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4:25 3

摘要:口述者:史雪霏,女,闵行区华漕镇党委副书记。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位于闵行区华漕镇境内,是上海市首个街镇级抗战纪念馆。2025年7月,闵行区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在华漕镇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采访。

党史是教科书,更是营养剂。“党史微课堂” 栏目,邀您共探闵行往昔,领略历史魅力,感悟价值启示。

口述者:史雪霏,女,闵行区华漕镇党委副书记。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位于闵行区华漕镇境内,是上海市首个街镇级抗战纪念馆。2025年7月,闵行区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在华漕镇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采访。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壮怀激烈的烽火岁月,以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为代表的英雄们,在华漕这片热土上留下了一段不屈的抗战印记。作为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建设的亲历者,我见证了这段红色历史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散趋于系统的焕新历程。从2015年的华漕抗日战争纪念馆到如今的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我们始终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承的执着,让红色记忆历久弥新,成为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

展馆十年蝶变续写红色篇章

2015年,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华漕镇党委政府为更好赓续红色血脉,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建成了华漕抗日战争纪念馆。十年间,展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成为传播抗战精神的重要窗口。

2024年,我们萌生出升级展馆的想法,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其一,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期望以更丰富的内容记录这段历史,使观众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华漕抗战历史及其在上海抗战和全国抗战背景中的深刻意义,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其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作为抗战纪念馆,我们责无旁贷地需要结合这一要求,深化原有展陈内容,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其三,早期的纪念馆受空间和史料限制,200平方米的单层展区难以完整叙事,内容多聚焦于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队长任铁锋以及侯伯泉、赵季昌等本地烈士的事迹,缺乏对整个华漕抗战历史脉络的系统梳理。

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新的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面积从200平方米扩展到600平方米,其中400平方米用于展陈,200平方米作为教学案例转化空间。新展馆秉持让参观者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理解华漕抗战独特价值的设计理念,策划了六个篇章,形成系统的叙事脉络:“洞见华漕”展现抗战前华漕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浴血淞沪”铺陈全国抗战形势;后续篇章则聚焦华漕抗战的主体内容、战斗结束后的延续影响等,使观众既能看到局部历史,又能把握整体历史脉络。

展馆采用“两主两辅”的三层结构:一层主馆介绍华漕历史和淞沪抗战背景,辅馆呈现郊县抗战及闵行抗战形势;二楼主馆聚焦华漕战役中的人、事、物及日军暴行,辅馆展示革命烈士事迹、历史价值和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举措等;三楼主馆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华漕实践,让红色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

深挖抗战史料

让红色历史鲜活起来

红色展馆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可信的史料。我们始终坚持“开门建馆”,通过多种渠道挖掘、验证史料,让历史更加灵动鲜活。

早在2010年,上海党史系统组织全市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华漕镇成立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小组,当时共访谈了8位曾亲历战争的老人。其中张杏兴老人的访谈笔录中详细说明当时故事发生的地址,日军轰炸的时间,是否有接触中国军人等。老人曾经说过:“这些人都是无名烈士,都要纪念。如果我们不说出来的话,后世没有人会知道这些无名英雄。”正是这份质朴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一手素材,这些老人的口述、笔录、影像等资料成为我们追溯这段历史的重要参考。

张杏兴老人的访谈笔录

2024年初,我们邀请市委党校、市社科院、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团,耗时近半年开展史料收集、研究考证、系统策展等工作。期间,翻阅了大量当时的相关报道,《申报》《中央日报》《大公报临时晚报》《新闻报》等报纸都曾刊登过中日双方在华漕等多地作战的事件。这些报道为挖掘历史细节、还原战斗全貌,考证战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各方兵力部署,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文字依据。经史料挖掘、学术论证,专家们进一步确定了一个重要发现:抗战时期战斗于华漕一带的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是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共上海党组织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队伍。这一定位让我们更加确信,升级展馆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为了让这段被低估的红色历史焕发应有的光彩。

《大公报临时晚报》报道

烈士后人的参与更让历史有了温度。侯伯泉烈士的小儿子至今健在,他向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提供了父亲的烈士证明书,以及与冯邦佐来往的书信。通过与当时《申报》等报纸刊登的信息查阅比对,这些遗物为研究华漕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抗战活动提供了直观而珍贵的实物证据。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队长任铁锋的侄孙女高竟成提供了任铁锋生前参与战斗的故事。赵季昌烈士的后人也通过宣传渠道主动联系我们,分享了家族珍藏的记忆。这些鲜活的个人讲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侯伯泉烈士证明

我们还通过多种方式征集史料:借助“聚力华漕”微信公众号面向居民征集;响应区委宣传部的“晒晒传家宝”红色文化征集活动;前往一大会址、四大会址、淮南新四军纪念林、闵行烈士陵园等多地展馆考证;甚至远赴青浦、嘉定、江苏等地查找文献资料。开馆后,不少参观者主动捐赠抗战相关史料。有位叫陈刈稼的观众,将家中珍藏的日本军用手票和《新华日报》关于接受波茨坦宣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号外报纸捐赠给我们。这些来自民间的珍贵物件,不断丰富着展馆的内容,也让我们看到,红色记忆始终在群众心中流淌。当然,每一份史料都要经过严格论证,由专家把关,确保内容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拓展场馆功能

打造沪郊抗战研究的重要阵地

我们从未将展馆视为一个静态的空间,而是希望它成为常做常新的红色文化教育阵地。作为全市首个街镇级抗战纪念馆,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积极与区级、市级红色教育资源建立联动机制,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党建联建单位,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为我们提供了讲解员的培训指导以及史料支持,还将馆内珍藏的部分原件提供给我们进行高精度复制并展出。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红色传承有了新的载体。原华漕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区精英宣讲团金牌宣讲员吴培丽老师,曾因老馆展陈内容缺乏系统梳理,而使一些史实模糊不清,新馆的完善让她的疑惑得到解答。我们专门成立“培丽宣讲团”,由她带领一支由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等组成的近40人的志愿者队伍讲解红色故事。暑期里,看着孩子们眼含热泪、饱含深情地讲述华漕抗战故事,我们深知,红色基因正在代代相传。我们还将红色文化与本土艺术结合,与辖区学校合作创编红色课本剧《战歌》,借助沪剧这一地方剧种,让历史故事以更生动的形式传播。这些创新尝试,让红色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成为可感可学的鲜活教材。

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诸翟城中村改造区域曾是侯伯泉烈士生活的地方,我们正联合专家梳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计划将其融入改造后的公共空间和正在酝酿的华漕历史陈列馆中。我们还在探索制作“红色作业本”,让红色文化更深入地走进青少年的生活。

站在展馆里,看着墙上的历史照片与窗外的车水马龙交相辉映,8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整建制队伍牺牲的壮烈战斗;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这里嬉笑奔跑,街道上车水马龙。这份岁月静好,正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深挖史料、创新传播方式,让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成为不断有新内容注入的红色文化教育阵地,让红色记忆永远鲜活,让抗战精神始终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图文:闵行组工 党史研究室 浅晚月

编辑:陈依婷

初审:徐宇扬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