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建科室,如何用6年成为省内第一梯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7 18:41 1

摘要:2018年8月,借着军队医院改革的大潮,江行主任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O医院(原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加入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并创建了肝胆胰外科。科室初创时只有两三名医生,10张病床,如今科室编制床位有70张,医生20多名,而且候床病人很多。去年科室

撰文丨田栋梁

一个新创建的科室,发展成为省内第一梯队需要多久?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江行的答案是6年。

2018年8月,借着军队医院改革的大潮,江行主任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O医院(原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加入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并创建了肝胆胰外科。科室初创时只有两三名医生,10张病床,如今科室编制床位有70张,医生20多名,而且候床病人很多。去年科室手术量达2300余台。

“我们收治的病种都是肝胆胰外科的黄金病种,大部分是肿瘤。”在江行主任看来,三甲医院肝胆胰外科一定要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而不是在胆囊这样的病种上争抢,这也是一直以来他对科室的定位:开别人不敢开的刀、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治别人不敢治的病。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外界看来,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的建设发展, 6年来好似乘上了高速列车,但只有江行主任才深知其中的不易。6年中科室经历了二次创业和新生,每当进入发展瓶颈期,江行主任总能找到新的突破点。

转业

江行主任本科就读于上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毕业时,他拿到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张火车票和一封介绍信,就这样被分配到了云南昆明。

“当时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服从命令。”江行主任说,昆明对于他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城市,他手里只有一个部队番号,也不知道地址在哪,他问了很多人,最后问到一位穿军裤的老爷子,才知道那是以前昆明军区后勤部所在地。他去报到之后,又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九医院。

医院位于云南省开远市,是滇南地区唯一一所三甲医院。虽然从上海分配到云南地方一所医院,但江行主任还觉得自己很幸运,“作为一个本科生,如果分到别的大医院,可能就进不了比较好的科室,但在开远市,我还可以选择科室,就进了肝胆外科。更幸运的是,带我的几位老师手术水平也蛮高的,患者也很多,很快我就独当一面了,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主刀一些比较复杂的手术。”

江行在开远市只工作了四年,2004年他又考回上海读研究生,在长征医院跟着导师学习微创外科。2007年回到云南就进了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的肝胆外科。这里是我国腹腔镜微创外科的起源地之一,早在1993年7月,就被批准为军区腹腔镜外科研究中心,1998年12月批准成立军区肝胆外科中心。科室主任陈训如主编了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外科理论与实践》《微创胆道外科手术学》等多部专著,曾一度吸引了全国各地专家前来学习。

“我既能开刀,也能做腔镜,所以很快就让我做住院总医师。”江行表示,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还是云南省的交通事故急救中心,有很多的交通创伤病人,经常请肝脏外科会诊,开腹探查病人腹腔里都是血,也没时间做更细致的检查,所以那段时期锻炼出了很强的应急抢救能力,也确实救了很多人。曾有一次,江行爬到推车上,在病人转运过程中做手术。

在做住院总医师期间,一周至少有一两天,江行要通宵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开刀做手术。江行表示,青年外科医生的成长,尤其是在毕业后的前十年,能够有大量的手术积累,会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外科手术的感觉也会一点点融入血液中。

当时的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的肝胆外科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即胆道疾病的微创治疗,在国内很多医院还对腹腔镜持观望态度时,这里已经如火如荼地在常规开展了。病人排着长队来做胆囊微创手术。科里医生甚至戏称,科室应该改名“肝外胆道外科”。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科室过于专注于微创胆道外科,当腹腔镜在全国遍地开花,各种术式蓬勃发展时,在胰腺、肝脏的高级腹腔镜技术上,科室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进修的外院同道也越来越少了!

