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世民忌惮的人,曾助武则天上位,临终遗言:后代能人不能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18:00 3

摘要:临终前,李勣拉着弟弟李弼的手,嘱咐说:“看看房玄龄、杜如晦,何等人物?治世能臣,人中龙凤,可结果呢?儿子卷入谋逆,家破人亡,这是前车之鉴啊!我死之后,你务必看好子孙后辈,有能力出众者,一定不能留,要将他除掉,否则必定造反祸及全族。”

公元669年12月,唐朝名将李勣因病去世,享年76岁。

临终前,李勣拉着弟弟李弼的手,嘱咐说:“看看房玄龄、杜如晦,何等人物?治世能臣,人中龙凤,可结果呢?儿子卷入谋逆,家破人亡,这是前车之鉴啊!我死之后,你务必看好子孙后辈,有能力出众者,一定不能留,要将他除掉,否则必定造反祸及全族。”

听闻此言,李弼惊愕片刻,以为是大哥病糊涂了,或者说是经历了太多风浪,变得过于谨慎,甚至有些杯弓蛇影了。他嘴上答应着,心里却想着,等大哥走了,自己多加管教,引导子侄们走正道也就是了,哪里用得着如此极端?

李勣的原名叫徐世勣,生于公元594年,其祖父徐康是北齐伏波将军。到了徐世勣父亲那一代,虽然家道中落,但也是当地的富豪,因此徐世勣是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东郡法曹翟让,因事犯法逃入瓦岗寨,率众发动起义。

徐世勣听说后,与好友单雄信,一同前往投奔翟让,成为瓦岗军的创始元老之一。

当时,徐世勣只有17岁,他善于谋略,帮翟让出了不少好点子,使得瓦岗军在一年内发展至万余人。

瓦岗军虽有万人规模,但也只能称之为流寇,无法与隋朝的正规军相抗衡在,直到李密的出现,才让瓦岗军有了本质的变化。

李密出身名门望族,擅长谋略,且文武双全,当初随杨玄感反隋,事发后逃到瓦岗寨,加入了瓦岗军。

有了李密的加入,瓦岗军如虎添翼,同时又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瓦岗军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能与官军相抗衡的起义军之一。

公元616年,荥阳通守张须陀,率军讨伐瓦岗军。李密设计大败张须陀,并将其斩杀。

张须陀是隋末名将,各地的起义军都很怕他,瓦岗军此前跟他交手,屡屡败绩。

但李密一出手,就击败了张须陀,由此可见其谋略绝对在瓦岗众将之上。自此,李密一战成名,拥有了自己的嫡系人马,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翟让的部下转变为瓦岗军的合伙人。

不久后,翟让让出一把手的位置,李密成为新的瓦岗军领袖,称魏公。

不过,一山不容二虎,随着瓦岗军的形势大好,翟让的部下坐不住了,纷纷劝其重新夺回李密手中的权力。

久而久之,翟让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但李密还是抢先一步下手,设下“鸿门宴”,杀死翟让及其亲属、亲信,徐世勣也在宴会中被刀斧手砍伤,幸得王伯当的制止,捡回一条命。

李密爱惜徐世勣的才干,亲自为其上药,并将翟让旧部交予他管理,令其镇守黎阳仓。

之后,李密率军击败宇文化及。不久,王世充来犯,李密之前击败过王世充,因此过于轻敌,加上单雄信在关键时刻不听调度,瓦岗军最终土崩瓦解,李密和亲信王伯当率残部,逃往关中投靠李渊。

瓦岗军战败的消息传到黎阳,徐世勣和他手下的将士们都颇感震惊。一时间,军营里人心惶惶,大家都不知道何去何从

而摆在徐世勣面前的路,似乎有三条:

一是,干脆自立山头。凭他徐世勣的名望和手里的兵马,在这乱世中,未必不能闯出一片天地。但这条路风险太大,四周强敌环伺,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二是,投降王世充。王世充刚刚大败李密,风头正劲,占据洛阳,兵强马壮。可徐世勣心里膈应,王世充这人,奸诈狡猾,反复无常,实在不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主公。


