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午10时,一行人抵达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该馆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窑遗址博物馆之一,以宋、元、明、清时期的磁州窑富田古窑址为核心,共拥有10座古窑和5座作坊,生动呈现了古代制瓷工艺流程,堪称磁州窑的“活化石”。
8月31日,来自世界各地、参加“汉语桥”中文+影视配音主题夏令营的国际学子及其家长走进峰峰,在这片窑火传承千年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深度的文明对话。
上午10时,一行人抵达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该馆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窑遗址博物馆之一,以宋、元、明、清时期的磁州窑富田古窑址为核心,共拥有10座古窑和5座作坊,生动呈现了古代制瓷工艺流程,堪称磁州窑的“活化石”。
来自五大洲的学子们站在古朴厚重的“馒头窑”前,真切地聆听着来自历史的回响。越南学子裴芳庄俯身细观陶窑的通风结构,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来峰峰,也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清朝的窑炉,太令人震撼了!这不仅是遗址,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活化石。”
遗址中出土的陶器残片上的每一道纹路,都成为国际学子解读磁州窑文化的密码。来自阿塞拜疆的何炎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磁州窑的文化与历史。”
随后的磁州窑非遗体验环节将文化互鉴推向高潮。在研学实训室,学子们手持竹制“刻刀”,在陶坯上镌刻属于自己的中国记忆。来自黑山的学生柏爱莉分享道:“我以前也尝试过制作陶瓷,但磁州窑的刻花技艺更加立体、更有力度,这将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在她的刻刀下,中西合璧的图案逐渐呈现——西方的藤蔓纹样与中国的云纹巧妙融合。
讲解老师穿梭于学员之间,耐心指导每一位体验者:“刻花的要诀在于以心运刀,刀随心动。这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来自美国的言俐睿兴奋地展示了她的作品——一件融合鸢尾花纹样与中国书法元素的陶杯。她说:“我要把这份来自峰峰的礼物带回家乡,推荐更多人来这里亲身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
此次活动的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文化体验。它不仅让国际学子和家长亲手触摸千年的陶土与窑火,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明互鉴的种子。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的青年艺术家陈焱怡表示:“磁州窑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文化财富。通过这样的体验,让外国友人亲手触摸传统,比单纯讲解更有感染力,才能让磁州窑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拥有千万粉丝的抖音博主“维多利亚夫妇”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家长的KUDRIAVTSEVA IRINA表示:“今天来到峰峰非常开心,天气舒适,风景优美,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特别是亲身体验了非遗制作,非常有趣,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来。”
活动尾声,学子们手捧自己创作的陶坯,在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前合影留念。阳光之下,不同肤色的学子们站成一排,手中的陶坯仿佛成为文明交汇的象征——这些作品经烧制后将远渡重洋,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今日,世界学子在峰峰触摸的不仅是陶土,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根脉;刻刀雕琢的不只是花纹,更是文明对话的新篇章。峰峰,这座以“磁州窑故乡”闻名于世的文化小城,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微观峰峰
来源:邯郸V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