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上,东风 - 26D 弹道导弹首次公开亮相,迅速成为全球军事关注的焦点。
东风 - 26D 的 “破茧成蝶”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上,东风 - 26D 弹道导弹首次公开亮相,迅速成为全球军事关注的焦点。
作为东风 - 26 的 “升级版”,东风 - 26D 不仅继承了前者的核常兼备、精准打击等优势,更通过高超声速技术的加持,实现了突防能力、射程和作战灵活性的全面飞跃。
那么,东风 - 26D 究竟有哪些革命性升级?它将在未来战争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本文将为您深度解析。
1. 高超声速弹头:从 “传统弹道” 到 “水漂式突防”
东风 - 26:采用传统弹道导弹设计,飞行轨迹相对固定,虽具备一定机动能力,但仍可能被现代反导系统拦截。
东风 - 26D:换装乘波体弹头(“水漂式弹头”),飞行速度超过 5 马赫(每小时 6125 公里以上),且能在临近空间 “打水漂” 式机动,大幅提升突防能力。拦截难度:现有反导系统(如美国 “萨德”、俄罗斯 “S-500”)几乎无法有效拦截。
2. 射程与机动性:从 “中程” 迈向 “中远程”
东风 - 26:标准射程约 4000 公里,覆盖关岛、印度洋等战略目标。
东风 - 26D:射程显著提升(具体数据未公开,推测可达 5000 公里以上),且采用 “无依托机动发射” 技术,可在公路、野外快速部署,生存能力更强。
3. 全天候作战能力:从 “单一任务” 到 “多场景覆盖”
东风 - 26:主要针对陆上固定目标和海上大中型舰船(如航母)。
东风 - 26D:强化对移动目标的打击能力,可全天候、全时段作战,无论是恶劣天气还是复杂电磁环境,均能精准命中目标。
1. 核常兼备:战略威慑与实战能力的完美结合
核威慑:作为中国 “三位一体” 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风 - 26D 可搭载核弹头,确保二次核反击能力。
常规打击:配备常规弹头时,可对敌航母战斗群、军事基地等高价值目标实施 “外科手术式” 打击,且无需动用核武器,降低冲突升级风险。
2. 反介入 / 区域拒止(A2/AD)的核心武器
针对航母:东风 - 26D 的射程覆盖西太平洋关键海域,可对美军航母编队形成 “拒止效应”,迫使敌方远离冲突区域。
压制岛链:在台海、南海等潜在冲突中,东风 - 26D 可快速摧毁敌方防空系统、机场等关键设施,为后续行动扫清障碍。
3. 高超声速技术:中国领先世界的 “王牌”
目前,全球仅有中、美、俄三国掌握高超声速武器技术,而中国的东风 - 26D、东风 - 17 等型号已率先列装部队。这种技术优势让中国在 “导弹竞赛” 中占据先机,甚至倒逼对手加速研发同类武器。
1. 高端局部战争(如台海、南海)
首波打击:东风 - 26D 可率先摧毁敌防空雷达、指挥中心,瘫痪敌方作战体系。
反舰作战:配合鹰击 - 21 反舰导弹,形成 “陆基 + 海基” 立体反航母网络。
2. 大国对抗(如中美)
战略威慑:高超声速突防能力让敌方反导系统形同虚设,迫使对手在冲突前三思而行。
快速反应:无依托发射能力使其可在战时快速机动,避免被敌方先发制人摧毁。
3. 非对称作战
成本优势:相比航母、隐身战机等高端装备,东风 - 26D 的效费比极高,能以较低成本实现对敌压制。
东风 - 26D 的列装,不仅是中国导弹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更是 “非对称作战” 思想的完美体现。它用高超声速技术和核常兼备的多功能性,为中国筑起了一道 “反介入” 防火墙,让任何潜在对手在挑衅前不得不掂量后果。
正如军事专家所言:“东风 - 26D 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否打赢一场战争,而在于它能让敌人不敢发动战争。”
来源:张元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