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县】从《黄平州志》《黄平县志》考黄平世居民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18:20 2

摘要:历史上各类史志对少数民族都是歧视的,如对东方少数民族称“东夷”,南方少数民族称“南蛮”,西方少数民族称“西戎”,北方少数民族称“北狄”。而黄平少数民族在明清时候被称蛮夷或夷獠,如明嘉靖《贵州通志》对黄平县少数民族称:“黄平地皆夷獠”。

距黔东南州第十一届运动会暨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还有 134

历史上各类史志对少数民族都是歧视的,如对东方少数民族称“东夷”,南方少数民族称“南蛮”,西方少数民族称“西戎”,北方少数民族称“北狄”。而黄平少数民族在明清时候被称蛮夷或夷獠,如明嘉靖《贵州通志》对黄平县少数民族称:“黄平地皆夷獠”。

贵州省黄平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总人口34万,居住有汉、苗、亻革(家)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64.2%。通过查阅资料,历史上对黄平县少数民族有详细记载只有清朝嘉庆版的《嘉庆版的黄平知州》、民国版的《黄平县志》和1991年版的《黄平县志》。

黄平周属“且兰”,汉属牂牁郡。南宋理宗宝佑五年(1257年)黄平之名始见于史。元为黄平元帅府。明清以来,黄平先后置黄平安抚司,黄平守御千户所、兴隆卫、黄平州等,隶属播州。康熙十年(1617年)省所入州,康熙二十六年移黄平州治于兴隆卫(今县府驻地新州镇),裁卫。卫地即称“新州”,原州治地即称“旧州”或“老黄平”。嘉庆三年(1798年)黄平州由以前隶属播州的平越军民府改隶属贵州镇远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黄平州为县。1949年11月14日,建立黄平县人民政府,隶于镇远专区。1956年7月,撤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属之。1959年1月,撤施秉县入黄平县。1962年5月,黄平、施秉两县分治。截至2024年黄平县下辖8个镇、3个乡,分别为新州镇、旧州镇、重安镇、谷陇镇、平溪镇、浪洞镇、上塘镇、野洞河镇、纸房乡、一碗水乡、翁坪乡,共有142个行政村、13个社区。县人民政府驻新州镇。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黄平县拥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共计27个民族。其中人数小于100的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满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羌族,仡佬族,共计20个民族。其中人数大于一万的民族有汉族、苗族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2%。其中,苗族人口占55%,亻革家人占6.56%。

根据《黄平州志》记载,黄平共有9个少数民族,即:佯獚、夭家、西家、狇獠、犵兜、黑苗、紫僵苗、狆家、打牙。州志载:

佯獚:“即杨荒,杨、龙、张、石、欧五姓,所谓土住老百姓也,自明置郡以后,衣冠嫁娶与汉人同,昔则荆壁不涂门户不扃,今衣冠文物家诗书而户礼乐也”。

夭家:“男女衣服皆尚青色、左袒。妇人长裙,自织自染,俗有夭家青之名。性懦不习兵,姬姓。至今尚行周礼,以十一月为岁首祀祖请本姓老成辈打土语祭之,性懦不习兵男耕女织颇称勤俭”。

仲家:“五代时;殷自邑管迁来,其种有三,一曰补補龙,一曰卡尤,一曰青仲,有黄、罗、班、莫、柳、文、龙等姓,好楼居,衣尚青,以花帕束首,妇人多织好以大花青布蒙髻,长裙细褶多至二十余幅,拖腰以綵布一幅若绶,性勤于织,以十二月为岁首。牛马鸡犬骨以米掺和作醅至酸臭为佳,婚姻皆以苟合始,每岁孟春跳月,用綵布编为小球,视所欢者掷之奔而不禁,聘用牛,丧则屠牛召戚友,以大瓮貯酒执牛角灌饮,葬用棺以伞盖墓,岁时击铜鼓为欢或掘地得鼓以为诸葛所遗,不惜重金争购,每畜蛊以杀人,否则反噬其主,故虽至戚亦毒之又敛毒叶以染箭镞中人血濡缕立死,出入负弩带刃睚呲之必报,性凶悍伪诈绑掠无辜,人口谓之掠白放黑或聚众劫掠御人于塗,近颇淳良宁戢矣”。

西苗(家):“性勇、出入寝处皆佩刀,挽髻于前,衣纯青,左袒而褲短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娶妇分床異寝必私通孕育后乃同衾,葬不用棺,醉后每仇杀,岁时吹长芦笙,撞诸葛鼓,妇人随男人后摇摆进退亦自有疾徐之步骤焉”。

黑苗:有土司者为熟苗,无人管者为生苗,衣服皆尚黑,妇人绾长簪,耳垂大环、项套银项圈、衣短而长裙,男女皆跣足涉岗峦麓荆棘捷如猿柔勤耕樵,女子更劳,日则出作夜则纺织,食惟糯稻舂甚白炊熟成团,手食不用碗著,艰于盐以蕨灰浸水代之,寒无重衣,娶无媒妁,过节跳月吹笙,闲时山歌木叶,两相勾引于深沟密箐,促膝私语,谓之摇阿妹。父母不之禁,亲戚不为羞,相欢即成婚。行聘用牛,生女必为舅媳,舅无子,任舅索值,谓之外甥钱还谓之还娘头钱。葬用棺,杀牛召客,祭天地祭祖宗必用牡牛名曰吃鼓藏,至其性刚恶憨悍,出入佩刀,喜嗜杀睚呲之仇虽久不忘报而后已或捉白放黑或焚掳掠无所忌惮反复无常,其凶悍之习甚于诸苗。闻男子初生时,三朝用秤称若干重,铁数入之,当日用火炼过埋土,每年生辰取出炼而埋之,至十五岁蒋前铁打成刀配之,以助凶狠,谓之苗刀,最锋利。近虽剿抚宁贴,但此辈性情各异寨大丁强尤须加防范也”。

