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还在排长队的鸡煲火锅店,今年突然集体消失。 深圳某商圈曾同时开出3家石橄榄鸡煲,如今只剩一家勉强营业,老板苦笑:“别人以为我熬赢了,其实我是跑得慢。 ”
去年还在排长队的鸡煲火锅店,今年突然集体消失。 深圳某商圈曾同时开出3家石橄榄鸡煲,如今只剩一家勉强营业,老板苦笑:“别人以为我熬赢了,其实我是跑得慢。 ”
这种以“鲜切现煲”“药膳养生”为卖点的火锅模式,曾凭借低门槛和高回报吸引大量创业者入场。抖音上“鸡煲”话题播放量超19.2亿次,小红书相关笔记超过10万篇。 然而从爆火到崩盘仅用了一年时间。 有业内人士透露:“广东地区最高峰时一个月新增200家店,但超80%的店铺活不过半年。 ”
2023年初,鸡煲火锅以“黑马”姿态横扫餐饮圈。 首波红利来自汕头一家老牌鸡煲店,其日均排队2小时的视频在抖音爆火,吸引全国餐饮人前去探店。
模仿者迅速涌现。 深圳成为第一批复制城市,2023年上半年出现“禄婶鸡煲”“食悦廣冬”等连锁品牌,主打人均60-80元的石橄榄锅底和明档切鸡表演。 由于装修成本比传统火锅低40%(仅需大排档风格桌椅和炭炉设备),小白创业者纷纷入场。
流量与资本的双重助推让行业疯狂扩张。 2023年全国新增鸡煲相关企业682家,广东地区占比超50%。 抖音上出现“10盘鸡肉打底”“不吃火锅就吃鸡煲”等热门暗号,部分品牌单店日流水突破5万元。
但危机已悄然埋下。 为快速招商,许多品牌开放加盟却缺乏供应链支持。 清远鸡和文昌鸡等优质鸡种养殖周期长、成本高,而大量新店需求导致原料价格飙升30%。 部分商家开始用冷冻鸡替代鲜鸡,甚至缩短炖煮时间,导致口感大幅下滑。
消费者迅速察觉问题。大众点评上出现大量差评:“汤底越喝越像味精水”“鸡肉柴得塞牙”。 广州一位消费者吐槽:“第一次吃觉得鲜,第三次就发现和快餐鸡煲没区别。”
同质化竞争加速市场崩盘。 2024年初,广东某三线城市一条街上出现5家鸡煲店,纷纷打价格战:原价98元的套餐降至58元,另两家直接“买一送一”。 一位倒闭的老板算账:“每月租金2万,人工3万,卖58元连成本都Cover不住。 ”
头部品牌也未能幸免。 深圳网红品牌“禄婶鸡煲”连续关闭海岸城、国贸等核心商圈门店,上海分店仅运营4个月就停业。 其创始人在闭店声明中承认:“鲜切模式依赖熟练技师,扩张后人才跟不上,出品稳定性失控。 ”
供应链短板彻底暴露。 清远鸡跨省运输存活率低,冷链稍有不慎就会变质。 有品牌进军上海时因冷链问题单日亏损数千元。 而潮汕牛肉火锅能细分十多个部位标准化供应,鸡煲却始终难解决分切标准化问题。
消费者认知困境成为致命伤。 鸡肉在大众心中仍是平价食材,人均80元以上的鸡煲接受度极低。 有消费者直言:“半只鸡卖378元? 不如去抢! ”相比之下,牛肉火锅因“高端”认知更容易卖出溢价。
2024年夏季成为倒闭潮高峰。 企查查数据显示,全国鸡煲相关企业中超4000家显示“注销”或“吊销”。 武汉一家“阿鑫广式鸡煲”开业3个月就关门,老板无奈:“虽然生意不错,但成本太高,根本不赚钱。 ”
盲目跟风者成为最大牺牲品。 一位福建投资者在2年内投资了10余家餐饮店,其中8家已关闭,大部分营业时间不足半年。 类似案例在餐饮圈层出不穷:2元面包店年增4300家却大量倒闭,天水麻辣烫爆火后新开的161家公司中90%存活不足3个月。
餐饮行业固有弊端加剧了危机。门槛低、易模仿的特性导致创业者盲目追逐风口。 有业内人士指出:“许多人以为装修和产品能直接复制,却忽略了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护城河。 ”
如今仍在运营的鸡煲店纷纷转型:增加烧烤、啫啫煲等产品线,或改做人均40元以下的快餐式鸡煲。 但转型效果仍待观察,#热点观察家#曾经月排队的鸡煲火锅,已成为餐饮泡沫的又一典型案例。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