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旧址纪念碑_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吴文仙 摄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和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实践方面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
80多年前,烽火燃遍神州大地,贵州虽地处西南,却凭借独特的战略区位与坚韧的民族精神,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不可或缺的战略大后方。从物资转运的生命线到文化薪火的避难所,从六十多万将士的出征地到工业内迁的落脚点,这片土地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书写了不朽篇章。
80多年后,硝烟散尽,黔贵大地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从“抗战大后方”的西南边陲省份蜕变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优势突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多彩贵州。回望这段跨越世纪的征程,剖析贵州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精神密码及其对当代发展的深刻启示,方能读懂这片土地穿越时空的风骨与担当。
抗战大后方的战略支点
1938年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沿海主要港口相继被日军封锁,西南地区成为维系全国抗战的重要“输血通道”。贵州地处连接川、滇、桂、湘的枢纽位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入境后,多依赖川黔公路、湘黔公路等转运至重庆及前线,贵阳也成为联通西南、华南、华东和延安的战略枢纽。
这一时期,贵州不仅承担物资中转职能,更直接参与战场保障。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战火逼近,旧州机场转为直接对日作战的前沿基地,在保障“驼峰航线”畅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每日起降飞机数十架次,驻守美军超过800人,有力地支持了空中抗战。同样,“中国抗战生命线”二十四道拐,以60度陡坡实现高差250米的爬升,堪称工程奇迹。据统计,经此转运的武器弹药、油料等战略物资达45万吨,这条在敌军轰炸与物资匮乏中由无数民众守护的公路,成为真正的“抗战生命线”。
与此同时,贵州亦为破碎山河存续文脉。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北平、上海等文化中心相继沦陷,地理位置相对安全的贵州,承担起了保存中华文化火种的历史重任。1937年至1944年间,浙江大学、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等多所高校内迁贵州,与本土的贵州大学共同形成西南大后方罕见的文化教育集群。其中,浙江大学在湄潭坚持办学7年,师生于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培养出50余位两院院士,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在守护中华文化遗产的壮举中,贵州同样功不可没。1938年,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为躲避战火,跨越5省西迁,最终藏于贵阳北郊的地母洞中,历时5年8个月。同年,80箱故宫文物亦辗转迁藏至安顺华严洞,文物中书画类数量占比超80%,以宋元明清名家书画为主,涵盖不少中国书画史上的巅峰之作。战乱中,贵州民众与文物工作者以“宁毁身家,不毁典籍”的信念共同守护,使这批国之瑰宝安然无恙。
贵州的担当,不仅在于守护后方,更在于抗战官兵直面战场的壮烈牺牲。1937年到1945年,贵州共征兵639631人,当时贵州仅有1000万左右的人口,平均每100人中就有6.4人奔赴前线。原黔军改编的11个陆军师作为主力部队,参与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
淞沪会战中,121师官兵在江阴要塞与日军激战2个月,102师607团强渡苏州河时以血肉之躯击沉敌艇2艘;台儿庄战役里,140师在禹王山、望母山等地与敌作战,伤亡3000余人但重创日军;滇西之战,由黔籍将士组成的103师强攻松山日军堡垒,1450名黔籍将士用生命铺平进攻道路,最终全歼松井联队。
在敌后,不少贵州儿女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多地救亡运动高涨,在贵阳设立的八路军交通站、《新华日报》分销处及迁驻的战俘收容所、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等机构,共同构建起抗战支援网络。
穿越时空的黔贵风骨
贵州的抗战历史,熔铸成独特的精神气质,穿越时空,在黔贵大地赓续传承。“山洞里的坚韧”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特质之一。贵州喀斯特地貌中的无数山洞,在抗战时期成为特殊的“保险箱”,为保护中华文明火种提供了天然屏障。文澜阁《四库全书》搬进地母洞后,工作人员不断创新防潮技术,通过筑木台、铺石灰、建瓦棚、凿水沟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了洞内湿度,确保古籍安全。
故宫文物在华严洞获得军民的严密守护,其间还在安顺、贵阳举办公开展览,进一步激发民众爱国热情。这“于绝境中守文脉”的坚韧延续至今。2025年贵州省博物馆推出《华夏同御侮 黔山续文脉》特展,通过170余件文物文献、190余张历史图片及4个复原场景,全景展现贵州在守护中华文脉中的贡献,开展当日即吸引1.9万余名观众参观。
“草鞋里的血性”则烙印着黔籍战士的勇毅担当。黔军因装备简陋被称为“草鞋兵”,却以吃苦善战著称。贵州籍抗战老兵刘宪玉,曾随部队转战多地,亲历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惨烈战役。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重兵集结,狂轰滥炸,企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全国各地的军队纷纷驰援上海,共赴国难。刘宪玉所在的黔籍抗战部队就在其中。穿着草鞋赶路,提着大刀肉搏,刘宪玉等黔籍战士就这样在上海打了3个月仗。
