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类建一个3D世界的维基百科,他们是认真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5:44 1

摘要:一个名为 Funes 的跨学科组织创立了网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技术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通过精确的记录与识别抵抗物质世界的遗忘,为集体记忆建立一个数字博物馆。

在数字时代,记忆的载体与形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当物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更迭,那些承载着人类生活印记的空间与建筑,是否注定走向消逝?

一个名为 Funes 的跨学科组织创立了网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技术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通过精确的记录与识别抵抗物质世界的遗忘,为集体记忆建立一个数字博物馆。

Funes 的名字取自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中拥有超凡记忆的青年伊雷内奥·富内斯,正如小说中的富内斯能够记住一切事物、毫无偏差地捕捉所有细节,Funes 以此为名,就是希望以一种无差别的方式——不加分辨、不加总结、不加概括地去记录世界上的所有细节,关注所有侧面,而非先做区分和高下判断——记录下我们身边的每一寸人造空间,挑战传统文物保护的等级制度。

“登临出世界”展览现场班宇&Funes合作作品《弱者的反叛》

重建塔的主体性

敦煌当代美术馆展览“登临出世界”(TA: Higher Heights)“天宫”部分,采用了 AR 影像和 3D 打印技术的《登临送目》是 Funes 此次呈现的作品。作品通过3D 建模和视频复现了长 安地区七座唐代佛塔;值得 一 提 的是,视频中呈现的并非是塔,而是数字模拟出的站在塔顶之上看到的风景。出于对这件作品的好奇,我们采访了 Funes 的两位成员:拥有人工智能背景的王汉洋和建筑考古学者王可达,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得以一窥他们有关技术、有关记忆、有关艺术创作的故事。

“我们总是把历史和过去当成一种遥远的客体去观看、去凝视,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所投射的迷恋其实是一种陌生的幻想,因为它太过遥远。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文物本身是有他们的主体性的:在我们看向他们的时候,他也能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不只要从地面上去看它,我们也要以它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在我们的提问之下,可达向我们解释《登临送目》的创作理念。

“登临出世界”展览现场作品《登临送目》

诚然,佛塔在佛教观念中是佛的化身,塔顶即佛的眼睛,它所俯瞰的世界正是佛慈悲望向的世界。然而由于文物保护的原因,很多古代佛塔大多不允许游客登临。《登临送目》这件作品正是通过数字技术,让观众能够进入这个佛的化身的顶端,以佛的目光去俯瞰这个世界。这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数字复现,更是对传统观看方式的挑战,引导观众从客体化的凝视转向主体性的体验,重新思考人与历史、人与空间的关系。

建一个

3D 世界的维基百科

Funes 团队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令人惊叹的跨学科团队。它混搭组合了无人机工程师、声音艺术家、考古学者、策展人与土木工程师等多元背景的专业人士,成员来自清华、北大、宾大等顶尖学府。Funes 的名字取自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中拥有超凡记忆的青年伊雷内奥·富内斯,正如小说中的富内斯能够记住一切事物、毫无偏差地捕捉所有细节,Funes 以此为名,就是希望以一种无差别的方式——不加分辨、不加总结、不加概括地去记录世界上的所有细节,关注所有侧面,而非先做区分和高下判断——记录下我们身边的每一寸人造空间,挑战传统文物保护的等级制度。

在被问及 Funes 成立始末,汉洋回忆:“我们是因为拍一档有关建筑的纪录片认识的,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就开始逐渐思考我们如何保存它的资料。”从实践中生发出的思考促使他们将各自的专业知识汇聚起来,共同探索数字时代下遗产保护的新路径。可达补充说:“我们现在做的不只是建筑数字化,也包括所有的人类知识的数字化。”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遗产的全新理解和保存方式。王汉洋强调:“人类的存储成本在指数级下降,当存储成本指数级下降的时候,那数据量就不是问题。”这为他们构建一个“3D 世界的维基百科”或“巨大的档案馆”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Funes 网站上“如何为建模做拍摄的教程”指示图

Funes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对前沿技术的掌握与创新性应用。他们采用高斯溅射(Gaussian Splatting)和通用视觉测量技术,以及 Photogrammetry(摄影测量法)来构建覆盖全球的数字数据库。这些技术并非 Funes 团队独创,但 Funes 的贡献在于大大降低了这些技术的门槛,使其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所使用。他们鼓励每个人记录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个人记忆,“它可以是一个工人住宅,可以是一个加油站,也可以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现代建筑,但可能它对你来说是重要的。”