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期间,江行主要以开刀为主。那时,西京医院的岳树强教授长期到昆明总医院手术带教,这也给了江行向肝胆外科领域真正的高手学习的机会。岳树强教授也是以开刀为主,手术以精致、快捷、准确著称,有着“西北第一刀”的美誉。“岳主任手术做得非常好,他在一些复杂手术上的理念,一些独创的手术操作技巧,对我影响很大,能够跟他面对面交流,一起上手术,让我收获非常大。”

在江行记忆中,那段时期经常一天三四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一台接着一台。在岳树强教授来之前,他们常常一台就要开八九个小时,岳教授一上台,有时不到两个小时就完成一台。观看岳树强教授做手术,对江行来说是一种享受,同时对他冲击也很大,彻底改变了他对疑难复杂手术的认知,他的手术水平也迅速得到了提升。

尽管江行很喜欢军医这个职业,但当他想在腹腔镜方向有所作为,奋起直追时,科室的发展方向已经转向了肝移植。他意识到,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只能离开了。

创业

2018年8月1日,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正式开科,加上江行只有两三名医生,医院从普外科病房里给他们划出了10张床,并且共用普外科的护理团队。

没有办公室,江行把一个十来个平方的储物间腾出来,用木板简单隔开,里面是他的办公室,外面是医生办公室。由于空间太小,科室组织学术活动时,幻灯片都没法投影。可谓起步艰难。

一个新创科室,最难的就是打开局面,肝胆外科又是个竞争十分激烈的学科。一开始江行就明确科室发展定位,一定要建一个别人难以复制的肝胆胰外科。

“我的优势就是非常善于手术,尤其是疑难复杂的手术,所以当时我们定了三个目标,开别人不敢开的刀、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治别人不敢治的病,这三条现在还贴在我们科室的墙上,目标就是创建一流的肝胆胰外科。”

在创科伊始,江行就把病种选在了胆囊癌、肝癌、胰腺癌这三个最难搞的疾病上。不仅是在肝胆胰外科,即使在外科领域,这三个病种也能称得上大BOSS了。“一是手术非常难,二是术后并发症多,三是死亡率很高,四是即使手术做得很漂亮,是不是能改善生存预期也另当别论,因为它的生物学特性本来就很差,但目前也仅有手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就是这么矛盾。所以肝胆胰外科工作量非常大,手术又难做,医疗纠纷也比较多。”

既然一开始就决定要做让别人望尘莫及的事,江行只能迎难而上。凭借过去积累的声誉,一些病人慕名而来,10张床很快就收满了。因为他们做的都是医院此前从未开展过的手术,因此很快就在医院树起了肝胆胰外科的招牌。建科仅4个月,江行就组织召开了中日外科论坛,并邀请了国际著名肝胆外科学家、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的高崎健教授,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的段伟宏教授参会,借助这次学术会议,江行主任领衔的团队正式在全省肝胆外科同道面前亮相。

从2018年12月开始,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开始步入发展正轨。在医院的强力支持下,普外科被迁走,病房全部让给肝胆胰外科,床位一下就从10张增加到30多张,并且有了独立护理单元。江行主任和团队也用实力证明,医院的这个决策是多么正确,科室手术量节节攀升,病房很快就进入满负荷运营状态。相对应的,医院对科室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一个科室要想良性发展,不外乎要做好两方面,一个叫金刚钻,一个叫瓷器活。”谈及科室经营的心得,江行主任说,“金刚钻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这项核心技术要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瓷器活就是要有患者,这两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关系,核心技术搞得越好,开的都是别人开不了的刀,摆脱了低水平竞争,患者自然也都奔你而来。”

在核心技术的打磨上,江行开始大力发展腹腔镜技术,把一些复杂手术也微创化,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科室已经实现腹腔镜技术全覆盖,“不管是胰腺、肝脏还是胆道,我们日常开展的所有手术都能用腹腔镜做,而且做得非常熟练,应该说在云南昆明这个区域,我们的腔镜技术至少也进入了第一梯队。”

