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陆军旗下的伞兵特种部队已经开始小规模列装喷气背包(Jet Pack),并已在边境地区完成试验性部署。
据《印度国防研究网》9月2日报道,印度陆军旗下的伞兵特种部队已经开始小规模列装喷气背包(Jet Pack),并已在边境地区完成试验性部署。
报道称,首批喷气背包共48套,动力系统为双喷口涡喷引擎,飞行高度约为50至100米,时速可达50公里左右,飞行时间约5至10分钟。
该装备的主要用途被描述为用于边境复杂地形下的快速渗透、敌后突袭、反恐作战以及紧急撤离。
印度军方强调,这类飞行装备尤其适用于跨越山谷、越过障碍、避开雷达的突击需求。
目前这批喷气背包仍主要依赖进口,来自欧美私营厂商,印度防务研究机构正在协助私营企业开展国产化替代工作,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实现全面本土制造,以契合“自力更生的印度”国防政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印军此次部署的地区集中在靠近中国的高原方向,充分暴露了印度的意图。
喷气背包这种装备早已不是什么科幻概念,而是在多个国家进入实战评估阶段的边缘技术。
最早公开试飞喷气背包的是美国JetPack Aviation公司,该公司开发的JB-9和JB-11型号可在空中滞留数分钟,最高飞行高度理论可达1000米,主要面向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测试使用。
英国Gravity Industries公司也在2021年与皇家海军合作测试过喷气背包的海上使用场景,演示中,一名特战队员从快艇起飞飞临舰艇甲板并完成登舰,展示了在城市或水上环境中的快速切入能力。
俄罗斯也曾在国防展览上展示类似平台,而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特种部队则多用于概念验证与人员训练阶段。
中国方面,同样掌握相关技术储备。
包括航天科工集团、航空工业集团、中科院系统以及若干民营企业,早在数年前就在航展和应急演练中展示了原型设备,从推力系统到姿态控制,再到飞控算法,中国已有完整研发链条。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偶尔亮相于航展与公开展示,中国军方并未将喷气背包纳入正式武器序列,也从未高调宣传其在部队中的实际应用。
相比之下,印度一副捡到了宝的样子,不知道还以为印军真的变成了高达。
中国没有高调推动喷气背包,并不是落后,而是知道这玩意儿现在还是中看不中用。
这类设备是典型的技术展示品,而非真正的战斗工具。
首先是噪音问题,涡喷引擎天生声响巨大,远远超过地面摩托或无人机,隐蔽性几乎为零。
其次是飞行时间短,现有装备即便性能最优,也只能维持5至10分钟续航,而且无法负重执行复杂任务,仅能携带轻武器或个人通讯设备。
再者,飞行安全极差。一旦姿态失控,跌落极易致死,而现有喷气背包普遍不具备自动纠偏系统或弹射逃生装置。
而且操控门槛极高,飞行员需要接受高强度训练,并非每个士兵都能上手。
从战术层面看,喷气背包虽然理论上具备快速越障、贴地突击的能力,但在现代战场上,敌方火力覆盖密集、空中监视手段丰富,低空飞行的士兵反而更容易暴露和被锁定。
相比之下,配备外骨骼的地面部队、察打一体的无人机平台,才是真正稳定可控、性价比高的未来作战体系。
要说这玩意儿有什么用,目前来看,真正具备的唯一军事价值,就是逃跑。
在小股部队渗透敌后,突击失败、被敌反包围的极端情况下,喷气背包能帮助士兵跳出封锁圈、飞越障碍、快速脱离现场。
它无法用来正面进攻,无法持续作战,无法带重武器,但它确实能在局势失控时提供一条生路。
这种撤离方式比徒步逃跑快,不用等直升机,自己就可以原地升天。特别是中印边境的对峙,靠的都是冷兵器,打不过的时候,直接飞起来,还算是比较安全的,当然前提是你能玩得很溜才行,否则就等于自杀。
而且吧,背这么个玩意儿打架,也不可能打得过。
来源:军情作家陈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