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到天津采访上合组织峰会的“今日俄罗斯”记者里克·桑切斯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他因工作携带多部手机,在酒店餐厅用餐时不慎将其中一部遗忘在餐桌上,随后便外出慢跑了。
一部被遗忘在餐厅桌上的手机,一次令人惊叹的失而复得,让来自“今日俄罗斯”的记者里克·桑切斯在中国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安全感。
9月1日,到天津采访上合组织峰会的“今日俄罗斯”记者里克·桑切斯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他因工作携带多部手机,在酒店餐厅用餐时不慎将其中一部遗忘在餐桌上,随后便外出慢跑了。
跑步半途他突然想起:“天啊!我把手机忘了!”心急如焚的他匆忙返回酒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询问前台是否有人捡到他的手机。令他震惊的是,前台工作人员用再平常不过的语气回答说:“当然,您的手机就在这里。”随后将手机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他。
桑切斯感受到的不仅是手机失而复得的喜悦,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震撼。在他看来,这种“不偷手机”的现象在中国已经司空见惯,而这在西方世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今日俄罗斯”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灵魂之问:在美国会发生同样的事吗?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几乎每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都会为中国的治安环境感到震惊。在外国视频博主制作的“中国旅游”内容中,“安全”成为了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不少外国人甚至在中国进行了各种安全性实验。有人将笔记本电脑和现金放在咖啡馆的桌子上假装离开,结果发现路人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这种实验要是在美国,这些物品可能不到十分钟就会被偷走。中国网友也打趣道,在当下中国,最容易丢失的反而是打火机、签字笔、矿泉水瓶和纸箱这类小物件。
中国治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全天候的稳定性。许多欧美博主感叹,在中国无需担忧“零元购”,半夜十二点出门吃烧烤也能安心享受烟火气。曾在中国留学的巴西小伙戈麦斯回忆,里约热内卢的夜晚充满危险,而中国城市的夜市灯火通明,安全指数远超想象。来自华盛顿的旅行达人奥德丽女士对比两地生活:“在我居住的美国社区,仍不时看到枪击案新闻,而在中国,安全是无需思考的日常。”
这种安全感源于多维度的社会治理。街道和公共交通工具上密布的摄像头形成天网,让犯罪无所遁形;严格的枪支管控政策从源头减少暴力犯罪,2024年全国持枪、爆炸案件同比下降37.5%,命案发案率每10万人仅0.44起,稳居全球最低水平。巴西媒体人拉斐尔指出,儒家文化的道德约束、严明的法律体系与高效的治理手段,共同构建了中国社会的安全基石。
随着中国免签政策扩容,2024年入境外国游客达2694万人次,同比激增96%。这些亲身体验者成为中国安全的“活广告”。2024年申请中国绿卡的人数暴涨400%,多数申请者来自欧美发达国家。
西方政客最担忧的“认知颠覆”正在发生:当外国游客看到中国医院挂号费仅五元、学校门口有警察护学、社区食堂十块钱三菜一汤时,那些抹黑宣传便不攻自破。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安全不仅是口号,更是可触摸的生活质量。
在这个“信息茧房”与偏见交织的时代,中国治安的真实图景正通过无数外国游客的镜头和体验传播开来。从手机失而复得到夜市的安心漫步,从高效的社会治理到制度的吸引力,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安全,不仅是发展的基石,更是文明的温度。
来源:火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