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守艺朱时茂务实,从春晚《吃面条》到维权离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00:31 1

摘要:1984年对春晚来说是个分水岭,对陈佩斯和朱时茂更像一扇改变命运的门。那年导演黄一鹤慧眼识珠,找来了这对默契搭档。他们一周废寝忘食把小品《吃面条》打磨到极致——一开始被导演组以“没有教育意义”否决,两人不服,反复推敲,终于把这个既危险又大胆的段子端上了亿万观众

1984年对春晚来说是个分水岭,对陈佩斯和朱时茂更像一扇改变命运的门。那年导演黄一鹤慧眼识珠,找来了这对默契搭档。他们一周废寝忘食把小品《吃面条》打磨到极致——一开始被导演组以“没有教育意义”否决,两人不服,反复推敲,终于把这个既危险又大胆的段子端上了亿万观众的电视机。陈佩斯狼吞虎咽的一段,把现场笑声推到顶点,“吃面条”也一夜把他们推成全国喜剧明星,把小品这一表演样式正式写进春晚史册。

从1984到1998,他们连续登上春晚11次,贡献了一串让人记忆深刻的经典。台上造型反差就是他们的天然笑点:朱时茂一张正气脸儿,适合扮正统角色;陈佩斯剃个光头,把那种“贼眉鼠眼”的角色演得骨子里都是戏。他俩抢戏你来我往,笑料不断。就算在《王爷与邮差》里道具失灵、音效走调,靠即兴把“灾难现场”变成更大的笑点,这种功力甚至成就了更多段子。

好景难长。1999年,一场版权纠纷像冷水泼下来:央视下属单位未经允许把春晚小品做成光盘贩卖。职业尊严和著作权摆在台面上,陈佩斯和朱时茂把事儿捅到了法庭。经过三年打磨,他们胜诉,法院判央视赔偿并公开道歉。这场胜利来得沉重:从此两人再无春晚舞台可登。陈佩斯曾说“必须有人发声,否则后人会为我们的沉默愤怒”,那句既是为自己维权,也在提醒行业建立更公平的规则。

分道扬镳后,两人走向不同的生活轨迹。朱时茂把视线投向更广的世界:出国进修导演、折腾电影,近年又进军商业领域,靠个人影响力做起直播带货。有人会觉得“老艺术家带货”有违气质,也有人理解这是顺应时代、为艺术家谋生的现实选择。前不久他被骗子骗了2000元,好在识破及时,这事也让人看到名声和生活都不保险。朱时茂的态度带着务实:艺术家也得生活,机会来了就得会抓。

陈佩斯则回到最爱的舞台上。离开春晚后,他把全部能量投进话剧,作品从《托儿》《阳台》到新片《戏台》,每一出都反复打磨。为艺术他经历过窘迫,连房租都难以为继,却没有妥协。如今71岁,他依然在台上用匠心说故事。倪萍那句“我心里陈佩斯那样的,才是真正的C位”不只是恭维,是公众对一种不为名利、只为作品态度的敬意。

职业选择不同,并不意味着感情破裂。两人的私交一直温暖,常联系常相聚。今年三月一段重聚视频里,陈佩斯进门就捧住朱时茂的脸,网友直呼“爷青回”。四月两家人带着孩子亮相北影节闭幕式,社交媒体又是一阵笑声与怀旧。7月14日《戏台》北京首映礼上,朱时茂到场为老友打call,看片后竟第一次为陈佩斯落泪——那一幕,既治愈也真实。

他们的故事里有笑声、有泪水,也有制度与尊严的较量。从舞台到法庭,从艺术纯粹到商业实践,两条路各有得失。有人认为陈佩斯是在坚守信仰,也有人觉得朱时茂是在选择生存之道。其实这两者并不必然冲突:在变化的娱乐生态里,既守住初心,又学会适应,也是另一种智慧。

把话题交给你:你更欣赏把舞台当信仰、以作品为先的陈佩斯,还是在商业与艺术间努力找平衡的朱时茂?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也分享你记忆中最经典的春晚瞬间。愿每位艺术家都能被应有的尊重,也愿我们这个时代对创作和版权有更成熟的守护。

来源:蔡蔡娱乐星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