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里,专家与大家“面对面”交流,为大家分享糖尿病防治、肾病养护、康复治疗等热点问题,识别健康“误区”。
作为脆皮打工人
打工人们都有的共同感受是
一上班身体就哪哪都容易出问题
腰疼、腿疼、脖子疼、肩膀疼......
工龄越大,问题越大
以前的战损版打工人
遇到腰酸背痛脖子僵
要么直奔按摩馆,要么冲向健身房
但最近风向悄悄变了
有这么一批年轻人
下班后纷纷选择相约医院康复科
一些医院甚至火到一号难求
图片来源:小红书网友@王欣 Gerson 2.0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
医院康复科≈ 针灸、推拿养生馆?
或者运动损伤及骨关节疾病康复?
但是
这其实太片面了!
9月2日-16日
南方都市报联合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共同发起三场《王牌会诊》活动
来自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肾内科、医学康复科的三位专家将作客南方都市报《王牌会诊》直播间。
在这里,专家与大家“面对面”交流,为大家分享糖尿病防治、肾病养护、康复治疗等热点问题,识别健康“误区”。
他在ICU里住了4个月
来龙岗区人民医院后奇迹变化
老李叔曾因重症肺炎在其他医院ICU住了近4个月,转眼到了春天,老李叔终于得以保住生命,但依然面临着重重挑战。市里医院的专家建议他儿子:“找个好点的康复科吧。”
辗转来到龙岗区人民医院康复科时,全身多脏器衰竭,上着呼吸机、全身插满管子,消瘦不已。
王本国团队收治李叔后,结合实况,通过营养支持、心肺康复、扶阳救逆等“组合拳”控制了其肺部感染,并逐步恢复了心肝肾功能。康复治疗两周后,老李叔终于逐渐撤下了呼吸机,告别了血液透析。
此后,语音瓣膜技术、外骨骼机器人康复技术、脑机接口机器人技术等各种康复“绝活”轮番登场,老人家逐渐可以自由呼吸、自主行走、讲话、进食。
出院后一个多月,老李叔回康复科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王本国打趣他:“哎呀长胖了,手也有肉了,小肚子都吃圆了!”
“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骨关节疾病康复是医学康复科的专长之一,但是不少人对康复医学的认知还有待‘扩容’。不少危重症和疑难病都会导致人体功能障碍,医学康复科就是帮助大家恢复身体器官或系统功能的学科”,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医学康复科主任王本国说道。
老李叔的“奇迹”仅是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高品质诊疗的一个缩影。
9月9日19:00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主任王本国
亮相《王牌对王牌》栏目
为大家答疑解惑
在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也在上演其他的诊疗“反转”。
在传统观念里,糖尿病被视为“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在龙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2型糖尿病缓解(逆转)”技术让一些新发患者看到治疗的希望。
“逆转不是治愈,而是让β细胞‘满血复活’”内分泌代谢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刘萍解释,新发糖尿病患者一部分β细胞处于“休眠或静息”状态,通过技术干预可唤醒其功能。“我们去年10月启动这项技术推广,至今已有近12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进入逆转管理程序。其中约一半的患者已成功实现逆转。”
9月2日19:00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学科带头人刘萍
亮相《王牌对王牌》栏目
为大家答疑解惑
在龙岗区人民医院,慢病能管好,急病也能切实为患者解忧。
70岁老伯血管狭窄
医生再建“通路”保患者平安
肾衰竭患者须进行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长期的血液透析,反复的穿刺容易造成患者动静脉内瘘瘢痕增生或狭窄,从而导致内瘘血栓形成。
70多岁的邓伯,因慢性肾衰竭、心力衰竭,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后因内瘘失功,左上肢肿胀,家人带着邓伯赶紧到龙岗区肾内科就诊。
入院后,肾内科主任马志刚和主治医师邵雷检查后明确邓伯血管造影病变位置:同侧颈内静脉未显影,中心静脉狭窄,外周静脉狭窄同时存在。
“需疏通狭窄的血管,重建长期血管通路,才能继续血透治疗。”马志刚说道,与邓伯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肾内科团队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马志刚查房
彩超引导,穿刺上臂血管,导丝通过多处狭窄和迂曲血管到达左侧头臂静脉(属于中心静脉);DSA引导,送导丝进入下腔静脉。先彩超引导直径6mm高压球囊全程扩张外周和中心静脉狭窄。再以DSA定位狭窄部位,引入直径10mm高压球囊扩张中心静脉狭窄。
术前彩超提示血管狭窄
术后彩超可见血管通畅
邓伯的手术顺利完成,触诊头静脉震颤强,可见上臂肿胀消退,术后其血管造影图可见血流通畅。邓伯家人悬着的心也随着邓叔的病情好转安定了下来。
超声联合DSA引导下外周入路的头臂静脉及外周血管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以小创伤、高精准度为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方案。
9月16日19:00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
肾内风湿科主任马志刚
亮相《王牌对王牌》栏目
为大家答疑解惑
医教研一体,做老百姓的“健康靠山”
从早期预防到终末期管理,龙岗区人民医院,坚持以全周期治疗方案和高质量医疗服务,助力每一位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在科技浪潮下,医院通过机器人辅助技术、融合AI及中西医结合方案等形式,为患者诊疗多环节“赋能”。
作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身份“焕新”,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站上大湾区高水平医疗的新起点,成为400多万龙岗人背后的“健康靠山”。
龙岗区人民医院现开设临床医技科室43个,下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21家,药物维持治疗门诊1家。其中,中西医结合妇科是广东省中医特色专科、深圳市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中西医结合康复科是深圳市中医重点专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定向支持项目;消化内科、康复科、神经内科、肾内科、中西医结合妇科、脊柱外科是龙岗区重点专科……
该院通过医疗技术迭代和国际化学科建设,以“龙头专业带动学科群发展”,医院重点打造消化病诊疗中心、心血管病诊疗中心、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内分泌代谢病诊疗中心、创伤中心、中西医结合康复中心6大特色学科群,并开展如ECMO急救、肿瘤消融治疗等国际领先技术,持续提升高水平医疗服务能力;
通过加强科教互动兴院与对外交流与合作,多元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如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牵手”,聚集诱导发光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消化疾病研究所、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联合培养医疗人才;
先后与哈佛大学医学院Joslin糖尿病中心、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医院、澳洲阿尔佛雷德医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等著名医疗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开展第五届聚集诱导发光(AIE)国际研讨会、大湾区国际高等医学教育高峰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
百闻不如一见
说了这么多
你不如亲自来看看
9月2日-16日
三场《王牌会诊》活动
我们不见不散
健康干货分享的同时
直播当天也为大家准备了小礼物
希望大家能在直播中
更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
为个人健康加“防护罩”
统筹:胡佳颖 谢萌
视频:文霜 王泽森 罗德良
设计:刘潇聪
文:谢萌
编:李晶
来源:深圳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