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亚勤:未来十年机器人的数量或将超过人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17:49 1

摘要:过去一年,各行各业大模型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技术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进化,而随着大模型与更多实际场景相结合,相关应用也在悄然渗透进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记者孔颖)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过去一年,各行各业大模型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技术正以超出预期的速度进化,而随着大模型与更多实际场景相结合,相关应用也在悄然渗透进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机器人数量会超过人类吗?人工智能到底有多“智能”?当AI浪潮席卷世界:我们该如何与“智能伙伴”共舞?《博鳌面对面》,本期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

今年,人工智能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可以说是众多媒体关注的话题,多家媒体纷纷向张亚勤院士抛出专访的橄榄枝。结束了一轮采访后,他马不停蹄地坐到记者面前,聊起这些年他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经历。

张亚勤表示:“记得我第一次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时候,当时我们讨论3G,后来又讨论互联网技术,再后来讨论‘智能+’,更多的是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这些所谓的感知人工智能,但是现在AI发展得很快。”

十年后机器人数量将超人类,并非天马行空

当下,从工厂里那些灵活调整生产任务的柔性生产线,到自动驾驶汽车,再到人形机器人,拥有实体的智能体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我们的视野。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张亚勤认为,未来十年,全球机器人数量将超越人类。在他看来,这不是天马行空的科幻设想,而是人工智能从虚拟迈向现实的必然轨迹。

张亚勤进一步说道:“首先,机器人能力越来越强,不管是工业机器人,还是家庭机器人,它可以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第二,机器人将会越来越便宜,会变成我们人类的‘延伸’。未来,我们一定要学会怎么和机器共存,但也需要控制好风险。”

记者:未来十年,如果机器人的数量超过人类的数量,那可能有些人会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担忧,这些担忧会成为现实吗?

张亚勤:我觉得这是我们人类的两种智慧了。一种是创造新技术、新工具的智慧,另外一种是怎么使用它,利用它为我们人类服务的智慧。我觉得人和人的交流是不可替代的,当然肯定有一些职业、工作会消失,但也会创造一些新的工作。我们看每次工业革命都是消失了一些职业,又创造了一些职业。我们人类要去适应,但与此同时,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也需要有一定的责任感。

在张亚勤眼中,过去业内常念叨人工智能有三大要素——数据、算力与算法,可其实更关键的要素是人才。他认为,最近中国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崛起,很大程度就得益于中国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年轻人才。高校肩负着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重任,要培养出具备批判性思维、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张亚勤说:“我们的教育系统需要培养不同的人才,需要有不同观点的人才,让大家把个性发挥出来,让大家越来越不同,这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重要。过去,可能很多学生学的东西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现在我们一直讲产学研融合,希望能打造学术创新和企业创新的双引擎。在我看来,包括课程体系、教育方式也需要大变化,需要更多地向学生讲解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架构、芯片设计以及行业融合。”

人工智能需要有“边界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隐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人工智能伦理……针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讨论也如影随形。

张亚勤说:“首先要从科研、技术方面去完善它,让它有边界感。现在大模型不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源于它本身还没有边界。同时,需要一些新的政策支持,需要技术和政策制定者密切合作。”

记者:您刚刚提到一个关键词AI的边界感,怎么让它有边界感?

张亚勤:比如说,我要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新画……对于这些有创意的事情,人工智能幻觉是件好事,是本身AI的一个特点,但有时候我需要找一些固定信息,比如我在做什么工作,我哪里毕业的,我发表多少篇论文……这些东西就不要去生成。它要区分什么是要生成,什么是去寻找目前的信息,需要和人类的价值观去对齐。当然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建立人工智能的记忆系统,包括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目前的AI系统其实记忆不完整,这就会造成边界的问题,产生AI幻觉。

未来人工智能还有哪些可能性?

尽管人工智能未来可能面临诸多风险问题,但张亚勤对人工智能的前景依然充满信心。在他的新书《智能涌现》里就提到,过去数十年,从沟通、消费、娱乐到生产、交通、商业往来,无不深深烙刻上数字化的印记,眼下,数字世界正逐步与物理世界、生物世界走向融合,无尽前沿之门从未关闭。

“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说还是在42公里马拉松的前5公里。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分成三段式。第一阶段是信息智能,比如DeepSeek;第二阶段是物理智能,就是把人工智能大模型用到无人车、无人机、机器人或者大型的物理设施里;第三阶段是生物智能,把人工智能接入到大脑等我们的身体里,接入生物体。目前我们还处于信息智能,虽然这已经对我们生活有了很大的影响,但想想看,在未来十年,我们会有更多的机器人,无人车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机器人可以作为我们人类的延伸,这将十分令人振奋。同时,我们也要防范风险,必须保证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张亚勤说。

来源:南海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