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站在2025年9月3日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纪念那场伟大胜利80周年,天安门上空呼啸而过的铁翼洪流,其内涵已远超单纯的装备展示。它不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未来和平秩序的坚定塑造。
站在2025年9月3日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纪念那场伟大胜利80周年,天安门上空呼啸而过的铁翼洪流,其内涵已远超单纯的装备展示。它不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响,更是对未来和平秩序的坚定塑造。
今天,我想跳出对单一装备性能参数的简单罗列,结合阅兵仪式,从系统对抗和未来战争的视角,深入解读两大核心看点:一是首次联合展示的、足以重塑游戏规则的高超声速打击体系,它们如何定义新时代的“使命必达”;二是以空警-600、歼-20为代表的有人作战平台,它们如何从“尖刀”进化为体系的“大脑”与“中枢。
雷霆万钧:重塑游戏规则的高超声速打击体系
本次阅兵,最令人血脉贲张的,无疑是首次以体系化面貌公开的“鹰击-21”与“东风-17”高超声速导弹方队。这并非两款“明星装备”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覆盖海陆、联通空天的立体化高超声速打击体系的正式宣告。如果说过去的战争是围绕着“平台中心战”展开,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则是未来战争“秒杀”与“瘫痪”能力的清晰轮廓。这套体系,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大国博弈的规则。
1. “鹰击-21”:远海拒止的“破局者”与海权博弈的“新标尺”
作为空基和海基发射的通用型号,“鹰击-21”高超声速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领域的关键性突破。它不仅是一款导弹,更是西太平洋海权格局的“新标尺”。
从作战体系的角度看,“鹰击-21”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极致的速度与无法预测的弹道,它将对手航母战斗群的“OODA”循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压缩至极限,甚至直接击穿。传统的舰载防空系统,如“标准-3”或“标准-6”,其设计初衷是拦截弹道相对固定的弹道导弹或速度较慢的巡航导弹。然而,“鹰击-21”在末端以超过6马赫的速度,携带着具备高机动性的滑翔弹头冲向目标,其飞行轨迹飘忽不定,对于现有任何防御系统而言,都近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这意味着,曾经作为海上霸权象征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其活动范围将被迫后退数百乃至上千公里,才能确保自身安全。这种物理空间上的“拒止”,带来了战略态势上的根本性转变。“鹰击-21”不仅仅是“航母杀手”,更是“航母威慑者”。它的存在,本身就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屏障,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在核心利益海域的控制力与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鹰击-21”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杀伤链(Kill Chain)体系。它的“眼睛”是遍布太空的海洋监视卫星网络,是如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机这样的临空侦察平台;它的“神经”是安全、高速的数据链;它的“大脑”则是能够融合多源信息、快速决策的指挥控制中心。因此,我们在阅兵中看到的“鹰击-21”,绝非“单点奇兵”,而是整个国家C4ISR体系(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整个作战体系的“雷霆之拳”,一击即可定乾坤。
2. “东风-17”:战略节点“点穴战”与瘫痪敌方体系的“手术刀”
如果说“鹰击-21”是针对移动的、高价值海上目标的“必杀技”,那么“东风-17”则是针对固定的、高价值陆地战略节点的“手术刀”。它的亮相,宣告了高超声速武器在陆基精确打击领域的实战化应用,开启了全新的“点穴式”瘫痪作战模式。
“东风-17”最核心的技术是其搭载的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HGV)。与传统弹道导弹的抛物线弹道不同,HGV在与火箭助推器分离后,会以“打水漂”的方式在大气层边缘进行高超声速滑翔,全程机动可控。这种独特的飞行方式带来了两大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是极强的突防能力。全球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无论是美国的“萨德”(THAAD)还是“爱国者”,其雷达探测和拦截弹飞行包线都是为预测和拦截大气层外或再入段的传统弹道导弹设计的。“东风-17”的滑翔弹道使其长期处于这些系统的探测盲区和拦截窗口之外,让昂贵的防御体系形同虚设。
其次是极高的打击精度。全程可控的滑翔弹道意味着“东风-17”可以在飞行末端进行精确的目标修正,实现“发现即摧毁”的精准打击。其打击目标不再是城市或大片区域,而是敌方的指挥控制中心、预警雷达站、空军基地机库、港口关键设施、导弹发射阵地等高价值的战略节点。
