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防科技大学门口这几天挤得满满当当的,但好多都不是新生本人,全是新生的全家老小,就说李承乐家吧,一下来了15口人,从深圳、西安、江门、南京这四个离长沙老远的城市,特意赶过来,啥也不为,就为了亲眼看着他穿上那身崭新的军装,踏进军校大门。
国防科技大学门口这几天挤得满满当当的,但好多都不是新生本人,全是新生的全家老小,就说李承乐家吧,一下来了15口人,从深圳、西安、江门、南京这四个离长沙老远的城市,特意赶过来,啥也不为,就为了亲眼看着他穿上那身崭新的军装,踏进军校大门。
爷爷拉着他的手,声音有点发颤地说“全家都为你自豪”,这话刚落地,旁边帮忙拍照的其他家长,也跟着红了眼眶抹眼泪。可转头刷手机的时候,就看到有人在网上吐槽:“不就是上个学嘛,至于拖家带口搞这么大阵仗?纯属瞎折腾。”
说实话,普通大学的报到现场,顶多就是爸妈两个人陪着,拎着塞满行李的箱子,在宿舍楼下跟孩子拍张合影,交代几句“好好吃饭”“别熬夜”,这事儿就算完了。
但国防科大这几年的报到画风,是越来越让人意外了:去年云南的考生何瑞东入学的时候,全家21个人开了三辆车,浩浩荡荡从老家赶过来,连80岁的奶奶都坐着轮椅、裹着厚外套跟来了,就为了在校门口拍一张四世同堂的合影;
前年还有个新生更特别,他爷爷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特意翻出压箱底的旧军装,熨得平平整整穿在身上,精神抖擞地送孙子进校园。知道的这是送孩子上军校,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拍《士兵突击》的续集呢,场面又热血又热闹。
为啥军校的报到场面,能整得跟家族庆典似的这么隆重?其实你只要看看国防科大的录取难度就全懂了。就说去年吧,它在湖南的理科录取线得647分,比当地一本线足足高了120多分,而且全国范围内本科招生也就1000人左右。
对比一下清华北大,人家每年光本科就招3000多人,这么一比较,能考上国防科大的,绝对是学霸里的“特种兵”,实力可不是一般的强。更别说,从这儿毕业之后,直接就能授少尉军衔,刚毕业的工资,比那些刚入职场、还在拿实习工资的同龄社畜高不少,基本不用愁生计。
普通家长送孩子上大学,还得掰着手指头算四年的学费、生活费得花多少钱,可军人家庭或者想让孩子走这条路的家庭,算的是孩子这辈子的路都稳了,这可是实打实的“铁饭碗”加荣誉,能不高兴吗?
但话又说回来,军校这碗饭,真不是谁都能吃得了的。
每天早上六点,哨声一响就得爬起来集合出操,绕着操场跑个几公里;被子必须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连边角都得用尺子比着对齐,一点褶子都不能有;
手机也不是想玩就能玩,每周就固定那么一两个小时能拿出来跟家人视频、发消息。去年抖音上有个国防科大的学生拍视频吐槽,说放假回家,看见亲妈晒在阳台的被子没叠出棱角,手痒得不行,当场就上去给重新叠了一遍,弄得他妈妈又好笑又无奈:“在家还改不了军校的习惯啊?”这种严格到近乎“苛刻”的要求,换作普通大学生,估计撑不过三天就哭着给家里打电话要退学了。
难怪有人说,现在这些全家送学的热闹场面,有点像“最后的狂欢”,现在笑得越开心,等后面孩子在军校里被高强度训练练得直掉眼泪的时候,家人们看着才越心疼。
李承乐的爷爷说,孙子“从小就立志要报效祖国”,这话听着特别热血,可细琢磨一下也挺有意思的。现在好多小孩的梦想,不是当网红、开直播,就是搞电竞、打比赛,能一直坚持想当军人、考军校的,家里多半有点军人背景或者军旅情结。
这就跟医生家的孩子,耳濡目染下更容易对学医感兴趣;老师家的孩子,报师范专业的概率更高一样,军人家庭对军校的那份执念,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去年福建有一批新生领绶带的时候,有个家长说得更直白:“孩子考上清华北大,那是给祖宗争光;能考上军校,那是给国家出力,这意义能一样吗?”
不过网上吵得最厉害的,还是“这事儿到底值不值”的问题。有人专门在评论区算过一笔账:15个亲戚从四个地方往返长沙,光高铁票、住宿费,再加上每天吃饭的钱,最少也得花两万块,这笔钱都够给孩子买一台顶配的游戏本了,带到学校里学习、放松都能用。
但支持的人立马反驳:“结婚的时候能花几十万摆酒,孩子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花这点钱怎么了?反而要省着?”这就跟有些人觉得,花一个月工资买演唱会门票是浪费钱,可粉丝却觉得“能见到偶像,这钱花得值爆了”一样,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没法一概而论。
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还是那些后续的跟踪事儿。往年那些被全家风风光光、敲锣打鼓送进军校的学生,后来真正能坚持下来的有多少呢?
来源:海边静听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