而在科室初创时,外界对江行主任团队的普遍认知是,他们只会开刀,江行主任自己也坦承,那时候自己连超声刀都不会用,因为之前的医院没有。来到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后,包括3D腹腔镜、4K腹腔镜、高阶的超声刀、凝血器等等,只要是他觉得需要的全都买了。“除了没有机器人,其他的硬件水平我们绝对在省内绝对是一流的,而且更新速度也很快。”

作为一名在职业生涯前期以开放手术著称的外科医生,江行主任的思想并不保守,他认为优秀的外科医生一定要紧跟外科设备的发展,好的设备能辅助医生把技术发挥到极致。而从开放手术快进到腹腔镜,江行主任也并没有感到有障碍,在他看来,开刀和腔镜,只是手术不同的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外科的挑战主要在于医生对解剖的理解,对疾病的理解,做腹腔镜只要熟悉一下镜下操作即可。一个高水平的外科医生,在手术的时候会专注于手术本身,而忘记是用手术刀还是腹腔镜。

经过6年发展,江行主任把微创技术提升到了与开放手术并重的地位,让他们科室不再有技术短板,一切以最有利于患者预后选择手术方式,患者也越来越多,病床扩到了70张,患者还要等床。

二次创业和新生

建科第三年时,科室业务趋于饱和的同时,也开始面临发展瓶颈,急切地需要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科里年轻医生也越来越多,江行主任也不希望大家都挤在一个赛道上,他希望云南三院的肝胆胰外科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科室。

在胆胰系统疾病的诊疗技术中,有一项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就是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ERCP 通过内镜下导丝、弓刀、支架、球囊、网篮等各种配套器械的配合使用,可以对胆胰管结石、胆道狭窄、胆瘘、胆道恶性肿瘤等胆胰系统疾病达到治疗的目的。近年来随着经口胆胰管镜、光动力、胆道射频消融等技术的进展,ERCP 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治疗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著名消化内科专家李兆申院士曾表示,ERCP已从一种诊断手段发展成了集疾病诊断和微创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开创了胆胰疾病诊疗的新格局。

然而,作为一项内镜诊疗技术,ERCP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别家武功”,肝胆胰外科医生要开展ERCP,除了技术本身的高门槛外,也有很多技术外的问题要去协调、解决。但江行主任一旦做出决定,排除万难也要去做,在他看来,开展ERCP业务相当于科室二次创业。“比如胆管结石,不管是开腹做还是腹腔镜做,相比ERCP都是有创手术,对病人很不友好,云南又是结石高发区,无论再难,ERCP必须搞。”

科室开展第一台ERCP时,没有自己的设备,只有一位年龄较大的医生曾有过ERCP的经验,但也近10年没有做过了,他们特邀了上海仁济医院胆胰外科的吴文广教授前来帮助。有了第一台的成功做宣传,病人渐渐多起来,除了吴文广教授,他们还邀请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刘丹青教授前来带教,“这两位教授都非常好,手把手地教,我们还送了两个年轻医生,一个到上海,一个到重庆,分别跟着这两位中国ERCP技术顶尖高手学习,学成归来后,一个擅长取石,一个专长肿瘤,现在这两位医生是我们科的绝对骨干。”

如今,云南三院肝胆胰外科的年ERCP手术量达600台左右,在云南省遥遥领先。因为在开展ERCP业务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碍,科室还形成了“ERCP精神”:只要认准了方向,不过多难,也要创造条件去推进。

在开展ERCP技术的过程中,江行主任又意识到科室的另一短板:介入。“越来越多的肿瘤病人需要介入技术作为辅助治疗,甚至有时候会成为主要治疗方式,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推动介入治疗的开展。”在科室大力推动下,介入亚专科也很快发展了起来。去年,科室腹部肿瘤介入手术量做到了200多台,排全省第四,让江行主任又惊又喜。

