摘要:英国的一位高校讲师,就因为发信息太爱加问号“???”,被学生投诉之后,被学校撤职了。(后来老师又在法庭上状告了学校并拿到了1.44万英镑赔偿)
因爱打“?”遭投诉撤职
事件的主人公叫诺伊·索布那克(Binoy Sobnack),他是英国拉夫堡大学的讲师。英国拉夫堡大学:始建于1909年,英国顶尖学府,拉夫堡大学在《卫报》英国大学2020年度综合排名第4名,荣获“英国年度大学称号”、“大学设施奖”金奖。还曾连续五年荣获QS“世界五星+”大学殊荣。 他获有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并从1999年开始,在拉夫堡主授凝聚态物理学。2002年起,索布那克还被聘为校内学生公寓Warden of Harry French Hall of Residence的管理员。问题就出现在这儿。在公寓内,除索布那克外,还有一些副管理人员来帮助他一起工作,他们通常是大学的博士生。2018年7月,其中一位管理人员对索布那克博士提出投诉,并说索布那克的离职将是“公寓里最好的事情”。次年(2019年)4月,另一位管理人员指责索布那克发送给她的信息具有“攻击性”。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讨厌他呢?
比如说来自索布那克副手那的投诉中,是这样写的:“索布那克向我发送了“具有攻击性”的聊天信息。”信息中,索布那克希望这个副手坚持已经决定的事情,并质问对方“你为什么不听”。需要强调的是,索布那克在这句话后连用了6个问号。翻译成中文视觉效果上是这样:你为什么不听??????投诉抱怨,这样的信息让自己感到丢脸,“索布那克用那么多的问号制造了一种不恰当的语气。”
“使用多个感叹号或问号可能会很大程度地改变或影响收件人对短信的感知方式,并可能使原本中立的文字显得激进,恐吓或暗示怀疑。”
但最后,阿德金森指出,校方的撤职决定同样是错误的,“因为有关于索布那克的很多投诉都是没有得到证实的,甚至最近一次的投诉,校方都没有开展调查、找到当事人谈话了解情况,就匆忙撤职。”最后,经过协商,法庭将赔偿金的数额有所下调,判处校方赔偿索布那克约1.44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3万元)。最后,阿德金森基于校方曾对索布那克的学生工作提出警告,建议他注意沟通交流的方法方式。目前,索布那克仍在拉夫堡大学任教。
高校师生的网络沟通是门学问
因为发消息爱打“???”被撤职自己状告学校后反获赔偿。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看下来不知道大家对于打问号是否有新的理解?但其实,回溯事情本质,还是一个师生网络沟通问题。
在网络社交中,标点符号、表情包、语气词等早已经是一种常规的表达方式,但是因为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交理解的原因,这些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制造出分歧、衍生出特殊涵义。尤其是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就常常会产生一些误解
比如当面对微笑“”这个表情时导师对此的理解:露出老母亲般慈祥而亲切的微笑
学生对此的理解:是我又做错什么了吗?为什么要发个嘲讽又富含深意的笑
而这样的对话误解小到表情包,大到一段话因为所用词语可能自带语气情景而引来老师和学生的对峙。前几天,在豆瓣小组 #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 看到一位同学的投稿,同学表示"因为一句话被导师说没教养,打电话骂了5分钟"。事情原委是老师在指导一个创业类比赛,涉及到了图表问题,之前老师曾文字提过一次 但后期语音指导的时候学生没太听清,因为怕出错,就又问了一次,想确认一下,用的如下问法:
对这样一句话,有网友表示,可能是“到底”这个词在老师看来是一种不耐烦的语气,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师可能理解为学生是一种质问的语气。
还说用“应该”两个字的时候就是在告诉别人正确答案。但是我寻思“应该”不是表示推测不确定的意思吗?怎么就成我肯定了。当时真的被她语气和用词吓到了。现在想想还是觉得难受😣
所以说,看似简单的网络沟通其实内含着说话艺术,所以如果实在不知道发啥好的话,咱们还是打电话沟通吧!(只要不被吓到的话)
写在最后
最近在做【优质国货赋能】和【安全产品溯源】。也欢迎大家一起做云股东和云监工。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留言互相讨论分享进步。▼▼▼▼来源:超级数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