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需突破单打独斗模式,多学科融合是破解肥胖难题的关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4:33 2

摘要:多学科体重管理通过跨专业协作整合知识技能,全面解决影响体重的多元因素,为肥胖及相关健康问题提供综合管理方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作为国内领先的多学科体重管理平台,率先提出“肥胖是复杂慢病”的理念,通过多学科融合打破传统诊疗壁垒,为肥胖患者提供精准化

多学科体重管理通过跨专业协作整合知识技能,全面解决影响体重的多元因素,为肥胖及相关健康问题提供综合管理方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作为国内领先的多学科体重管理平台,率先提出“肥胖是复杂慢病”的理念,通过多学科融合打破传统诊疗壁垒,为肥胖患者提供精准化管理方案。在第四届“西湖论糖”学术交流会上,《国际糖尿病》特别专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曲伸教授,深入解析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理念、运营模式及未来规划。

《国际糖尿病》

作为国内较早建立的体重管理中心,您当初带领团队搭建这一平台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优化思路?

曲伸教授:十多年前,当“肥胖”尚未被广泛视为独立慢病时,我们已观察到其发病趋势的严峻性——全球范围内肥胖人群激增,而传统“少吃多动”的认知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既往的临床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肥胖绝非单一学科能应对的简单问题,它涉及代谢、内分泌、消化、心理等多个系统,甚至与遗传、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提出“从专病到专科,最终走向中心化管理”的建设理念,核心目标是打破学科壁垒,让肥胖患者获得“一站式”精准诊疗。

建设初期的挑战远超预期。一方面,学界对肥胖的认知存在分歧,不少人仍将其归因为“生活习惯问题”,对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存疑;另一方面,跨学科团队的组建需要打破传统科室界限,涉及绩效分配、人员调度等复杂问题。为此,我们从“融合病房”起步——在同一病房内整合中医、内科、外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让患者无需在不同科室间奔波,医生也能在协作中统一诊疗理念。

这一模式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外科医生更倾向于手术干预,而内科医生侧重药物调节,初期常因治疗方案产生分歧。我们通过建立统一的诊疗流程、定期病例讨论、共享绩效激励等方式,逐步达成共识:无论何种干预手段,核心都是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个体化方案。

《国际糖尿病》

您多次提到“多学科合作”和“中心化管理”是中心的特色,这种模式在解决肥胖复杂病因和提升患者体验方面有哪些具体优势?

曲伸教授:我们始终秉承“中心化管理,个体化治疗”的十字原则,这一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为患者节省诊疗成本,避免“重复就医”困境。传统模式下,肥胖患者可能因“高血压”就诊心内科,因“脂肪肝”就诊消化科,各科室仅聚焦单一并发症,难以触及肥胖本质。而在中心化管理平台,患者只需在中心完成初诊,即可获得多学科团队协同评估:内分泌科排查激素异常,营养科制定饮食方案,心理科干预情绪性进食,甚至妇科医生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肥胖的诊疗。这种模式使患者平均就诊时间缩短,重复检查率也显著下降。第二,实现“精准分型,个体化治疗”。

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我们将肥胖分为“红、白、黑、黄”四种亚型:“红胖”表现为高代谢状态,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激素水平偏高,易诱发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白胖”为代谢正常型肥胖;“黑胖”常伴随皮肤色素沉着(以黑棘皮病多见)、皮厚肉多,脂肪、肌肉均丰富,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黄胖”表现为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脂肪分布多以腹型肥胖为主、赘肉较多,低代谢率、低激素水平,可伴有严重脂肪肝和其他代谢异常。基于代谢特征的四色肥胖分型体系,将肥胖视为内分泌代谢紊乱来进行针对性的临床治疗,例如“红胖”需优先调节代谢紊乱,“黑胖”则需抑制食欲、降低激素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型并非主观判断,而是结合AI技术与海量临床数据得出,与美国团队合作的研究也证实了其科学性。第三,提升复杂病例的诊疗效果。我们曾接诊一名肥胖儿童,不仅体重超标,还存在先天性遗传缺陷、心理问题及生长迟缓。单一学科难以解决其多重问题:内分泌科调节激素、心理科进行认知行为干预、营养科设计高营养密度饮食、骨科评估骨骼发育状况。最终通过多学科协作,患儿体重下降。这类案例印证了多学科模式的不可替代性:肥胖的复杂性决定了它需要“全身调节”而非“局部干预”。

《国际糖尿病》

除了体重下降,中心如何科学评估体重管理的成效?在提升患者长期依从性、预防反弹方面有哪些创新策略?

