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0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白阿姨今年58岁,单位体检报告一出来,整个人就慌了神。
“血脂偏高,胆固醇也超了。”她一边念着报告上的红字,一边把碗里的红烧肉夹给了孙子,“完了,以后这肉我是半口都不敢吃了。”
可她没想到,三个月后再查,血脂不降反升,连医生都皱起了眉头。
“你最近饮食怎么控制的?”医生问。
“我都吃素啊,荤腥一点不沾。”她理直气壮地说。
医生摇了摇头:“不是所有人血脂高都要断肉。相反,不吃肉,反而可能更危险!”
很多人得了高脂血症,第一反应就是戒口,尤其是戒肉。看见肥肉绕道走,鸡蛋不敢吃,连牛奶也只喝脱脂的。仿佛只要不沾荤腥,血脂就会乖乖降下来。
但实际情况远没这么简单。
高脂血症指的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但根据《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饮食控制应强调“营养均衡”,而不是“片面禁忌”。
盲目不吃肉,可能带来3大问题:
肉类是人体优质蛋白质、铁、锌和维生素B12的重要来源。
长期不吃肉,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下降。代谢慢了,脂肪更容易堆积,反而不利于血脂控制。
特别是中老年人,本身新陈代谢就在下降,如果再限制蛋白质摄入,会让身体越来越虚弱。
医生提醒:控制血脂不是靠饿,也不是靠“吃素”,而是要吃对!
脂肪摄入失衡,反伤好胆固醇很多人以为“所有脂肪都是坏的”,于是不仅不吃肥肉,连鸡蛋、坚果、深海鱼这些含有好脂肪的食物也一并忌口。
但事实是,脂肪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
前者容易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后者却有助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清除血管内的脂类垃圾。
如果一味躲避脂肪,可能会导致“好胆固醇”也跟着下降,血脂调控反而更困难。
代偿性暴食,反而摄入更多热量很多“戒肉党”会通过吃大量米饭、面食、甜点来获得饱腹感。
但这些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脂肪合成加快,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也就是说,表面上是“吃得清淡”,实际上却在悄悄“养脂肪”。
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要学会“挑肉吃、搭配吃、少量吃”。
选对肉:清淡优质,远离高脂
优先选择鸡胸肉、瘦牛肉、鱼肉等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的肉类。
尤其是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富含Ω-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对血脂管理非常友好。
应避免的肉类包括:五花肉、肥牛、香肠、腊肉等高脂、高盐加工肉制品。
控量不控质:每餐掌握在掌心大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摄入动物性食物应控制在120~200克之间。
不需要完全戒掉肉类,而是适量摄入、不过量。每餐一掌心大小的瘦肉,是很合适的量。
科学搭配:荤素同食、粗细结合
肉类最好与蔬菜、豆制品、全谷物等一起吃,既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又能延缓脂肪吸收速度,有利于控制总能量摄入。
炒肉时不妨多放点芹菜、西兰花、洋葱这类“护心蔬菜”,对血脂控制也有帮助。
饮食只是调控血脂的一部分。生活方式的全面干预才是真正有效的办法。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可以有效提高好胆固醇水平。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脂血症的重要诱因之一,减重5%~10%,血脂水平就能明显改善。
戒烟限酒:烟草对血管内皮有直接损伤作用,酒精则会升高甘油三酯,应尽量避免。
定期体检:血脂异常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不吃肉,是把健康饮食理解得太简单了。
与其盲目戒口,不如科学管理,选对食物、吃出平衡。
就像医生对白阿姨说的那句话:
“不是肉不能吃,而是你得知道怎么吃,才不会让血管背锅。”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2]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