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给孩子做早餐这件事,差点没把我逼成了美食博主。倒不是因为有多想让孩子从小营养全面、智商高人一等,主要是不想让邻居阿姨在电梯里用“啧啧”声攻击我,说“你家小孩怎么天天吃白馒头?”这“啧啧”声,听得我差点把馒头都呛出来了。
说起给孩子做早餐这件事,差点没把我逼成了美食博主。倒不是因为有多想让孩子从小营养全面、智商高人一等,主要是不想让邻居阿姨在电梯里用“啧啧”声攻击我,说“你家小孩怎么天天吃白馒头?”这“啧啧”声,听得我差点把馒头都呛出来了。
有人说,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我承认它很重要,尤其对各位家长的心理安慰极为重要。因为只有当我们像变魔术似的,把鸡蛋、奶酪、牛奶、生菜、火腿、饭团、燕麦、水果、煎饼果子一股脑扔进孩子的书包里,我们才能安慰自己——纵使学业压力山大,至少我家孩子不至于倒在第一节课饿肚子的路上。
但实际操作起来,分分钟比写周计划还伤脑筋。别急,开学季来临,冷静点,大人比小孩先疯是断不行的,早餐这事,咱得整点硬货,别被美食短视频带节奏,什么“五星大厨同款”都给我收起,你又不在最高法院审案,孩子吃得体面点就行了。
先说三明治与牛奶,这玩意自带主角光环,适合朋友圈人设:勤快妈妈+饮食健康守护神。我每次做三明治都有一种蕾丝围裙在风中飘扬的错觉,不过现实常常让我汗毛直立。什么“全麦面包+鸡蛋+火腿+生菜+番茄+奶酪”,理论上听着很美,操作起来就变成了:全麦面包找半天,鸡蛋煎着看锅,火腿片下锅油溅操作一步成指模识别失败。更别说早上精神萎靡,能把生菜洗干净已是祖上积德。
至于牛奶,也曾幻想让孩子手捧温热牛奶,眼里放光地说“妈妈世界上最好的人就是你”,现实却往往是:牛奶冷了他不喝,热了嫌烫,最后尴尬地循环保温瓶三小时,人家一个口都没动,盛情难却的只剩下倒马桶的你。
三明治的优点在于——包啥都行,馅儿堆得越高,看起来越像有钱人。至于食材搭配,科学家还在研究最优配比,咱普通家庭标准是:不剩材料,不浪费,全都夹进去,只要能摁住面包盖,就算圆满。但凡被孩子一口咬掉半个边,出现夹层滑落,那更像是生活的真相——看上去丰富,其实都是散架的外卖人生。
如果说三明治是西式精致范儿,那么饭团绝对是中式硬核选手。它的优势很明显——方便携带,丢进书包,至少能保持半天不变形。论营养,饭团里能包的东西比我钱包里的现金还要多,从肉松、金枪鱼,到胡萝卜、黄瓜、玉米、芝麻、海苔,恨不得把四海八荒能吃的都糅合进去。我干过最荒谬的事,就是一边搅拌米饭一边念叨“补锌补钙补脑子”,活像个厨房巫婆施法,最后饭团做成团结友爱的样子,就是凝结了全家的食材库存。
当然,有时候饭团不成形,碎成一地,孩子会瞪你一眼:“我同学的饭团那么圆!”这时你也别爆发:“那你去你同学家吃啊!”要不然明天真的就没孩子陪你吃早饭了。
饭团的好搭档是酸奶。酸奶的本质功能,从“促进消化”被我升级成了“打发早餐整体时间”。孩子慢吞吞嚼饭团时,顺手递上酸奶一瓶,能让家长稍有安全感——啊,今天又保证了益生菌日摄入量,顺便心理暗示一下,毕竟肠胃和学业齐头并进,成年人的幻想就靠这些小确幸维持。
遥想自己小时候,早餐主打一个“凑合”,馒头泡咸菜汤,头都懒得洗。现在轮到我们做家长,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总觉得孩子吃不好就要被哈佛拒之门外。于是开始折腾燕麦杯,觉得这才叫现代健康生活的高光时刻。燕麦加牛奶,扔上点坚果和浆果,理论上能打造出广告里那种“嚼一口就想去考马拉松”的气场。
