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给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向海清怒斥孙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3:31 1

摘要:2002 年春天,一档名为《希望在山村》的纪录片让重庆巫溪的向海清第一次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父亲早逝,母亲哮喘缠身,他穿着打满补丁的校服,每周翻两座山去镇里上学。

“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

2002 年春天,一档名为《希望在山村》的纪录片让重庆巫溪的向海清第一次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父亲早逝,母亲哮喘缠身,他穿着打满补丁的校服,每周翻两座山去镇里上学。

电视机前,刚演完《玉观音》的孙俪动了恻隐之心,委托母亲以“邓女士”的名义,每月给向海清汇去 500 元,并随包裹附上哮喘药、复习资料和一封封手写信。那一年,孙俪 19 岁,自己还在租房子住。

四年里,汇款从未间断。向海清的来信也从最初的“我一定好好读书回报阿姨”,慢慢变成了“同学都有手机,我也想有”“食堂菜太贵,能不能多给 300”。

孙俪母女没多想,仍一次次满足。直到 2005 年秋天,孙俪母亲到上海探望,才发现事情早已变味。

向海清已考入上海某高校,学校为他免了学费,每年还发 6000 元助学金,另外给他安排了每月 300 元的辅导员助理岗位。

也就是说,他每月可支配 1300 元左右,而当年上海大学生的平均生活费不过 800 元。可校园里流传的却是另一个版本:向同学脚蹬新款耐克,牵着女友出入商场,逢人便透露“孙俪是我姐”。

一次聚餐,他随手埋单 200 元,相当于很多同学半个月的饭钱。

孙俪母亲找到辅导员核实后,决定停止额外资助,只保留先前承诺的每月 500 元生活费,并劝他合理消费。

向海清却觉得“明星那么有钱,给这点就是打发叫花子”。

2006 年 11 月,他写了 6000 多字的长文《为什么善良的种子结出的都是变异的果实》,发到记者邮箱。

文中,他把自己塑造成“被明星母女羞辱的贫困生”,还配上“连狗都比我受宠”等字眼。文章一经发布,“孙俪伪善”“明星诈捐”瞬间登上各大论坛首页,孙俪一夜之间从“玉女”沦为“白眼狼”口中的恶人。

风向真正逆转,是央视《大家看法》连做三期调查:镜头里,学校公示栏清楚显示向海清已领助学金;

同学拿着他“请客”的账单;老师证实他曾以“孙俪弟弟”名义申请特殊照顾。节目播出后,舆论哗然。向海清的班长在镜头前只说了一句:“他早就不是纪录片里那个少年了。”

风波之后的向海清,休学一年,毕业后求职屡屡碰壁——只要 HR 搜到他名字,简历便被默默放到最底层。

有同学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老家县城的网吧,他叼着烟,对着屏幕打“LOL”,再没提过去上海闯一闯。

孙俪则在采访中哽咽回应:“我没有后悔帮他,但学会了把善意交给真正需要的人。”此后她再未公开谈论此事,只是悄悄成立了专项基金,资助名单、金额、用途一律公开,定期由第三方审计。

故事结尾,没有握手言和的大团圆,也没有谁彻底胜利。

它只是提醒后来人:善意可以照亮一个人,也可能灼伤一个人;决定结局的,从来不是施予者,而是接受者心里的那杆秤。

来源:天逸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