三是,投奔李渊。李渊占据关中,有“唐公”之称,素有仁德之名,而且刚刚接受了旧主李密的投降,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正当徐世勣犹豫不决之际,一个人的到来,帮他下定了决心。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谏臣魏征。魏征也曾是瓦岗的一员,与徐世勣颇有交情。

魏征一番条分缕析,力劝徐世勣:“唐公李渊,占据关中形胜之地,又有秦王这等英才辅佐,气度恢弘,礼贤下士,日后必成大器。将军若投唐,方是良禽择木而栖。”

魏征的话,说到了徐世勣的心坎里。他本就倾向于李渊,听了这番分析,更是坚定了想法。但他接下来的做法,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也充分展现了他这个人重情重义、不贪功劳的品格。

徐世勣没有直接派人去长安向李渊献上黎阳的地盘和军队,而是做了一件很“绕”的事情:他先是派使者,带着黎阳所有的人口、土地、府库账册,快马加鞭送到已经降唐的李密那里。然后,再由李密,把这些档案和归降的意愿,转交给唐高祖李渊。

这操作,相当于徐世勣把自己献土归降这么大一份功劳,拱手让给了已经落魄的旧主李密。

李渊收到这份“二手”的投降书,也是一头雾水。他不理解,直接投降不是更干脆利落吗?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让李密来“转交”?

于是,李渊召见了徐世勣,当面问个究竟。

面对九五之尊的疑问,徐世勣不卑不亢,坦然答道:“陛下,我徐世勣能镇守黎阳,是魏公李密当初的任命。黎阳这块地盘,原本就属于魏公。如今瓦岗虽然败了,但我不能因为旧主失势,就拿着他的地盘,直接来向陛下您邀功请赏。这样做,太不仗义。理应先将黎阳归还魏公,再由魏公献给陛下,这才合乎情理道义。”

这番话,说得恳切实在,掷地有声。李渊听了,龙颜大悦。在这个乱世之中,多少人为了权势地位,背信弃义,卖主求荣?像徐世勣这样,还能坚守道义,感念旧主恩德,实在是太难得了。

李渊当即拍着徐世勣的肩膀,大加称赞:“感念旧德,推让功劳,你真是一个忠纯的臣子啊。”

随后,李渊下令让徐世勣继续镇守黎阳,还立刻下旨,拜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封为曹国公,更赐予了至高无上的国姓——李。

从此,瓦岗旧将徐世勣,正式更名李世勣,成为大唐的一员。

紧接着,就是李世勣人生中最为辉煌的篇章——跟随那位不世出的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建功立业:灭王世充、窦建德,东打突厥,西平吐谷浑,北定薛延陀,都有李世勣的身影。

李世民对李世勣的器重和欣赏,溢于言表,他曾经对旁人说:“李世勣就是我的万里长城。”

有一次,李世勣突然生了场怪病,病势沉重,御医们束手无策。后来,有个方士出了个偏方,说需要用“龙须”——也就是皇帝的胡须,烧成灰和药,或许能有奇效。

这下可难坏了众人。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更何况是真龙天子的胡须?谁敢去跟皇帝说:“陛下,借您几根胡子给李将军治病?”这简直是不要命了。

可这事儿不知怎么传到了李世民耳朵里。这位重情重义的皇帝,听到自己的爱将病危,需要“龙须”做药引,二话不说,拿起金剪刀,“咔嚓”几下,就剪下了自己的一把胡须,立刻派贴身太监快马加鞭,送到李世勣府上。

当那几缕带着帝王气息的胡须送到病榻前时,可以想象,李世勣内心该是何等的震撼和感动。这份恩宠,可以说是超越了君臣的界限,是真正的“以国士待我”。有了这份“龙须”入药,李世勣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然而,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即便是如此深厚的君臣情谊,即便是李世民这样开明的君主,内心深处,对李世勣这样一位“才智过人”、“功高盖世”的臣子,也并非没有一丝疑虑。

这种疑虑,在李世民生命的最后时刻,彻底暴露了出来。

贞观末年,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即将继位的太子李治。李治性格仁厚,甚至有些懦弱,而李世勣呢?能力太强了。而且这个人,心思太深,总是让人看不透。

李世民越想越不踏实。他担心自己死后,李治驾驭不了这位军功赫赫的老将。万一李世勣心怀不轨,或者被别人撺掇着起了异心,那大唐的江山岂不危险?

