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单列录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18:56 1

摘要:依照2021年发布的《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划分为A类、B类、C类、D类4个层次。A类称为“国际顶尖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B类称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3月24日,长沙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考新政。当地自2025年起,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教育优待实行单列,不纳入统招计划。

依照2021年发布的《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目录》,长沙市高层次人才划分为A类、B类、C类、D类4个层次。A类称为“国际顶尖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B类称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等;C类称为“省市级领军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等;D类称为“高级人才”,其认定条件包括重点产业领域连续两年以上年度应纳税工资薪金40万元以上的人才等。

今年3月最新一批公示的《长沙市第42批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名单》显示,共94名获公示者中,有B类1人,C类12人,D类81人。(《中国新闻周刊》3月27日报道)

其实,很多城市的中考优待政策中,都包含类似的倾斜于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单列条款。

按照这些城市教育部门的阐释,高层次人才子女占比很少,而且走的是专门的序列,认为其没有挤占普通考生的录取名额。

但实际上,任何中小学校,尤其是办学质量比较好、中考录取分数线比较高的学校,招生规模在一定年份内都是稳定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占用其中哪怕1%-10%的名额,都必然意味着考试录取、指标到校录取等正常渠道录取名额的减少。这种减少无非是具体年份招生计划公布之前就已设定,总额上已经缩减。

笔者赞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观点,将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录取进行所谓的单列,这其实提供了特殊照顾,本质上是一种身份特权,会极大地伤害教育公平。

通常而言,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被认为是考生身份影响最小,社会公平性最高的三个考试。而在这些考试中,现役军人子女甚至是烈士子女的加分,其实分值也非常低。而不少地方近年来也规范了民族身份加分,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与之同时,一些城市设定一个专门的通道,来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应录尽录”,这无疑是城市竞争,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一种人才政策手段。按照正常的道理,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在某个城市读书,其父母也就是高层次人才本人显然不会在此期间离开这个城市。也就是说,这其实就是增加城市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绑定价值。

问题是,一方面,如前述,现有的各种加分政策渐趋规范,而高层次人才却享有专属通道,这意味着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的功利考量,压倒了教育政策中的基本公平性,造成了身份地位上的三六九等。这样的政策本身就面临合法性不足的质疑。

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子女,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业考试水平的分布,具有随机性,不仅确实可能有成绩一般的情况,但更多情况下,这类人才的家庭环境良好,学习氛围良好,子女成绩本就很好,本就可以通过正常的教育竞争获得学位。为高层次人才子女设定专门通道,这其实包含的潜台词是,高层次人才的子女不具备正常考取名校优质学位的学力,这是一种刻板化的理解,容易造成很多市民对于高层次人才及其子女的错误认知。

事实上,如果确实存在个别高层次人才成绩不佳的个例,人才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也是能够通过一些特例做法将之转入,或以插班生的身份安排在名校就读。这类操作对于很多人而言也并不陌生。既然有特例方式,可以特事特办,专门创设高层次人才子女录取的单列通道,意义其实不大。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特事特办专门开启的通道,其实更可能纳入专门监督。相较之下,诸如长沙当地认定的C类和D类高层次人才,以及其他一些城市认定的一些门类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本身较难纳入广泛有效监督。

来源:渝川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