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礼炮隆隆,歌声嘹亮,铁流滚滚,步伐铿锵。在纪念大会现场,有一群志愿者却只能通过这些声音来感受阅兵式的震撼。为保证现场秩序和转播效果,纪念大会一开始,他们就要暂时“隐蔽”起来——近在“咫尺”,却“只闻其声”。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万众瞩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盛大举行。
礼炮隆隆,歌声嘹亮,铁流滚滚,步伐铿锵。在纪念大会现场,有一群志愿者却只能通过这些声音来感受阅兵式的震撼。为保证现场秩序和转播效果,纪念大会一开始,他们就要暂时“隐蔽”起来——近在“咫尺”,却“只闻其声”。
劳动人民文化宫南门,是距离观礼台最近的志愿者服务点位之一。当天,30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志愿者凌晨就抵达岗位,稍事休整后,便投入到证件核验、秩序维护、路线引导等工作中来。“您好!”“欢迎!”志愿者的微笑,给观礼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当振奋人心的纪念大会即将开始时,这群志愿者却如同退潮的潮水般,退回到劳动人民文化宫院内待命。国歌声,礼炮声,合唱声……一切都听得无比清晰。“虽然看不到大会盛况,但我们的心和祖国同频共振。”2002年出生的李硕既是志愿者,也是一名带队老师。此前的三次演练,李硕也都参加了,但从来没有看到过阅兵方阵是如何经过天安门的。
“听到战士们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同学们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虽然在电视镜头以外的地方,但大家依然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毫不松懈,就像我们自己在接受检阅一样。”李硕十分自豪。
“分配岗位时,看到身边有同学在观礼台上服务,能看到长安街上的壮观场面,心里确实有点羡慕。”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志愿者陈姝祎坦率地说,“但经过一次次培训和演练,我意识到所有志愿者的岗位职责紧密相连,每一环都不可或缺,每个岗位都同样重要。”
陈姝祎的服务点位在东北观礼台北侧台口。当观礼人员陆续入场时,她早已和其他志愿者在现场就位。只见她身着志愿者服装,面带微笑,引导每一位观礼人员找到对应座位。大会正式开始后,她作为医疗志愿者必须坚守在台下,随时待命。因为这个原因,她与阅兵近在咫尺,却只能耳闻,不能亲见。
“在部队我是一名医疗救护员,这次的志愿者岗位正好与我的专业技能契合,能让我发挥所长。”陈姝祎的爷爷是一名老兵,他的父亲也曾在西藏服役近20年。受家庭的熏陶,2023年,作为一名北大学生的陈姝祎毅然选择参军入伍。经历了两年的军旅生涯后,今年3月,她刚刚从部队退役,回到学校继续学业。6月中旬,当得知学校招募大会志愿者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当兵是为了报效祖国,就是要去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一名志愿者,同样也是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军人们在长安街上接受检阅,我们在志愿者岗位上,也算是在另一个‘战场’接受人民的检阅,有一种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感觉,很亲切,也很自豪!”陈姝祎说。
来自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王静,是前门地铁站路线引导岗的一名志愿者。作为服务点位的“点长”,王静除了为观礼人员提供路线指引,还负责同点位志愿者的“后勤保障”,确保大家在纪念大会前后的十几个小时内保持良好状态。为了能够胜任高强度的工作,王静和同学们学习志愿者礼仪,加强体育锻炼,还考取了救护技能证,学会了使用AED。“一听说能参加如此盛大的活动,大家都很兴奋!”王静说。
王静所在的点位,距离观礼台步行仅约10分钟。但就是这一段短短的距离,志愿者们却只能从声音感受现场的壮观景象。大会开始,王静和其他志愿者需要撤到附近的公园里待命。其间,热烈的欢呼声、隆隆的礼炮声、阅兵方阵的正步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志愿者们对这次纪念大会的独特记忆。“我们听着声音,会想象现场是什么画面。心情无比激动!”
每一位志愿者都经过精挑细选,每一位志愿者都经历了刻苦训练。这些身处大会现场,却看不到现场的志愿者,用自己的默默奉献,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东华门线路引导固定岗的志愿者,是本次纪念大会到场最早、撤场最晚的志愿者之一。因为学校在沙河,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志愿者们9月2日深夜就出发了。由于服务点位地处天安门广场外围,这群志愿者返校时也会比较晚。“但我们很幸运,可以听到阅兵的声音!”志愿者杨喻茗兴奋不已。
当天安门广场上合唱团唱响抗战歌曲时,杨喻茗和其他志愿者也在心中默默唱起《保卫黄河》。参加纪念大会前,志愿者们集体来到宛平城,参观了抗战馆,走上了卢沟桥。“我们这一代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把伟大抗战精神传承下去。”她说。
一次载入史册的纪念大会,一场终生难忘的精神洗礼,一堂振奋人心的“大思政课”。这次特殊的经历,必将成为这群青年志愿者的精神财富。
编 辑 | 王 宇校 对 | 张姮姮校 审 | 王子轩
点亮♡推荐,点赞!
来源:青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