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武则天进宫后,备受唐高宗李治的宠爱。到了最后,李治甚至独宠武则天一人。也正是因此,让李治有了废立皇后的想法,他想立武则天为皇后。
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能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与她的心狠手辣脱不开关系。
不得不说,武则天下起手来实在是太狠了。只要是敢反对她的人,即使是朝廷重臣,也难逃一死。
一时间,朝堂上哀嚎遍野。然而奇怪的是,武则天谁都敢动,偏偏不敢动程咬金。
程咬金到底有何本事,为什么能让武则天区别对待呢?
自从武则天进宫后,备受唐高宗李治的宠爱。到了最后,李治甚至独宠武则天一人。也正是因此,让李治有了废立皇后的想法,他想立武则天为皇后。
然而此事却遭到了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强烈反对。
他们表面上的理由是皇后贤良淑德,并无过错,不应废后。而真正的原因则是:王皇后和这些元老重臣一样,属于关陇集团。王皇后其实就是关陇集团在后宫的代言人。
李治生性怯弱,根本不是这些大臣的对手,这时候就轮到强势的武则天出手了。
武则天通过威逼利诱,很快就收服了一帮大臣。这些大臣地位不高,而且没啥本事,但是他们特别有“上进心”,因此做起事来十分积极。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武则天很快就将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于志宁、来济等人赶出朝堂。他们轻的是贬官,重的直接流放。
而这些人清一色的都是宰辅之臣,尤其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干脆是托孤的辅政大臣。
当然,只是赶出朝堂还不够,毕竟关陇集团树大根深,朝堂上有不少他们的人。武则天要的是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想要名正言顺地处死元老重臣并非易事,于是武则天一手安排了长孙无忌谋逆案。谋逆可是在“十恶不赦之罪”中位列首位,即使对方是元老重臣,也照杀不误。
而且扣上这顶大帽子,那些朝臣也不好为长孙无忌求情。
就这样,长孙无忌被赐死,其家人全都被流放。而受此事牵连,韩瑗也被赐死,褚遂良则是被流放岭南,几年后便客死他乡。
一时间人人自危,没人敢再反对武则天了。就这样武则天成为了皇后,开始插手朝政。
而等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更是开始临朝称制,为自己称帝做准备。
在此期间,又一批李唐重臣被她清理掉。
比如李敬业,他拥立李显,起兵谋反,可惜兵败被诛。再比如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以及长乐公主,都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被赐死。
此外,宰相刘祎之只是私下与人议论,觉得武则天临朝称制不妥,就被武则天赐死。
宰相裴炎乃是唐朝名臣,结果就因为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直接被武则天下令斩首示众。
可以说,武则天的皇位是靠着鲜血换来了。
然而却有一个人躲过了武则天对朝堂的反复清理,此人便是程咬金。
武则天之所以对程咬金网开一面,自然不是因为仁慈。武则天也从来不是个仁慈之人。
她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便是武则天对程咬金心生忌惮。
首先,程咬金的身份就不是长孙无忌等重臣可比的。
他早年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后来又为了李唐江山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功劳全是实打实的,没有一点水分。
反观长孙无忌等人,都是一些谋臣。皇帝说你提的建议有用,那就是有用。说没用,那就是没用。他们的功劳其实就在皇帝一念之间。
因此,武则天想要赐死这些人容易,但是想要赐死程咬金可就很困难了。
更何况,长孙无忌等人手无缚鸡之力,死了就死了。但是程咬金可是手握重兵的武将,而且由于常年领军,他在军中很有威望。
更别说那些军中将领,不少都和程咬金有袍泽之情。毕竟程咬金的资历摆在那里,和他共事过的武将更是数不胜数。
只要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武则天是不敢动程咬金的。因为她根本不确定有多少军队、多少武将会因此反叛,武则天不敢去尝试。
此外,唐高宗李治也不会让武则天动程咬金的。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程咬金是李世民的重臣,按理说到了李治时期就该坐冷板凳了。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程咬金不仅是李世民的人,还是李治的人。
在李治还只是太子的时候,程咬金就奉命辅佐李治。李世民去世的时候,更是程咬金率领禁军护卫李治去继位的。
而且在李治继位后,程咬金担心有人不服、图谋不轨,于是亲自在宫门外宿卫三个月。在确定李治的皇位已经坐稳了,他才停止。
由此就可以看出程咬金与李治的关系不简单。
要说李治最信任的人,除了武则天就是程咬金了。程咬金的“圣眷”不输给武则天,武则天自然不会没事主动去招惹程咬金。
毕竟武则天的权力是来自于皇帝李治,有李治护着程咬金,武则天也拿他没办法。
以上两点,足以让武则天对程咬金心生忌惮,不敢对其动手。但是如果仅仅如此,那也太小看程咬金了。
谨小慎微的程咬金别看程咬金五大三粗的,就以为他是个粗人。其实他粗中有细,自从武则天开始插手朝政,他就意识到这朝堂怕是要掀起一阵血雨腥风了。
于是他果断请求外出领军,为大唐征战沙场。对于程咬金如此忧国忧民,愿意为君分忧,李治自然是高兴的,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公元656年,程咬金奉旨领军征讨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唐军的进展十分顺利,阿史那贺鲁的两万大军被唐军先锋苏定方率领五百精骑击溃,苏定方大杀四方,将西突厥吓破了胆。
当时王文度是大军副统帅,出于嫉妒,他担心苏定方一人独占头功,于是建议程咬金穷寇莫追。他还建议让士兵结阵缓慢前进,说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实际上是担心苏定方抢功。
他担心程咬金一时冲动,不听劝告,就谎称有皇帝密诏,让他节制程咬金。
密诏这玩意,除非回去和皇帝对质,否则根本无法辨别真假。如果程咬金强行要看密诏,而王文度又真的有密诏,那问题就严重了。
所以程咬金的选择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立刻下令按照王文度说的办。
苏定方年轻气盛,建议程咬金将王文度绑起来,然后请示唐高宗。但是程咬金死活不答应。
后来唐军途经达恒笃城,当地胡人畏惧唐军的强大,于是开城投降,请求归附。程咬金本打算接受归降,但是王文度却坚决不肯。他觉得胡人叛服不定,不如直接全杀了,不仅能算作军功,而且还能得到粮草补给。
程咬金就依了他,下令攻城。
程咬金一生经历刀山火海无数,自然不是软弱之辈,此时怎么转性了?被一个副帅牵着鼻子走?真的只是因为那所谓的密诏吗?自然不是。
事实上,程咬金对于朝堂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早有耳闻。他虽然远离朝堂,但是却时刻关注着朝堂上的一举一动。
如果王文度真的是唐高宗的人,那倒没什么,毕竟他可是唐高宗的头号心腹。
可问题是,唐高宗也完全没必要让人来节制他。他怀疑着王文度是武则天的人,这说明武则天对自己不放心。
为了避免惹祸上身,程咬金这才凡事都听王文度的。
结果等大军班师回朝,事后证明王文度根本没有什么密诏。王文度被处死,而程咬金只是被责罚一番。
通过此事,武则天觉得程咬金是个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人,对自己不构成威胁,自然不会特意去为难他。
更何况,唐朝当时没人比程咬金更会打仗,武则天如果想要用兵,还需要仰仗程咬金这位老将军。
武则天血洗朝堂,朝廷重臣不是被赐死,就是被流放,只有程咬金能够独善其身。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武则天的忌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程咬金谨小慎微,会做人。程咬金为了避祸可谓是做足了准备。
反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文臣,心眼、见识还不如程咬金一个武将,反倒是有些让人无语了。
参考资料: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