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2025年的夏天,这场“水果贵价神话”突然被打破。北京、广州等地,金枕榴莲每斤的零售价从60元腰斩到27元左右,部分城市甚至出现“15.8元一斤”的价格。
曾几何时,榴莲作为水果界的“爱马仕”,令无数爱好者望而却步——动辄数百元的售价,只能让人偶尔奢侈一回。
然而,2025年的夏天,这场“水果贵价神话”突然被打破。北京、广州等地,金枕榴莲每斤的零售价从60元腰斩到27元左右,部分城市甚至出现“15.8元一斤”的价格。
一时间,“榴莲价格腰斩”的话题冲上热搜,全网都在欢呼“终于实现榴莲自由了!”。
但热闹没持续多久,消费者的“吐槽”声也多了起来:“看似便宜,买的榴莲不是‘水包’就是没香味”“一半还是硬的,另一半都有酒精味了”。
从“舍不得买”到“随便炫”,这剧情像极了当年阳光玫瑰、蓝莓走过的“自由之路”,可为何同样的“价格跳水”,却没换来同等的满足感?这颗远渡重洋的“水果之王”,到底经历了什么?
01 谁把“水果爱马仕”拉下了神坛?
把时间拨回几年前,榴莲的“贵”从来不是没有道理。自2003年泰方率先获得对华新鲜榴莲出口准入资格,其后近二十载,它几乎独占了国内榴莲市场。
海关数据显示,榴莲在华市场上也一路“量价齐飞”,2017-2021这五年间,我国鲜榴莲进口量从22.4万吨涨到82.2万吨,规模增长3.7倍;与此同时,进口额从37.6亿元跃升至272.2亿元,增幅超过7倍。
那时的榴莲,是水果柜台上当之无愧的“奢侈品”,是送礼有面儿、犒劳自己更显身份的“硬通货”。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随着越、菲、马等“新玩家”相继获得国内市场准入资格,泰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再加上今年东 南 亚榴莲丰收,供应量激增,价格自然扛不住。
但比“量大价跌”更尴尬的问题,是品质的滑坡。在泰做了9年榴莲生意的王钧(化名)透露,今年泰东部产区产季推迟了一个月,又撞上连日雨季,“雨水一多,榴莲树营养被新叶抢走了,挂果要么甜度不够,要么水分过多,品质特别不稳定。”
泰榴莲协会也直言,“果品质量下降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这才是榴莲“价跌还不讨喜”的关键。尽管越 南榴莲凭借低价占领了不少街边板车,但品质仍处在“打磨阶段”。消费者看似实现了“价格自由”,却远没等来“品质自由”。
这也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任何产品想留住消费者,都需回归“品质与需求匹配”这个核心。
02 真正的买单理由,叫做“值得”
榴莲“价跌质降”的遭遇并非个例,其实放在很多行业都适用。拿当下竞争激烈的健康消费举例,不少产品也陷入“低价拼成分、压成本”的内卷,可真正留住消费者的,依旧是那些“解决真问题、有硬实力”的产品。
就拿近期被《凤凰》等媒体频频报道的护肝科技“倍-清-肝LIVERPURE”来说,并未卷入“低价成分战”,反而上线首月即创下百万级成交,深受一线城市35-65岁中年人群青睐,其关键就在于切中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肝脏健康焦虑。
当代人因熬夜、频繁饮酒、高脂饮食所累积的肝脏负荷日益加重,与传统护肝产品侧重于“降酶”、“抗氧化”等外围功能不同,该技术转向肝脏“细胞自噬”的核心机制,即激活细胞自主清除内毒素的能力。
资料显示,其核心成分担子菌提取物,经韩仁济大学研究验证,可显著加速酒精、油脂等内毒素的代谢。在此基础上,还复配了四氢姜黄素与羟基酪醇,减轻毒素损伤的同时增强肝细胞修复能力,构建出“内清外护”的闭环。
这种“讲清原理、对准痛点”的设计,让“倍-清-肝”收获了不少真实用户反馈,京D东评论区有关“熬夜后第二天不沉了”“体检时脂肪肝指标好转了”之类的分享占比超80%。
归根结底,市场的选择逻辑始终未变。 就像大家愿意为优质榴莲花高价,却对便宜的“水包榴莲”避之不及。消费者不是不接受“高价”,而是不接受“高价低质”。
03 没有品质的自由,只是昙花一现
令人玩味的是,就在普通榴莲价格大幅下滑、饱受质疑的同时,高端榴莲市场却呈现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某买菜平台上,马来西亚冷冻树熟猫山王榴莲1.5-1.7公斤份标价274元,2-3公斤装卖到469元,即便价格是普通金枕的4-5倍,仍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
而在泰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不再执著于“跑量”,转而投向猫山王这类高利润品种的培育。王钧(化名)直言:“当下榴莲行业的变化,用‘两极分化’来形容最贴切。”
这一现象恰恰反映出当前消费市场的深层转变,低价或许能换来一时的销量狂欢,但只有回归品质、守住标准、持续提供“不可替代的体验”,才能真正穿越价格战的泥潭,赢得消费者的长久认可,而“榴莲自由”也不至沦为昙花一现的狂欢!
来源:燕梳楼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