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少时厌恶鲁迅晦涩的文字,中年后却在字缝里窥见自己的影子。“老爷”一声划开生死之交的鸿沟,铁屋中惊醒者用呐喊撕开吃人社会的裂痕。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闰土的钝刀、阿Q的辫子、祥林嫂的门槛搏斗——读懂鲁迅那刻,方知自己早已活成他笔下的标本。
年少时厌恶鲁迅晦涩的文字,中年后却在字缝里窥见自己的影子。“老爷”一声划开生死之交的鸿沟,铁屋中惊醒者用呐喊撕开吃人社会的裂痕。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闰土的钝刀、阿Q的辫子、祥林嫂的门槛搏斗——读懂鲁迅那刻,方知自己早已活成他笔下的标本。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上学的时候,我不喜欢鲁迅,因为他讲的故事不好玩,说的话又难懂,考试还容易遇到他。
年轻的时候不喜欢鲁迅,也是因为我不知道他讲的那些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
可多年过去,历经生活种种,再读鲁迅,发现他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性,他讲的不仅仅是一百年前的社会,更是如今的社会。
之前听说鲁迅的文章被从课本里缓慢移除了之后,只觉得深深的悲哀。
年少的时候读不懂鲁迅,是因为不了解生活,如今读懂了鲁迅才发现:
我们要么就是他笔下的人物,要么就生活在他笔下的社会。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01
一百多年前,《新青年》成立之后,钱玄同想拉鲁迅入伙,因为鲁迅的笔如刀,剖析人性够深刻,为此,他频繁拜访鲁迅。
那时候的鲁迅,在教育部工作,闲时就去抄古碑,抄着抄着,觉得人生如古碑一样暗淡。
钱玄同找到鲁迅,和他一起吃饭,聊天,他翻看鲁迅的古碑抄本。
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
没什么用。
那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鲁迅知道钱玄同是想让他加入《新青年》,但他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便问钱玄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在鲁迅看来,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就是这铁笼子里熟睡的人,在清醒的人眼里,很悲哀,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却很正常,他们压根就没有反抗和改变的意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必要去呐喊吗?
但钱玄同接下来的一句话,让鲁迅沉默了,钱玄同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呀,有人开始醒来,就有了希望,所以鲁迅决定,加入呐喊的队伍。
《狂人日记》是他呐喊的开始,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集在一起,就是《呐喊》。
为什么要呐喊?
因为传统在吃人,人在吃人,需要改变;因为麻木,人们只能充当热闹的看客,需要醒来;因为世界病了,需要治疗。
02
在《狂人日记》中,昆仲君步履沉重地踏入家门,心中不禁疑云密布,仿佛家中每一位成员都怀揣着吞噬他的欲望。父食其子,兄吞其弟,成年人的世界几乎没有一例不是食人的惨状。
他细细翻阅着历史篇章,却发现这些史册上并无明确的年代标注,每一页都歪歪扭扭地刻着“仁义道德”四个字。他凝神细读,直至深夜,方才察觉,整部史册竟无一例外地只写着“吃人”二字。
自古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他们眼中,一切既成事实似乎便具备了合理性,于是昆仲君被视为狂人,然而他依旧未曾止步,大声疾呼,渴望着周遭的人能够有所觉醒,促成变革。
无人应声,他不禁悲哀地呼喊:“请救救这些孩子。”
鲁迅所言的“吃人”,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将人烹煮食用,实则是指每个人皆深陷于传统束缚,以传统之规来苛求他人,这便如同吞噬人性。
正因如此,那位不愿墨守成规的人,竟被误视为疯癫。
每一时代,皆孕育着其独特的传统,而人们便是在这些传统的环绕中生活。
自幼时起,我们便被告知,唯有遵循某些行为准则,他人方能心生欢喜;同时,我们还需勤奋学习,以期成年后能觅得一份优质的工作。
