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常常收到家长们的留言,从字里行间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焦虑。如今,孩子们面临着不小的学习压力,传统课堂上的被动学习模式效率不高,这让家长们心急如焚,都在急切地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
我常常收到家长们的留言,从字里行间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焦虑。如今,孩子们面临着不小的学习压力,传统课堂上的被动学习模式效率不高,这让家长们心急如焚,都在急切地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孩子的学习特性。3 - 6 岁的孩子,认知发展遵循着一定规律。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喜欢在日常活动中探索学习。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无意识学习的能力,就像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就能吸收知识。不过,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
基于孩子的学习特性,我觉得可以从生活场景渗透、多感官互动设计、阶梯式任务分解这几个维度,为孩子构建浸润式学习环境。具体可以通过四步来设计生活化学习场景。
第一步是将知识融入日常起居场景。比如在餐桌上,我们可以利用水果教孩子数学单位换算。就拿苹果来说,一个苹果能分成几份,几个苹果能凑成一堆,孩子在吃水果的过程中就轻松学会了数学知识。在小区花园散步时,观察植物生长,给孩子讲解生物知识,像花儿如何开放,小草怎样长大。通过这些日常场景,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地接触知识。
第二步是通过多感官互动实现无意识记忆。前面提到孩子有无意识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准备一些触觉教具,像磁性拼图,孩子在玩拼图的过程中,能认识形状和颜色。还可以播放双语故事的背景音,让孩子在听故事时学习语言。也能教孩子做字母手势舞,通过肢体模仿记住字母。多感官参与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记住知识。
第三步是采用阶梯式任务分解。我用番茄钟改良法,把 25 分钟的学习时间,拆分成 5 分钟探索、15 分钟实践、5 分钟亲子复盘。这样的安排符合低龄儿童的注意力曲线,孩子学起来不会太累。而且在不同的阶段,孩子能有不同的体验,探索阶段激发好奇心,实践阶段巩固知识,复盘阶段加深理解。
第四步要注意环境刺激阈值控制、自主探索引导、认知负荷适配这三大矛盾。在布置学习环境时,不能放太多东西,不然孩子容易分心。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自主探索,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再适当引导。还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安排学习任务,别让孩子觉得太难。
了解了这些学习场景的设计方法,在家庭中也有很多可以操作的教具改造方案。比如用零食收纳盒改造数感训练器,把不同数量的零食放在盒子里,让孩子通过拿取零食来认识数量。还可以用乐高积木替代数学教具,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能了解大小、长短、数量这些概念。这些改造方案简单又实用,能让孩子在家就能轻松学习。
不过,在实施这些方案的时候,要留意孩子注意力过载的预警信号。要是孩子眼神游离、频繁提问,就说明孩子可能有点累了,得调整一下学习计划。
学习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动态调整。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学习需求不一样。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观察孩子的学习情况,根据孩子的表现调整学习场景和任务难度。要是孩子对某个知识掌握得好,就可以增加点难度;要是孩子学得吃力,就降低点难度。我真心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家长们给孩子创造更有效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生活里轻松学到知识。
来源:生活小常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