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艾滋病,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遥远”“与我无关”,可现实却一次次打破这种幻想。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体检、住院、甚至婚检中意外发现感染了HIV病毒。
提到艾滋病,很多人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遥远”“与我无关”,可现实却一次次打破这种幻想。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体检、住院、甚至婚检中意外发现感染了HIV病毒。
更令人不安的是,很多人感染后毫无自觉,直到身体出现明显异常,才意识到问题。而那个时候,病毒早已悄悄潜伏多年,甚至开始破坏免疫系统。
“我也会感染艾滋病吗?”这大概是不少人心中的疑问。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现存HIV感染者超120万,且每年新增感染者仍在持续增长。
新增感染者中,两个特定人群占比超过70%,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发群体”。这不再是一个“边缘”疾病,而是真切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健康威胁。
第一个高发群体,是性行为活跃但防护意识薄弱的人群,尤其是青壮年男性。近年来,随着社交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快速约会平台的盛行,让不少人陷入频繁的高风险性行为中。
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对避孕套的使用意识淡薄,错误地认为“看起来健康就没问题”。HIV病毒并不会写在脸上,它潜伏期长,传播隐蔽,一次无防护的性接触就可能成为“终生遗憾”。
第二个高发群体,则是中老年人,尤其是男性。这听起来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数据不会说谎。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年统计报告,50岁以上男性的HIV感染率在过去五年内翻了两番。
一方面,这与部分中老年人缺乏基本性健康知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在丧偶、离婚后“重新寻找伴侣”但缺乏防护意识密切相关。这部分人往往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会感染”,反而成为“隐形传播源”。
除了高发人群的警示,很多人更关心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可能已经感染了?”
虽然HIV感染早期很难察觉,但其实身体是会给出一些信号的。以下5个表现,值得每个人引起重视:
第一,反复发烧、盗汗,体温不明原因升高。初期感染HIV后,身体会像遭遇病毒入侵一样,出现持续低热或高热,尤其是夜间盗汗明显。这种发热通常找不到具体致病源,吃退烧药也反复发作。
第二,长期腹泻或消化异常。HIV病毒不仅攻击免疫系统,也会影响肠道黏膜,导致肠功能紊乱。不少感染者在早期就出现腹泻、食欲下降、恶心等症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
第三,全身淋巴结肿大。脖子、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若无明显感染却持续肿大,且压痛不重,需高度警惕。HIV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激活淋巴系统,作为“第一道防线”。
第四,皮肤出现难以解释的红疹或紫斑。HIV感染后,免疫力下降会让皮肤变得脆弱,容易出现病毒性皮疹、真菌感染等。有些人甚至出现卡波西肉瘤样紫斑,这是HIV相关的典型表现之一。
第五,体重短时间突然下降。如果在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的情况下,体重在三个月内下降超过10%,且伴随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就应警惕是否为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的信号。
这些症状虽然并不一定就是HIV感染所致,但若出现多个信号重叠,尤其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就应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HIV抗体检测。检测完全保密、免费,早发现早治疗,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伴侣的尊重。
关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很多人仍存在误区。艾滋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生活中的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共用马桶都不会传播HIV病毒。
真正的危险来源,是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等。不要歧视HIV感染者,更不要因为无知而恐慌。预防艾滋病,其实并不难。
一个核心原则:“知情、检测、安全”。知情,是指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定期体检;检测,是指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做HIV检测;安全,是指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比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等。
国家已经推广使用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策略,尤其针对高风险人群。这些药物在专业指导下使用,能有效降低感染几率,有需求的人应主动了解并获取帮助。
而对于已感染者,现代医学已经可以将病毒控制到极低水平,只要规范服药,不仅能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大大减少传播风险。很多长期服药的感染者,病毒载量为“不可测”,几乎不具传染性。
医学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唯一不能停下的是我们对健康的重视。艾滋病不是“遥远的危险”,它就在我们身边,防范从了解开始。
如果你阅读到这里,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是否定期体检?是否在保护自己和身边人?
知识就是力量,科普就是疫苗。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一点启发,少一点恐慌,多一点行动。
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的真相,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你的一个小动作,可能就是别人的一次转变。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EB/OL].(2024-12-01)[2025-08-30].https://www.chinacdc.cn
[2]中华预防医学会.我国中老年HIV感染者流行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6):789-794.
来源:健康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