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无数声音不断灌输:务必努力赚取财富,因为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若你不勤勉地追求财富,便被视为失败者,令人嗤之以鼻。你必须与周围人保持步调一致,否则,你便成了不受欢迎的“坏孩子”。
在未曾深入思考何谓成功之际,陈旧的成功观念便早已深入人心。及至成年,挣脱这种固有思维的限制,实非易事。
今日偶见一语,言曰:欲毁一孩之未来,莫若强令其趋于外向。
然而,在我幼年的时光里,周围的人都曾告诫我,内向并非优点,认为这样的性格在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即便是我的老师,也曾对我说,你虽成绩优异,但如此内向,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众口一词,内向似乎成了万恶之源,因此我长久以来深感痛苦与自卑。
往昔懵懂,今方领悟,此乃鲁迅所言之“吃人”之物。
在尘世的重压之下,谁能不留下伤痕,无人不曾在其齿缝间留下痕迹。
03
幼时,闰土生性活泼,模样讨喜,他的眼中不存贵贱之分,不涉阶级差异。与那位老爷家的公子交往,他从未有过自卑之感,亦不曾觉得有必要刻意逢迎。
闰土真可爱。
在那雪花纷飞的时节,他们巧妙布下陷阱,向迅哥儿传授捕捉鸟儿之道,闰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姿态。
他们在西瓜田中守护着猹,闰土宛如一位英勇的战士,手持自己的武器,勇往直前。他腰杆挺得笔直,内心更是洋溢着阳光与开朗。
他父亲踏入迅哥儿家中,姿态卑微,屈尊降贵,他却不知缘由,对此情形颇感异样,对父亲的模样,心中也生出一丝不解。
都是人,为何要讨好他人?
那日,闰土悲痛欲绝,他藏匿于厨房之中,泪流满面,不愿踏出家门,对友情的割舍让他痛彻心扉。鲁迅亦为之泪下,焦急万分。
闰土归家后,亦曾赠予鲁迅以物,那是他亲手拾得的斑斓羽毛与璀璨贝壳。此物虽不昂贵,却蕴含着深厚的情谊。
幼时的闰土,未曾体会生活的艰辛,他对生活中那些繁琐的规矩心生厌烦。他不解,为何那么多人为了生计而屈膝求全,俯首帖耳,然而这份厌恶之情却始终萦绕心头。
然而,岁月流转,闰土已成长为一位成年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拥有了子女,他肩负起了支撑整个家庭的重任。
他若外出谋生,便需在雇主面前俯首称臣,强颜欢笑,不得不弯腰曲背,仅为了那微薄的收入,方能维持全家的生计。
此刻的闰土,对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亦终于领悟了父亲的深意。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隔三十载。重逢之际,鲁迅心中喜悦溢于言表,他热情地率先向闰土致以问候。
“阿!闰土哥,——你来了?”
那段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鲁迅的心头,而此刻,那些往昔的玩伴便真实地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面对鲁迅,闰土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喜悦,然而这喜悦转瞬即逝,化作敬畏与哀愁。他恭敬地唤了一声“老爷”。
这一声“老爷”,在两人之间划出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间距,便是生活的真谛,是规则之所在,亦体现了奴隶与主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或许他认为,贫穷之人志气易挫,若自己稍有不慎,招致那些富贵者的责难,那他的生活便会陷入困境。
此刻的闰土,已历尽人生沧桑,身为六个孩子的父亲,家庭的支柱,他饱受饥荒之苦,又承受着苛税、兵乱、匪患、官府以及乡绅的压迫。面对这一切,他唯有低头,默默承受。
他不再敢如同孩提时那般纯真地对待人性,亦不再对世间的种种规矩抱以轻蔑的态度。
往昔岁月,我们曾对规章条例心生厌恶,对于官宦子弟与农家孩子的差异也模糊不清。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领悟,世间自有其法则所在,那法则便是:在生活的道路上,有时不得不低头弯腰,方能求得生存之道。
孩童往往沉醉于乐趣之中,不拘泥于规矩,而成年人则必须恪守规则,毕竟他们的生活本就建立在规矩的基石之上。
我们曾都怀抱少年闰土的纯真,然而随着时光流转,那份天真的期许已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中年的闰土。
这叫成长,我称其为悲哀。
04
随着闰土日渐成长,他从一位无忧无虑的孩童蜕变为一个洞察生活真相的少年,他不可避免地开始意识到现实并非如儿时所想那般单纯,反而充满了复杂性,这无疑也给他带来了深深的痛苦。
然而,当他目睹了唯有逐步适应生活,方能求得生存的道理,他也只能逐步调整自己。
终究,他或许会自我慰藉,生活原本便如此,活在尘世,谁人不是如此呢?我有六个孩子需抚养,我还有什么难以承受的呢?