实际情况是,买回来的即食燕麦,孩子咬一口就开始阴沉着脸,“这哪有味道啊?”我心想你的小馄饨与辣条都吃腻了,还要我用草莓摆个爱心泡面你才满意?于是我在燕麦杯里堆坚果、撒奇亚籽、夹水果,活脱脱一味“勤劳的阿姨”搞出拼盘,为的是让朋友圈里的朋友赞一句“会生活的女人”,同时一边心酸地想,孩子啃着燕麦杯,灵魂已经飘向了炸鸡店。
如果你觉得那些西式早餐过于小资,不接地气,其实还有一款“人间烟火气”代表——煎饼果子。说起煎饼果子,我一度怀疑它就是中国家长深夜摸索的最高智慧结晶。这玩意能把碳水、蛋白质、蔬菜、酱料全溶合在一层,卷起来一本万利。不管里面藏的是火腿、薄脆还是藏一份上周忘在冰箱的生菜叶子,只要最后卷得热气腾腾,一切就都对了。
但煎饼这活儿有门槛,一到早高峰锅就粘,鸡蛋掉台阶,饼皮像祖传破被单。小孩子倒是爱得不行,豆浆一旁咕噜咕噜地喝,配一个滚烫的煎饼果子,瞬间觉得人生高光,仿佛读书是为了回家吃煎饼。
不甘心成天在油锅边徘徊?还有蔬菜鸡蛋饼助你一臂之力。这货主打色彩艳丽、维生素爆表。你只需把冷藏里存货胡萝卜、菠菜、洋葱统统剁碎,倒进鸡蛋液里,加点奶酪火腿,哐哐摊一摊,妥妥一张“营养学图鉴”摆上餐桌。理论上孩子看到五颜六色的食物会高兴地叫妈妈,实际上他盯着绿点和红块皱眉头,心里在想:你跟我有仇吗?蔬菜鸡蛋饼的得分大约等于家庭和谐系数乘以你家冰箱剩菜总量。
说到早餐搭配饮品,果汁永远是门面担当。问题是,水果一榨汁维生素还没补到,厨房已经成事故现场,灶台和衣服染成彩虹条。最后果汁一口没喝下去,孩子嫌有渣,你只能仰天长叹“都是为了你健康!”
做早餐不就图个营养均衡、简单快捷吗?实际上,这事难得很。有人会总结一堆秘籍——花样多、让娃参与、好看摆盘、营养搭配。说得都对,可有用吗?每天早上7点半,你爬起来做饭,眼睛还没睁开,手在切菜,脚还在找孩子的袜子,一边喊“快点起床!”扭头看时间,“糟了迟到了!”,最后喊娃吃饭,吃到一半娃说“不吃我要睡觉”,你贴心做的营养早餐此刻像早会PPT,没人愿意翻页,剩下的你只能自己消灭。
小时候,我们父母根本用不着什么科学方法,也没听过什么营养金字塔。有点什么吃什么,除了花生米没见过什么高端食材。现在我们怎么被公众号们PUA得像宠物店养鹦鹉,生怕孩子早餐“营养不均衡”影响未来考上985?其实,你真摊上个不爱吃早餐的熊孩子,再高档的营养餐他也能给你当神仙斋菜倒进垃圾桶。到头来,家长只能盼望,奇迹发生——有一天孩子能自己起床做饭,不让你担心他上一天学会不会和饼干抢饭吃。
有人会问,这么辛苦图啥?好像做早餐这事你不搞成仪式,每天都被平凡生活打败了似的。其实啊,不就是那点鸡毛蒜皮撑起我们的焦虑和不安嘛。每天早上给孩子准备点东西,哪怕是冷馒头热酸奶,也能骗自己“这日子还能往前走两步”。至于别人家的早餐多花哨,朋友圈随便晒,反正吃到肚子里才是自己的。
所以,做早餐的学问说到底就是一门玄学。你让孩子吃得欢,自己又省事,不被营养搭配这些“理论碾压”,再给自己留点生活的喘息空间。就像人生,有的活得像五星大厨,有的活得像泡面三明治。咱都一样,谁都别嘲笑谁,毕竟谁家都有个被早点赶翻天亮的老母亲——我就是其中一个。
说了这么多,照旧改不掉自嘲的毛病。明天一早继续和全天下家长抢闹钟,看谁能率先把便携早餐做成非遗传承项目。要说做早餐的终极奥义是什么?不是花哨营养,也不是朋友圈点赞,而是孩子背着书包出门那一刻,你终于可以舒一口气,嚼一口昨晚剩下的饼,琢磨着:明天咱能不能直接吃外卖?
朋友们,有什么绝活早餐,欢迎留言救救我——别说你家孩子能自己做饭,那也太扎心了,让我留个幻想。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