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照片把大家的心提到嗓子眼:安徽合肥三楼楼顶,一位老爷子把花盆一字排开,最外侧那盆矮牵牛几乎悬在墙沿外。
一张照片把大家的心提到嗓子眼:安徽合肥三楼楼顶,一位老爷子把花盆一字排开,最外侧那盆矮牵牛几乎悬在墙沿外。
风一吹,泥土簌簌往下掉,楼下就是人来人往的小巷。
评论区瞬间炸成一锅粥,“叔,咱命比花香重要!
”可老爷子隔天又搬了两盆月季上去,说是“晒得到下午三点,花苞才红”。
不是第一次了。
去年成都一位老太太在18楼窗台钉木板,搭出巴掌大的“空中菜畦”,种了三棵辣椒,结果一阵大风连盆带土砸到楼下雨棚,万幸没砸到人。
视频一出,儿女连夜把她接走,辣椒苗全拔了,老太太一周没说话。
他们真的不知道危险吗?
多半是知道的,可比起“闲得慌”,这点险似乎可以忍。
楼道空了,电视重播,孙子孙女一周来一次,花成了唯一按时回应的东西——今天抽新芽,明天冒花苞,日子就有了刻度。
能不能既过足瘾又不拿命赌?
答案是:可以,但需要一点“狡猾”。
先说最简单的,把平面变成立体。
厨房门后挂一只多口袋的布艺“菜墙”,口袋深浅刚好放下一抔土,生菜、香菜、草莓轮番住,浇水时拿喷壶像浇花,一抬头满眼绿,脚底下不占一寸地。
嫌麻烦?
宜家那种三层梯架翻过来钉在墙上,就成了“阶梯梯田”,每层都能晒到太阳,老爷子不用再往墙沿凑。
窗台外扩也是好招。
广州越秀区不少老楼装了统一的外置花架,物业规定花盆总重不得超过五公斤,轻质营养土配椰砖,一捆葱、两棵多肉,够老人家忙一上午。
关键是,花架外沿加了10厘米高的挡板,再怎么手抖也掉不下去。
如果家里有旧梯子,别扔。
横档加两块废木板,刷层清漆,推到阳台角落,就成了旋转小花园。
上层放月季绣球,中层留给番茄,最下层滚轮箱种香菜,想挪就挪,台风天直接推到客厅避难。
邻居看了直呼“巧”,老爷子嘿嘿一笑:“当年厂里做木工剩下的边角料,全用上了。
”
科技也能当拐杖。
拼多多百来块的智能花盆带声控提醒:“土壤偏干,请补水。
”浇一次管三天,手机App还能同步给子女报平安。
上海杨浦区去年试点“银发绿植托管”:楼顶公用花园划片认养,老人出种子,社工出技术,女儿在App里看到薄荷长势良好,留言“下周我带点柠檬给你配茶”,老爷子回了个笑脸,顺手把安全绳系得更紧了。
说到底,老人家不是非要站在悬崖边才觉得花开得香。
给他们一块安全的土壤,一点陪伴,一尺能每天量一量的新叶子,他们就能把剩下的热情全浇进去。
毕竟,谁不想在活着的每一天里,被一株番茄的转红悄悄奖励呢?
来源:于沙漠探寻骆驼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