他这时悟出了精神胜利法的优势。
早年阅读《阿Q正传》,心中不禁感叹其人生的悲剧色彩。阿Q的麻木不仁、欺善怕恶、不求上进、愚昧无知、自欺欺人,以及根深蒂固的奴性……种种人性弱点,无不集于他一身。
这位阿Q的存在,简直是对生命资源的极大浪费,无论是生时耗费空气,还是死后占据土地。
他居于此地,其存在似乎仅具两种价值:一是在他人求助之际,他得以伸出援手;二是在众人欢笑取乐之时,他往往成为笑谈的对象。
阿Q身处社会底层,却对改变现状和追求进步毫无所求。当他人对他嗤之以鼻时,他总会以一句“我们先前可要比你风光多了”来回击。
遭人欺凌,他无力还击,却总是以“儿子打老子”的古老谚语来安慰自己。
要么瞪眼说:不配。
阿Q偶尔亦会体会到失败的苦楚,于是他用力掴自己几记耳光,随后便任由自己沉溺于失败之中。
在现实世界中,阿Q遭受的欺辱越深,生活的苦楚愈发浓重,他在精神层面便越发懂得自我慰藉。唯有如此,他才能让生活得以继续。
这情形宛如现实中众多人的写照:他们对工作并无喜爱,心中无数次涌起辞职的念头,却最终自我安慰,告诉自己:
生活如此,大家都是这样。
数度心生迁徙他城的愿望,却终究无疾而终。于是,我自言自语:
成年人,请摒弃任性的态度,因为那通常是孩童的特权。成年人的生活往往要求我们学会忍耐。
在诸多时刻,我们往往如同阿Q一般,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不得不寻求一点精神上的慰藉与胜利。
在多数情况下,成年人在面对生活时,往往更倾向于忍耐而非变革。
这是成熟。
然而,若我们深入思考,便会意识到这其中的悲哀——在毫无察觉之间,你已悄然变成了自己曾深恶痛绝的那般模样。
05
在这个尘世中,每个人都必须独立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于己而言,无论采取何种手段,都已是颇感不易;然而在旁人眼中,你所行之事,却似一场热闹非凡的景象。
多数人鲜少会深究你内心的喜悦与否,亦不关心你生活的辛劳与疲惫。他们不过是在旁观你的喧嚣,轻描淡写地发表些无关痛痒的言论,有时甚至投以冷嘲热讽,言辞间带着几分阴阳怪气。
在鲁迅的笔下,围观者络绎不绝,祥林嫂周围的那群人如此,孔乙己身旁的那群人亦然。
祥林嫂命运多艰。
丈夫离世后,她便远赴鲁镇寻求生计,勤勉刻苦,不辞辛劳,然而婆婆为了给儿子筹备婚事,竟将她强行带回家中,迫使其嫁为人妇,只因对方愿意提供一笔较为丰厚的彩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终认命。
她孕育了孩子,夫君亦有所成就,日子勉强过得去。然而,天意无常,一场小小的感冒竟夺走了丈夫的生命,留下祥林嫂孤儿寡母,在艰难中挣扎求生。
更为惨烈的灾难再次降临,她的儿子亦不幸沦为狼群的腹中餐,至此,她的生活已彻底丧失了所有的希望之光。
她重返鲁镇,镇民们听闻她那凄惨的经历,却多半只是围观而己,看客心态尽显无遗。
他们以祥林嫂的故事为乐,然而随着听到的次数增多,其新鲜感逐渐消退,便将她遗忘。而祥林嫂离世后,他们甚至对她的忌日抱怨不已,只因那时鲁镇正值“祝福”的喜庆时刻,祥林嫂的离去被视为不吉之兆。
无疑,祥林嫂固然显得麻木,然而她周遭的人群,其冷漠之情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然而,人海茫茫,真正关怀你的心灵之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只是旁观你的喧嚣,他们甚至乐于见你遭遇更甚,更不用说在你痛楚的伤口上刻意洒下盐粒。
青年时期的鲁迅立志成为一名医者,然而他逐渐意识到,医生虽能治愈肉体的病痛,却无力触及灵魂的顽疾。那些灵魂麻木不仁者,往往沦为热闹场面的旁观者,或是成为供人观赏的素材。
在这世间,热闹场面随处可见,而围观者的身影亦无处不在。
生活如小丑戏,你我同台演。
06
或许我们既可能是那群热闹中的参与者,也可能是旁观者,静观热闹之外的世界。
