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注定赚大钱的3个习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19:04 1

摘要:他刚坐下就猛灌了半杯冰美式,咖啡杯重重砸在木桌上:"兄弟,这年头真他妈不是人过的日子!"

上周三下午,我约老张在公司楼下的星巴克碰面。

他刚坐下就猛灌了半杯冰美式,咖啡杯重重砸在木桌上:"兄弟,这年头真他妈不是人过的日子!"

他扯了扯松垮的领带,指着手机屏幕里新买的基金:"去年听理财课投了十万,现在还剩六万八。"又翻出店铺后台:"老婆非要做女装网店,三个月烧了五万推广费,连本都没回来。"

我看着这个在国企熬了十年的老同事,突然发现他鬓角的白发比上个月又多了几簇。

他掏烟的手有点抖:"房贷要还,孩子补习班等着缴费,丈母娘住院押金还差两万...现在连楼下煎饼摊的大妈都比我挣得多。"

其实五年前我就见过相似的场景。

当时在咖啡厅,有位连续创业者瘫在懒人沙发里哀嚎:"为什么我开餐馆倒闭、做微商被割韭菜、搞直播没人看?"

但去年再见他时,人家已经开着豪车带学员做知识付费了。

这两幅画面在我脑海里重叠,突然让我意识到:赚钱这件事,本质上是对认知缺陷的修正过程。

一个人注定赚大钱的3个习惯。

一、低成本试错。

去年夏天,我家楼下夜市突然冒出二十多个柠檬茶摊位。

王姐的摊位总排着长队,有天收摊闲聊才知道秘诀:她先在小区业主群做了三轮测试。

第一周免费送50杯收集反馈,第二周用不同糖度测试复购率,第三周才敢批量进货。

而对面亏本转让的小伙子,开业当天就进了500个杯子。

真正会赚钱的人,都深谙"折叠实验"的智慧。

我表弟大专毕业在电子厂打工,去年用三个月工资做了三次微型创业:花800块批发潮袜在大学城摆摊,发现学生更爱手机壳;转战短视频用方言讲职场段子,涨粉2万后开通带货;现在专注做"厂哥逆袭"IP,靠工厂探店视频月入五万。

他办公室挂着张A4纸,上面写着:试错成本>三个月收入的项目不做。

具体操作指南:

①列出你能承受的损失金额(建议不超过月收入30%)

②选择3-5个轻资产项目(摆摊、自媒体、知识付费等)

③设置明确的止损点和观测周期(通常2-4周)

④用Excel记录每个项目的ROI(投入产出比)和EP(经验值)。

记住,当你开始第五次试错时,前四次踩过的坑会自动转化成护城河。

二、复盘系统。

我家小区门口有家传奇煎饼店。

老板老赵前年开过奶茶店、炸鸡店、黄焖鸡米饭,每次倒闭都在玻璃门上贴张A3纸,密密麻麻写满失败分析。

去年他研发煎饼时,笔记本上记着:第27次调整面糊比例,第43次测试薄脆厚度,第158位顾客的辣酱偏好。

现在他的煎饼车从早上六点排到下午两点,城管来了都先买两个揣兜里。

我在投资圈见过更疯狂的复盘案例。

有位天使投资人要求创业者用"五层归因法"写失败报告:直接原因→执行漏洞→决策失误→认知偏差→人性弱点。

有个做社区团购破产的90后,通过这种复盘发现自己总在"贪全求快"上栽跟头,后来转做细分领域的宠物鲜食,去年融资时估值过亿。

实操工具箱:

①建立"错题本":记录每次失败的5W1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②绘制"认知地图":用思维导图梳理事件关联要素

③设计"重启方案":针对每个失误点准备三种替代方案

④设置"红灯指标":当关键数据触及预警线时强制暂停。

建议每周日晚拿出两小时,把七天经历像电影慢镜头般逐帧回放。

三、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我认识最会抓本质的人,是前阿里P8工程师老周。

当同行都在卷算法竞赛时,他发现技术总监们真正的痛点是不会给老板写汇报PPT。

于是他开发了自动生成技术文档的插件,在Github开源后获得星标2.7万,转型做ToB服务后,客户包括三家世界五百强。

他说:"写代码是过程,消除信息差才是目的。"

这种穿透表象的能力可以训练。

有位做保健品销售起家的老板,要求新员工每天做"剥洋葱练习":客户说要补钙→实际需要骨密度保障→深层是恐惧卧床拖累子女→终极需求是维持尊严。

现在他的养老机构用这套方法论,把200元的体检包做成9800元的年度健康托管服务。

实战训练场:

①每天抽十分钟做"问题降维":把眼前困扰追溯到马斯洛需求底层。

②实施"断舍离清单":列出消耗精力却无产出的20件事(比如无效饭局、八卦群聊)

③建立"价值坐标系":横轴是时间投入,纵轴是经济回报,只做第一象限的事。

④培养"秒针思维":盯着表盘想清楚,此刻做的事是在推动时针还是被分针带着转?

这三个习惯最可怕之处,在于它们构建了持续发现财富密码的操作系统。

当你在试错中校准方向,在复盘中升级认知,在洞察中穿透迷雾,赚钱就会变成拆开俄罗斯套娃的游戏——每个当下觉得巨大的困难,都不过是包裹着金矿的陶土外壳。


来源:李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