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压“中国芯片”风波再起?特朗普对华再度下黑手,中方:必将反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0:56 1

摘要:8月29日,美国商务部旗下BIS把英特尔大连、三星中国半导体、SK海力士中国统统移出“经验证最终用户”(VEU)名单。白纸黑字写明:可以维持既有产线运转,但不批扩产、不批技术升级,并把许可制的“闸门”搬回车间门口,设备维护、备件更换都要逐案审批,过渡期120天

据报道,8月29日,美国商务部旗下BIS把英特尔大连、三星中国半导体、SK海力士中国统统移出“经验证最终用户”(VEU)名单。白纸黑字写明:可以维持既有产线运转,但不批扩产、不批技术升级,并把许可制的“闸门”搬回车间门口,设备维护、备件更换都要逐案审批,过渡期120天,年底落地。

中方当天明确表态,敦促纠错,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正当权益。韩国政府紧急沟通,提醒美方:韩企在华稳定运营,是全球供应链的压舱石。路透披露,英特尔已出售大连工厂,受冲击有限;但三星西安NAND、海力士无锡DRAM与大连NAND,体量摆在那里,行业不可能装作没看见。

目前中美在华盛顿的沟通还在走程序,李成钢此番行程定位就是机制内的技术性对话,谈关税、谈规则、谈宏观。BIS这条线归出口管制,按EAR执行,是另一套官僚系统。两条轨道并行不悖,美方习惯“边谈边压”,这回也不例外。更有意思的是,BIS口径把这步棋包装成“堵住拜登时代的漏洞”,还搬出一句“别让美国公司吃亏”。话糙理直:既要卡中国的脖子,也不忘替国内政治打个广告。

这招到底打在哪儿?打在了“升级”的命门。存储工厂的生命,不在产线上那几栋洁净室,而在工艺迭代与设备维保。EUV、沉积、刻蚀、量测,任何一环卡顿,良率曲线就会抖。现在把VEU摘掉,维护采购都要许可证,韩媒给出的时间窗是3到9个月。存储是周期行业,三个月的设备空窗够让一条产线错过一个价格拐点;九个月的审批等待,基本等同于被迫在华“固化为传统产能”。BIS表面说“允许运营”,实操是在动外企工厂的技术时钟。

有人会问,那不是还有“阉割版”出口吗?别混为一谈。英伟达H20之类的窗口,是企业游说下的商业折中,目标是留住市场份额,延缓国产替代。BIS这次盯的是前端制造能力的上升通道,从长板锯短,和算力芯片的商业窗口不属于同一个齿轮。两手一起用,才是华盛顿的标配打法。

从军事与安全角度看,这步棋也不难解读。AI算力—感知融合—作战体系是一条直通线:从无人平台到C4ISR,从目标识别到火控优化,背后离不开高性能芯片与高可靠存储。存储不是镁光灯焦点,却是信息化战争的“粮仓”。当你限制一国的先进制程演进和产线维保,实质上是在压制其算力生态的上限与可扩展性,配合情报与软件限制,形成“体系级去增量”。这不是简单的市场争斗,是典型的技术—安全一体化遏制。

把镜头转回亚洲供应链。三星与海力士的全球份额谁都清楚,西安NAND、无锡DRAM、大连NAND是他们的“现金牛”与“护城河”。审批化的维保意味着产能、良率与成本的不确定性显著上升,行业的传导路径很清晰:上游设备与材料节奏被打乱,中游存储波动加大,下游手机与PC库存管理承压。EIU的判断点到为止——冲击不小,溢出效应存在。韩方内部已经出现两种声音:要么接受在华传统化生产的现实,要么中长期考虑迁回。但这两条路都不轻松,前者吃技术老化,后者吃资本开支与市场丢失。

中方的应对逻辑也很明白。一头是规则战:在多双边机制下持续交涉,盯住“泛安全化、工具化”的滥用,给全球产业链稳定贴标签。一头是产业战:把被动点打成攻坚点,加速设备、材料、EDA、工艺的国产替代。市场已经给出早期回声,高盛上调寒武纪目标价,阿里云业务因AI需求走强,背后是“大市场+大应用”正在托底国产生态。就算短期还差距明显,产业爬坡是指数函数,越封越逼近转折点。项立刚那句话挺硬:真要确保安全的芯片供应,最稳的路就是自己造。

那我们该怎么做?别空喊口号,落到“算力与制造”这张作战地图上。技术上,把资源往卡点聚,盯住刻蚀、沉积、量测、光刻链条的可替代路径,优先解决维保与产能稳定的燃眉;市场上,扩大AI原生应用场景,把需求端的确定性转成国产芯片的规模红利;规则上,通过经贸磋商和多边平台,把“许可维持运营”的承诺写成可验证、可追责的清单,逼对方减少“行政随机性”。这三条线拧在一起,才是有温度也有硬度的反制。

这不是一阵风,是长期战。BIS的这次“摘牌”,瞄准的是中国前端制造的升级曲线;中方“必要措施”的表态,不是情绪化反击,而是在为更长周期的产业突围争取空间和时间。对外界的提问,我给出一句压轴:想在AI时代拥有真正的安全与威慑,靠进口豁免是靠不住的,把产业龙骨焊牢,才是最硬的国家安全。

来源:铁血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