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院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深度融于市井百态的日常之中。「法院日记」系列专栏持续更新,来自不同岗位的法院人,将亲笔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工作细节。在这里,您将看到程序正义的细腻考量,也能感受法律条文之下跳动的人文温度。
法院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深度融于市井百态的日常之中。「法院日记」系列专栏持续更新,来自不同岗位的法院人,将亲笔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工作细节。在这里,您将看到程序正义的细腻考量,也能感受法律条文之下跳动的人文温度。
本期记录,让我们跟随一位刚加入法警队的年轻干警的脚步,体验法院安保工作的点点滴滴。
清晨七点五十,法院的大门还没完全敞开,我已经站在办公楼前的台阶下。我抬手理了理警服领口的风纪扣,又按了按帽檐——昨天老法警李叔特意叮嘱我,“法警的着装就是纪律的脸面,少一颗纽扣都不行”。指尖触摸到挺括的布料时,我心头一紧:这警服穿在身上,不只是体面,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第一课:安检门前的温度
值班室里,自队递来一杯热水:“今天先跟着李叔值安检岗。”安检仪旁,李叔正弯腰检查传送带下的缝隙,见我进来,他直起身指了指操作台上的手册:“重点记违禁品清单——不是只有刀才不能带,瓶装酒精、尖锐的金属挂件都算。”
八点半刚过,来办事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一位拎布袋子的大爷触发了安检仪警报,李叔朝我使了个眼色。我攥了攥手心,上前一步:“大爷您好,麻烦打开袋子让我们看一下行吗?”大爷愣了一下,解开布袋——是瓶除草剂。“大爷,这属于易燃易爆品,不能带进法庭,”李叔接过话,指了指寄存柜,“先帮您存这儿,办完事再拿回去成不?”大爷连连点头。我接过瓶子仔细登记,暗自松了口气。
待大爷走远,我忍不住问:“李叔,您说他是故意的吗?”李叔笑了:“多半不是,老百姓可能不知道啥算违禁品。要让当事人理解,咱们多问一句、多解释一句,比硬拦着强。”
第二课:法庭里的影子
九点整,对讲机里传来通知:“第一法庭需要法警值庭。”李叔拍拍我肩膀:“跟我去提押被告人。记着,保持一米距离,目光别离开人。”羁押室里,被告人戴着手铐站在角落。核对完身份信息,走出羁押室时,阳光正好照在警号上,我不由得把背挺得更直些。
法庭里很安静,只有法官敲法槌的声音。我站在被告人侧后方,余光扫着旁听席:有位大姐悄悄抹眼泪,我多看了两眼,确定不是情绪激动要起身;后排有个小伙子想掏手机,我轻咳了一声,他立刻把手机塞回兜里。中途法官让传递证据袋,我上前双手接过,走到公诉人席前轻轻放下,全程没敢发出一点声响。
就像李叔说的:“值庭时要像影子,既要在,又不能碍事儿。”这份“隐形的守护”,考验的是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第三课:细微之处的守护
下午跟着自队巡逻,从一楼的法庭到顶楼的活动室,逐层检查消防栓有没有过期、窗户锁扣牢不牢、电梯是否有故障。自队一边检查一边说:“可别小看这些琐碎活。去年有个法庭窗户锁扣松动,半夜大风把窗户吹开,雨水灌进来,差点把卷宗淋湿。”
我也有样学样,仔细检查着楼道的锁扣、墙角的灭火器......确保藏在每个细小角落里的“安全”。
回到办公室,李叔让我整理今天的安检登记本。我一笔一划地把寄存物品、提押时间、值庭情况都写清楚,连涂改的地方都仔细画了横线。笔尖划过纸面,记录下的不仅是工作流程,更是这一天走过的每一步。
傍晚的风吹过,带来了几分秋日的凉意。这是一个即将致敬历史、铭记守护的九月,万千守护者的身影在时光长廊中仿佛连成一片。而我脚下的这条路,也在这份沉淀中有了更深的回响。
明天,再来早一点,把安检手册再背一遍,还得记着李叔说的“规矩外的热乎气儿”。
来源:平安保山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