曲伸教授:体重管理的评估不能仅依赖体重指数(BMI),因为过去大家简单认为BMI是肥胖的诊断指标,但实际上它无法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结局。这些年,国内外都在深入研究肥胖的病因与结局,我们中心的评估体系更注重结合体内代谢异常的程度、并发症的多少,以及心、肾、肝等重大器官的功能障碍情况,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判断管理成效。

具体来说,我们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红、白、黑、黄四种颜色分型的肥胖。国际上目前也在探讨肥胖的分类标准,比如《柳叶刀》子刊2025年新发表的一项重大报告提出,只要有并发症,无论BMI多少都称为临床肥胖;而BMI虽高但无并发症及生活功能障碍的,则称为临床前肥胖。不过,当前对并发症与肥胖的因果关系仍存在争议,很难区分是伴发症还是并发症,这也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我们认为,未来肥胖的评估必须从病因出发,结合代谢组学、遗传组学等科学手段,才能更精准地判断管理效果。

此外,无论采用营养治疗、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肥胖患者都可能出现反弹,而反复减重反弹对患者健康的危害远大于持续肥胖,因此遏制反弹、维持减重成果是临床工作的关键。为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强调规范化的流程和多学科协作。中心作为多学科体重管理平台,整合了多个学科的资源,患者无需在不同科室间奔波,所有医生理念一致、流程统一,既能避免患者重复检查、浪费人力物力,也能让患者得到更连贯的管理,增强其配合度。

《国际糖尿病》

基于中心的实践经验,您认为哪些核心经验值得其他医疗机构借鉴?未来在体重管理领域还有哪些重点发展方向?

曲伸教授:其他医疗机构若想建立或优化体重管理服务,有两点核心经验值得借鉴。一是需配备专业人才,要有对肥胖有深刻认识、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无论其来自内分泌科、外科还是营养科,关键是具备科学理念和系统知识,能承担体重管理的核心任务。二是要建立规范化流程与中心化平台,整合内外、中医、消化、心理、妇科等多学科资源,让相关专科医生按需参与,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间奔波及重复检查,减少人力物力浪费,同时通过统一理念促进学科间互相学习,提升管理效率。

未来,体重管理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其一,推动肥胖分类的国际统一,从病因出发,结合代谢组学、遗传组学等前沿科技,明确肥胖的分类标准,解决并发症与伴发症的因果关系争议,为精准治疗奠定基础;其二,呼吁国家政策支持,将肥胖管理相关设备(如体脂测定设备)、服务(如患者教育、AI评估)纳入治疗范畴及医保,同时解决多学科协作中的绩效分配问题,保障医生积极性,避免因学科竞争影响发展;其三,深化AI技术应用,辅助肥胖分型、生活习惯评估及反弹预警,解放医生精力;其四,持续推进肥胖专科建设,通过门诊与病房的全程干预,降低患者慢性疾病发生率,最终形成理念统一、流程规范的体重管理模式。

体重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变瘦”,而是让患者获得长期健康。这需要学界、医疗机构、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打破“肥胖是个人问题”的偏见,将其视为需要系统应对的公共卫生挑战——这也是我们中心始终坚守的初心。

专家简介

曲伸教授

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上海市领军人才,医学领军人才,浦江人才

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甲状腺疾病研究所和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症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主任、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教授,曜影医疗内分泌甲状腺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肝病与代谢学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内分泌学会顾问,上海内分泌医师协会副会长

牵头撰写了国内首部肥胖多学科诊疗共识《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2021版)》及《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 版)》,得到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目前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JCI、Protein Cell 、JCEM、JBC、Obesity Surgery 等SCI论文100余篇,核心期刊100余篇,著书10余部,包括《肥胖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及《肥胖的基础与临床实践》,承担并完成国内外基金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获军内科技进步奖4项,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202103267)、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0LC0116P1)、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062),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11030201)各一项,并在国内外大会上邀请报告100余次,包括美国甲状腺学会年会、两届全美糖尿病科学大会、京都第10届国际内分泌年会上等

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卫生局《东方名院名医录》收录名医

来源:国际糖尿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