鲜为人知的是,在众人围观热闹的同时,他们亦悄无声息地运用道德的利器去指责他人,以偏见的獠牙吞噬人心。
近期,一则母亲不幸离世的消息,令我深感震惊。
这位来自武汉的母亲,在得知儿子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后,她毅然决然地赶赴事故现场,决心要为孩子的生命讨回一个公道。
然而,网友们的看法却有所不同。在他们眼中,一个丧子的母亲理应放声痛哭,以泪洗面,尽显哀戚。然而,眼前的这位母亲却妆容精致,眉笔勾勒出细腻的线条,唇间红妆更显其生活品味,衣着打扮亦十分考究。
围观者议论纷纷,言道:“孩子已经离世,她却仍有心打扮自己,这恐怕是表明她对孩子并不在乎。”
有人认为,当她抵达现场时,并未陷入痛哭失声的境地,反倒是保持冷静,理智地帮助孩子讨回公道,这种做法似乎并不妥当。
围观者议论纷纷,声称孩子已逝,她却仍能保持镇定,定是心中对孩子的爱意不足。
身处事故现场,她言辞清晰,条理分明,举止间透露出沉着与冷静。然而,有人却觉得,这并非应有的常态。
围观者议论纷纷,有人感叹:“换做是我,早就撑不下去了。”这女人真是了得,宛如在舞台上表演,难道她是在借此机会走红网络吗?
何须认为悲伤就必须泪如雨下,非得放声大哭或举止失控?
在母亲离世之际,阮籍纵情于肉食与美酒,然而,悲痛之情却至深至切,以至于他竟至吐血。
围观者无情地夺去了那位丧子之痛母亲的性命,他们心中是否存有一丝悔意呢?
恰如祥林嫂逝去时那般,众人皆感不吉利,不禁感叹人心之脆弱,难以承受生活的打击。
这就是阿伦特所言。平庸之恶他们无法进行深思熟虑,盲目追随自身的偏见,对真相视而不见。即便他们行恶,也往往浑然不觉。
时代更迭,狼群不再威胁祥林嫂的幼子,然而,车祸的风险却接踵而至。孔乙己虽未遭受断腿之痛,却可能在围观者的冷漠与偏见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围观者依旧只是围观者,生活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这正是最深的悲哀所在。
07
一百年有余,世间万象已焕然一新,而人性仍旧如故。
鲁迅的呼喊,旨在唤醒那个时代沉睡的灵魂,而如今,他的呼喊亦应回响于我们这个时代。然而,那声音却日渐微弱,仿佛耳畔轻声低语。
一位友人言,步入暮年,始而倾心鲁迅,沉醉于其文篇之中,方觉洞悉其意。
我们领略了鲁迅的精神,便意味着我们洞察了生活的真谛,亦领悟了人性的深邃。
幼时,我们均为纯真的闰土,怀揣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自认为手握未来,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希望。
成年之后,闰土肩负着生活的重担,拼尽全力搏取生计,谈及梦想,不如多赚几文钱来得实际。
或许我们曾对生活发起过挑战,然而历经万次徒劳的抗争,最终不自觉地沦为阿Q式的自我慰藉,宣称这便是天命,这便是生活的真谛。
我们睁开双眼,映入眼帘的是摩天大楼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然而,回到屋内稍作沉思,便会发现,这里的人与一百多年前并无二致,生活方式亦然。人们热衷于看热闹却不愿涉足纷争,人与人之间,充斥着距离与冷漠。
在悲痛之中,我们呼唤着呐喊的力量,迫切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撕破那层隔阂,唤醒那些沉睡的麻木心灵。
点个在看摒弃冷漠之气,勇往直前,无需理会那些自甘堕落之辈的言语。凡有可为者,付诸行动;凡能发声者,勇敢发声。怀揣一分热情,便散发出一分的光芒,无需等待那熊熊的炬火。即便日后世间无炬火照耀,我们亦当成为那唯一的明灯。
来源:头号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