这正是 Funes 对传统文物保护等级制度的挑战,他们用模型“写”历史,让更多人参与到这场抵抗遗忘的行动中来。

“纯粹的记录,

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艺术”

Funes 在此次展览中还与作家班宇跨界合作了作品《弱者的反叛》。他们将班宇的文字与藏传佛教中“擦擦”造像的传统形式相结合,以“图形小说”的方式展示。可达介绍说,他们将班宇的小说文本拆分成若干主线和层次,精心设计了其摆放顺序,形成一座既具宗教隐喻又富当代表达的“语言塔”。观众可以在这座“塔”中自由漫游,以自己的方式穿过文本,甚至改变故事的顺序和结局。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问:“如何评价将你们建档式的记录放进美术馆,让其成为一件艺术作品?”可达不置可否地回复:“纯粹的记录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创作。只不过过去可能是某种文学创作、某种视觉化呈现,而我们是用模型,恰好我们有这个技术能力……其实我们就可以用它来做更多更自由的事情。”

诚然,他们挑战传统,拥抱创新,他们将冰冷的数据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角落重新焕发生机。

记录为了不遗忘。为什么要不遗忘?在 Funes 的网站首页我们找到了这样一句话:

当我们说起保护人类遗产的时候,我们所保护的其实是我们心中的认同和信念。这种信念不是为了让我们留在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更踏实地向前走。我们的记忆固若金汤,所以我们的未来铁证如山。

Q

可以给我们介绍下你这次与班宇老师的跨界合作的创作吗?

王可达:班宇老师受展览委托为这个展览创作了短篇小说《弱者的反叛》,我们很喜欢这个作品。他在故事中展开的情感是线性叙事无法捕捉的,他在此刻,但是在回忆中又包含着不同的时间线和空间互相交织,这种交织又把作者或者说主人公的命运和境遇引向了一个更加古老的时空。

我们会觉得这个文本的叙事如果是一行一页的看,这当然是进入这个文本的最好的方式,但与此同时,我们希望给观众的阅读多一点惊喜。我们把小说文本拆分成若干主线和若干层次,然后精心设计了它的摆放顺序,放置于模型塔中,可以把它叫做“语言塔”。读者在其中可以自由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穿过这个文本阅读。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去找到入口和出口,读到完全不同的故事,获得完全不同的理解。我们做这种将平面文本立体化、碎片化并进行空间叙事的尝试,是希望给读者一个另类的阅读体验。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把每条故事线都用了同一种颜色的擦擦造像做提示。

我们不想喧宾夺主,自己在那里花枝招展、光怪陆离的,我们想让它变成一个很吸引人的故事,希望能够和班宇老师这个文本形成呼应和对照的关系。

Q

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

王可达:在佛教美术中经常用破碎而连贯的建筑空间来组织叙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做法。我和汉洋在不久之前去韩国梁山的通度寺看了挂佛帧,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组织在一系列的画中,这些画由不同的碎片拼图组成,可能画上半部分是一个宫殿,下半部分是一个树林,右边是一个雪山,西南边是一个佛坛等等,所以观众要不停地在这些建筑空间中穿行,然后自己把这些故事的线索拼凑起来。当然里面会有一些提示性的文字,比如有榜题或者题记,它会告诉你这是佛经中的某一个片段。我自己最喜欢的是一幅明清时期的壁画,来自青海瞿昙寺,它是围绕着整个佛殿的一个回廊,连续出现不同的建筑场景,有非常华丽奢侈的场景,也有非常平淡的自然山水场景,连起来把整个佛教故事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几乎是在读到班宇老师小说的一瞬间就想到这样的方式。

Q

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最近读的书吗?

王可达:我读书一方面是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作为一个研究者博士生我必须要大量的读书,这是我每天日常义务的一部分。影响我最大的作家是博尔赫斯,从我们叫Funes 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

王汉洋: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以鹰之名》,讲一个在英国驯鹰人驯养苍鹰与鹰相处的故事。

左:王可达推荐书《博尔赫斯全集》;右:王汉洋推荐书《以鹰之名》

部分内容源于《周末画报 Reading Life》

撰文 — emin

图片 — 由敦煌当代美术馆提供

编辑 — Emin

来源:iWeekly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