于是,在病危之际,李世民下了一道看似绝情的旨意:将正在京城担任要职的李世勣,贬官外放,调到偏远的叠州(今甘肃迭部)去做都督。

同时,李世民把太子李治叫到病榻前,秘密交代:“我要把李世勣贬出长安,你注意观察他。如果他接到旨意,没有任何犹豫和怨言,立刻就走,那说明他心里是忠诚的,等我走了以后,你马上把他召回来,提拔他做宰相(仆射),他必定会为你鞠躬尽瘁;可如果他接到旨意,表现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迟疑、不满或者抱怨,你什么都不用说,立刻派人,把他杀了。”

原因并不复杂。回看李世勣的履历,就会发现一个特点:他太“稳”了,或者说,太会“中立”了。

当年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生死相搏的关键时刻,李世勣作为手握兵权的重要将领,选择了按兵不动,严守自己的辖区,不参与任何一方。

后来,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夺储位,斗得你死我活,朝中大臣纷纷站队,李世勣又一次保持了沉默,两不相帮。甚至在最后商议册立晋王李治为新太子的高层会议上,当长孙无忌等人力主立李治时,李世勣也只是默默地坐着,一言不发。

这种“中立”,无疑是一种高明的自保之道,但在最高统治者眼中,显得有些“立场不明”,“难以捉摸”。李世民无法完全掌控李世勣的心思,自然会在临终前感到不安。

那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贬谪,面对这场生死攸关的考验,李世勣是如何应对的呢?

当贬官的圣旨送到李世勣手上时,他展开诏书,默默看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既没有震惊,也没有委屈,更没有愤怒。他只是平静地叩头谢恩,然后站起身,连家都没回,甚至都没跟家里人打声招呼,直接让人牵过马,披上披风,翻身上马,带着几个随从,就朝着京城外,叠州的方向,绝尘而去。

李世勣的这一举动,无疑是满分答案。他用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向病榻上的皇帝,也向未来的皇帝,表明了自己的忠诚和顺服。他心里清楚得很,这道旨意意味着什么。皇帝在用最后的气力,试探他的忠心。任何一丝犹豫,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甚至株连家族。

就这样,李世勣凭借着他那洞悉人情世故的智慧和当机立断的果决,再次化险为夷,不仅保住了性命,也为自己在新皇帝登基后重获重用铺平了道路。

李治即位唐高宗后,立马召回了李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由李世勣改名为李勣),对其委以重任,封为尚书左仆射。

李勣的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决心竭尽全力,辅佐这位新皇。

而李勣也确实没有辜负李治的期望。在一些关键的政治事件中,他的态度和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最著名,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废王立武”事件。

当时,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是王氏,一位出身高贵但似乎不太得宠的女子。而与此同时,一位聪慧美貌、极富政治手腕的女子——武则天,已经成功抓住了李治的心。这位曾经是太宗才人、后来又入感业寺为尼的女子,命运几经波折,最终重回宫廷,并迅速获得了高宗的专宠。随着感情的升温,李治对王皇后愈发不满,加上后宫争斗的一些是是非非,他竟然萌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的惊人想法。

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捅破天的大事!皇后是国母,岂能轻易废立?朝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们,大多是支持王皇后的,他们认为废后不仅不合礼法,更可能动摇国本。尤其是性格刚直的褚遂良,更是态度坚决,几次三番在朝堂上犯颜直谏,甚至把笏板都扔在了地上,以死相争,弄得李治下不来台,十分狼狈。

面对朝堂上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浪,李治感到非常无奈和沮丧。他渴望得到支持,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到了李勣。

于是,在一个私下的场合,李治屏退左右,单独召见了李勣,试探性地询问他的看法。

李勣缓缓说道:“陛下,此乃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短短一句话,平淡无奇,却字字千钧。

表面上看,李勣是在说“这是皇帝您的家务事,我们做臣子的不好插嘴”,似乎是在回避问题,保持中立。但实际上,他这句话的潜台词,却是在巧妙地提醒和暗示李治:你是皇帝,这是你的家事,你有权自己做主,根本不需要去征求什么“外人”(包括那些反对的大臣)的意见。