“鹰击-21”与“东风-17”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由海向陆”、“由点到面”的完整高超声速打击逻辑。在战役初期,“东风-17”可以作为沉默的“踹门者”,以雷霆万钧之势,精确移除对手部署在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上的关键信息节点和防御节点,瞬间“致盲”、“致聋”甚至“致瘫”其作战体系。紧接着“鹰击-21”则负责清扫前来干预的海上力量,确保区域控制。这套组合拳,使得我们能够在潜在冲突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以非对称的优势,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二、 有人战机:从“平台性能”到“体系赋能”的角色进化
与高超声速打击体系的革命性登场相呼应,有人机梯队展示的并非单纯的平台更新换代,而是一种深刻的角色进化——即从追求单一平台性能的“尖刀”,全面进化为整个作战体系的“大脑”、“中枢”与“赋能者”。
1. “空警-600”:远洋舰队的“天眼”与战斗力倍增器
如果说本次阅兵中哪一款装备的出现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那么空警-600舰载固定翼预警机无疑是强有力的竞争者。对于一支志在远洋的航母舰队而言,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有无,是其作战能力从“近海防御”迈向“远洋存在”的根本分水岭。
没有空警-600,航母的预警范围只能依赖自身的雷达和预警直升机,其探测距离和滞空时间都极为有限,使得整个航母战斗群的预警圈半径不过一两百公里。而空警-600的出现,能够将这个预警圈的半径,瞬间扩展到五六百公里甚至更远。这意味着航母战斗群可以提前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发现来袭的空中威胁,极大地拓展了防御纵深和反应时间。
更重要的是,空警-600是航母编队所有空中力量的“指挥中枢”。它可以同时追踪、管理数十个空中目标,并将整个空域的态势图分发给编队内的歼-15T舰载机,指挥它们进行拦截、攻击。可以说,一艘拥有空警-600的航母,其综合作战效能,相比只有预警直升机的航母,将实现指数级的跃升。
2. “歼-20”:从“隐身刺客”到“网络中枢”
此次歼-20和歼-16D、歼-35A组成楔形编队形式飞越天安门,本身就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款五代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装备规模,形成了成熟的战斗力,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需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角色。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歼-20在作战体系中角色的转变。凭借其卓越的隐身性能、先进的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和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歼-20早已超越了传统战斗机的定义。它不仅仅是争夺制空权的“刺客”,更是整个空天作战网络的“前沿感知与指挥节点”。
在未来的体系对抗中,歼-20的核心任务可能并非是与对手进行近距离格斗,而是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为后方的“武器库”——如歼-16这样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提供目标指示。一架歼-20可以悄无声息地探测、识别、锁定多个目标,并通过高速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分发给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歼-16编队,由后者发射远程空空导弹或精确制导武器进行打击。在这种模式下,歼-20成为了体系的“眼睛”和“大脑”,而歼-16则成为了体系的“铁拳”。这种“A射B导”的能力,是衡量一支现代化空军体系作战能力的关键标尺。
三、 结论:从钢铁的力量到体系的力量
80年前,我们依靠血肉之躯和不屈的意志赢得了胜利。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守护的力量”时,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本次阅兵所展示的空中与战略力量,不再是孤立的钢铁平台,而是一个高度整合、深度网络化的作战体系。“鹰击-21”和“东风-17”组成的“杀手锏”,是这个体系最锋利的矛;而以歼-20和空警-600为代表的有人平台,则是驱动整个体系高效运转的智慧大脑与坚强中枢。
这正是“守护的力量”在新时代的真实写照——它不再仅仅源于钢铁的坚固,更源于数据的流动、网络的强韧和体系的智慧。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由“大国重器”所构建的、深度融合的体系之力,将是我们捍卫和平、阻止战争最坚实的保障。这或许也是对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最好告慰。
来源:航空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