狇獠:“有王、黎、金、文等姓,男子挽髻于顶,短衣佩刀。女人头挽歪髻,身着短裙而衣则前后三幅绣结五彩。婚姻不通媒,于通寨之内共起一房,名曰马郎房。岁时跳月吹笙,任其择配,先欢先苟合而后成婚,丧祭以迄,会亲与黑苗同,性亦凶恶,但不得黑苗为首不能反也”。

犵兜:“一名盖牌。男人性悍,衣青、左袒,裤也用青,刀器常配。女子短衣重裙虽不及仲家之长而百褶堆拥则过之,绣五彩于前后胸辈(背)并衣袖之间,背负海巴,蚕茧累累如贯珠,多嗜酒,喜逐虎罗雀,其药箭伤人见血立死,然无敢为盗,但轻剽无恒性耳”。

打牙:“另是一种丧葬、祭祖、过节、会亲诸凡行事以迨,男女衣服多与狇獠同,惟女子蒋嫁必先折其二齿,恐防害夫家即所谓琢齿之民也,又剪前发与眉齐,取齐眉之意,性凶好斗,不轻于汉人往来,惟住山箐自耕自食”。

紫僵苗:“男女装束与汉人同,而诸行事与夭家类。惟夫死妻嫁而后葬焉,曰有主矣,男人多力善斗,进来间从戎立功而亦善读书,若初见不知为苗类也”。

从我县1991年版的《黄平县志》第三篇第二章第一节“民族构成”篇,记载了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即“黄平县1964年各民族分布表”统计:1964年黄平总人口是165884人。苗族83625人,占总人口50.41%;亻革家人是10404人,占总人口6.27%;仫佬是1037人,占总人口0.62%;西家610人,占总人口0.37%。从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看(我县资料上没有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当时黄平县苗族人口第一,汉族人口第二。亻革家人入口第三,仫佬人人口第四,西家人人口第五。那么除了苗族、西家、亻革家人、仫佬以外,其他民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西家人为什么不在统计范围?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初步认为:

佯獚,其前身是贵州佯僙人。明清时代称为“佯僙”,“佯人”,民国时期称为“佯僙”、“扬黄”、“扬荒”。民间一度称“佯仡佬”。199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以(90)黔府通106号文件批复,将贵州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清朝时佯獚已经完全融合为黄平的汉、苗民族之中,解放后黄平县没有了该民族。

夭家即绕家,自称“育”,史称“夭家”“夭苗”,绕家分为“上绕家”和“下绕家”;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麻江及黔南都匀,与苗、布依等民族杂居。近代仅在都匀和麻江等地分散居住,语言接近麻江一带的苗语。在清朝时夭家已经融合到汉族和苗族之中,所以在1964年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已经没有夭家了。

仲家,就是现在的布依族和部分云南壮族称呼。秦汉以前称“濮越”或“濮夷”,东汉六朝称“僚”,唐宋称“蕃蛮”,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1953年正式定名為“布依族”。仲家在清朝时已经融入汉、苗民族之中。所以在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没有出现。

西家也叫西家人。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黄平县境内。现有750户左右,人口有三千多人,操重安江次方言。2000年国家将西家人划分为苗族。所以在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西家,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已经将西家列归到苗族之中。

黑苗,苗族的一支,因其衣裙多藏青色而得名,语言为苗语之黔东方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福泉、贞丰、安龙、兴仁、关岭、平坝、清镇及黔东南的凯里、丹寨、麻江、雷山、台江、剑河、施秉、黄平、桂北、安顺地区及湖南靖县等地‌。现在黄平县境内的苗族包含咸丰年间搬迁到关岭、贞丰的苗族都属于黑苗。

狇獠,就是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现在主要集中生活在我县的重安岩头村、野洞河新华村和茶山村三个村寨。

犵兜,是现在的亻革家人,他们自称“哥摩”,主要在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最多。黄平县主要居住在重安镇、谷陇镇、野洞河镇、新州镇、浪洞镇等乡镇。

打牙,为现在的仡佬族。清朝时已经全部融入汉、苗民族之中。所以在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没有仡佬族(打牙)。

紫僵苗,在清嘉庆和民国州县志记载中已经和汉族融合,嘉庆版《黄平州志》载“男女装束与汉人同..若初见不知为苗类也”。解放后已经不存在。

所以说,黄平县的世居民族就应该是汉族、苗族、亻革家人、仫佬族。

作者 | 杨德

编辑 | 陈孝新

网络编辑 | 吴森楠

编审 | 吴胜军

核发 | 杨宇

投稿邮箱 | hpxxwzx@126.com

来源:黄平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