敢闯敢拼的血性,在贵州发展历程中不断升华。20世纪60年代,贵州三线建设者们穿着胶鞋在崇山峻岭中开凿隧道,参与修建川黔铁路;今天,贵州大数据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贵阳贵安从零起步一跃蜕变为举世闻名的“中国数谷”,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精神的延续。
“弦歌中的坚守”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歌。1937年秋,贵阳“筑光音乐会”从文艺沙龙转变为抗日先锋,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等歌曲,用贵阳方言呐喊“亡国奴当不得”,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抗战热情。遵义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歌咏队”“民众话剧社”“音乐教育促进会”等组织,通过话剧、歌剧、民歌等形式,传播爱国思想、宣传抗日救亡。“以文化人”的坚守,成为贵州发展的精神滋养。
今天的贵州,贵阳有了“爱乐之城”的美誉,路边音乐会与88年前的“筑光音乐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村超”“村BA”“村晚”“村T”等“村字号”品牌“村风扑面”,如春花般次第绽放,彰显着蓬勃生机和盎然意趣;《多彩贵州风》《大国酒魂》《肩上芭蕾·彩羽》等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的精品力作,成为叩响世界艺术大门的闪亮名片;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伟大转折》剧目,形成文化旅游科技融合的新样板,叫好又叫座。这正是贵州“弦歌不辍”的最好诠释,更是多彩贵州以“四大文化工程”为抓手,推进文化强省的生动实践。
从历史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贵州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新时代书写了“后发赶超”的精彩篇章。
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指引下,贵州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迸发新活力。
如今,贵州筑路架桥,出山达海,交通运输脉动愈加强劲。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22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256公里,即将实现“市市通高铁”;航道里程3954公里,“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水运大通道加速形成;民用机场实现市州全覆盖,是全国少数“市市有机场”的省份之一。作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世界高桥前100名中近半数坐落于此。昔日天堑变通途,交通巨变彻底改写了贵州“边陲末梢”的区位格局。
“四大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抗战文化资源,推动一批抗战遗址焕发新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镇远和平村旧址作为战俘收容所遗址,向世界传递着人道主义精神;独山县深河桥抗战遗址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这些珍贵的抗战遗产被活化利用,共同构成了贵州红色旅游的重要支点。如今,“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越发响亮,昔日的抗战大后方,因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绿水青山交融的独特魅力,成为人们追寻历史、致敬英雄、享受自然的向往之地。
传承抗日战争时期的奋斗精神,贵州在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的主战场上催生出累累硕果。不仅建成了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吸引华为、苹果等企业数据中心落户,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算力规模最大、智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更建成了“中国天眼”这座坐落于喀斯特洼地的“观天巨眼”,彰显着攻坚克难的探索精神。同时,在新能源领域因地制宜,截至2025年6月底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6090.7万千瓦。“电动贵州”建设加快推进,形成完整产业链,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成为西南绿色转型增长极,贵州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运往全球。这一切,正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多元迸发与生动实践。
80年风雨兼程,80年砥砺前行。当我们站在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看到的不仅是烽火岁月的牺牲与坚守,更是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那种于困境中拼生路的智慧,那种以牺牲换未来的血性,那种在苦难中守文脉的坚韧。
黔贵风骨,历经八秩春秋的淬炼而愈发岿然。这源于历史的深厚积淀,更将成为贵州迈向未来、开创辉煌的最深沉底气。
一审 梁诗吉
二审 周芸吉
三审 梁健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