射频消融、微波消融……也都先后开展了起来。江行主任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定要往前看,学科发展就像登山,要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攀登,还够不着的地方,是我们的远期目标。我们团队最大的优点就是年轻,80后都不多,大多是90后,年轻人冲劲足,干劲大,做起手术不知道累,院长说我们科是一个大手术疯子,带着一群小手术疯子,把科室做到今天这个样子。”

“可当科室走到第五年时,却被一种从未有的焦虑攥紧了,拔剑四顾,又苦闷发现根本找不到对手在哪里。”江行在《写在6周年,一个科室的危机或新生》一文中写道,“‘开别人不敢开的刀、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治别人不敢治的病’这一创科时的初衷,坦诚讲,此时竟有动摇。”

作为学科带头人,在科室高歌猛进的发展中,江行又嗅到了危机。科室五周年庆时,江行列举了很多科室取得的发展成就,同时他也为如何再向前迈进一大步而开始感到焦虑。“当时我觉得再向前一大步的可能性很小,但一个学科,尤其是外科,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就这样了,像很多科室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平庸了。”

当该开展的医疗技术都已经开展,就只有在理念上寻求突破了。江行主任在与团队反复讨论之后,提出三个发展理念:极限、微创、D-MDT。

江行曾编著出版过一本《极限外科的探索与思考》,当时主要是从手术的角度去写,此时对于极限的概念他有了更多的理解,不仅要追求技术的极限,当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时,还要不断挑战病人自身条件的极限,追求服务理念的极限。

在2025年科室的新年献词中,江行解释了为何要追求极限:只要患者信任,只要还有微弱的希望,我们也愿屡涉险境,去走完那艰难凶险的每一步;追求极限,就是为了换取诸多生命中的可能;追求极限,是因为医生肩负着不断革新的使命……

选择微创作为发展理念之一,是因为用最小的创伤解决病人最大的问题,是所有外科医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江行说:“微创不仅仅是指腹腔镜,我们的ERCP、消融、射频等等,都是微创的技术手段,关键是如何理解微创的理念,不能为了微创而微创,选择微创的最终目的是病人最小的创伤,最好的恢复,最长的生存期和最大的生活质量改善。”

关于D-MDT,江行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当我们在谈D-MDT时,我们在谈什么》,他在文中表示,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D-MDT已是当下很适宜的制度。并指出传统的MDT(多学科诊疗)在现实中常常沦为形式,发展成参与医生站在各自学科立场上的“吵架”,所以他们开始探索D-MDT模式,即以外科手术为主导,在科内整合介入、内镜、影像、消融、内科、重症等,并贯穿患者治疗全过程的制度。江行主任坚信,所有肿瘤科最终一定会是D-MDT模式的,不再有科室的壁垒与界限,而是融介入、内镜、消融、影像、护理、运动康复等治疗单元为一体的模块组合。

在2024年,江行带领团队完成了科室D-MDT模式的搭建,在他看来,这无异于科室的一次新生,虽然在科室运营数据上还没有明显的增长,但江行已经不再有危机感了。“现在我们有方向感了,朝哪个方向奋斗、哪个方向发展。我觉得我们要回归本质,三甲医院的肝胆胰外科一定是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早上一查房,病房里全是恶性肿瘤患者。我们不追求门诊量,来我们科看病的患者,一定是带着片子和检查报告来的,不是来首诊的,而是治疗选我们。”

但作为一个才发展六七年的年轻科室,江行也清楚科室在科研方面还存在短板,但他也并不着急,临床科研最需要各种疑难复杂病例,塞满了他们的病房。去年他们已经发了3篇SCI,今年有篇高分SCI也已经在修改中了。江行表示,科室发展到这个阶段,临床科研就会越来越重要,要在国内提高知名度,就不能仅仅靠开刀了。

今年,江行科室报了6项云南省科技厅的联合专项,他说:“我们的科研工作一旦启动起来,有这个劲头加持都不会太难,就看愿不愿意去做这些,有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责编:王晓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