果然,得到了李勣这句“家事论”的支持后,李治的底气足了很多。他最终下定决心,不顾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强行废黜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将她们贬为庶人(后来被武则天残酷害死),并正式册立武则天为新的皇后。而那些坚决反对的元老重臣,如褚遂良,则遭到了贬斥,被远远地赶出了京城。长孙无忌虽然暂时未动,但也为日后的倒台埋下了伏笔。

公元669年12月,李勣因病去世,享年76岁。

临终前,李勣嘱咐弟弟李弼,说:“我死之后,你务必看好子孙后辈,有能力出众者,一定不能留,要将他除掉,否则必定造反祸及全族。”

谁成想,多年以后,李勣的遗言竟然一语成谶。

李勣有个孙子,名叫李敬业。这孩子打小就聪明伶俐,透着一股机灵劲儿。而且,他完美地继承了祖父的武将基因,对骑马射箭有着非凡的天赋。小小年纪,骑术箭法就已经相当精湛,甚至一些军中的老手都自愧不如。按理说,有这样的孙子,应该是家族的骄傲。

可李勣看着这个孙子,心里却总是隐隐不安。他觉得这孩子,眼神里透着一股桀骜不驯,面相上似乎也带着一种不甘人下的戾气。李勣戎马一生,阅人无数,他从李敬业的身上,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他越看越觉得,这孩子将来恐怕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主儿,说不定,真的会像自己担心的那样,惹出滔天大祸,连累整个家族。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在李勣心中挥之不去。他甚至动过一个极其冷酷的念头——要不要,提前把这个隐患给除掉?

据说,有一次,李勣想了个法子。他让年少的李敬业到一片茂密的树林里去驱赶野兽。然后,趁着刮风,他悄悄命人从上风口纵火,想要制造一场意外,把李敬业活活烧死在林子里。熊熊大火迅速蔓延开来,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李勣站在远处,望着那片火海,心想,这下,这个不安分的孙子总该是活不成了吧?

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困在火场中的李敬业,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和智慧。他急中生智,竟然拔刀杀死了自己骑乘的马,然后剖开马腹,将自己整个人藏了进去!马腹中的血液和湿气暂时隔绝了高温和浓烟。等到大火烧过,林地稍微冷却下来,李敬业才浑身血污、狼狈不堪地从马的尸体里爬了出来,捡回了一条命。

当李勣看到死里逃生的孙子时,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他震惊于孙子的机智和胆魄,能在如此绝境下想出这等匪夷所思的方法求生,这无疑证明了他的不凡。但另一方面,这份不凡,却更加深了李勣的忧虑:这孩子,果然不是池中之物!他连这样的绝境都能逃脱,将来还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做不成的?

李勣去世后,李敬业袭爵英国公,历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后被贬为柳州司马。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曾经被李勣支持上位的武则天,在丈夫死后,开始独揽大权,不久便废除中宗和显宗,自己称帝。朝廷内外,反对武则天的声音此起彼伏,但都被她用铁腕手段一一镇压。

李敬业对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于是以恢复李唐江山,借假太子李贤之名,联合骆宾王等人,在扬州发出“讨武檄文”,很快便组织了10万大军。

但李敬业没有听从魏思温直取洛阳的建议,而是集中兵力,攻打润州。结果,武则天调集30万大军,围剿李敬业。

最终,李敬业兵败,被其部下王那相所杀。

武则天对李敬业的叛乱,尤其是打着“匡复李唐”旗号反对她,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憎恨。她觉得,李敬业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祖父李勣留下的余荫和威望。因此,她的怒火,不可避免地迁怒到了已经长眠地下多年的李勣身上。

不久之后,一道令人震惊的旨意从洛阳发出:削去已故英国公李勣生前所有官爵,收回御赐的李姓,勒令其家族恢复原姓徐。更令人发指的是,武则天还下令将李勣的坟墓刨开,棺椁劈毁,将其尸骨挖出,焚烧扬灰。

一代名将,大唐的“长城”,为李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并谨慎一生得以善终的李勣,最终竟然落得个死后刨坟掘墓、挫骨扬灰的悲惨下场,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正如李勣所料,一人惹祸,全家遭殃。可惜的是,李勣辛苦创造下来的家业和勋爵,都被孙子李敬业给毁于一旦了。

来源:冷竹离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