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oogle 把自家的大模型 Gemini 塞进了 Chrome,微软把 Edge 打造成“AI 浏览器”,新兴创业公司更是推出各种“AI 原生浏览器”和“智能代理平台”……上网,似乎正在从“探索”变成“被总结”,从“主动”变成“被动”。
在这个“AI 无处不在”的时代,连浏览器也正在被重新定义。
Google 把自家的大模型 Gemini 塞进了 Chrome,微软把 Edge 打造成“AI 浏览器”,新兴创业公司更是推出各种“AI 原生浏览器”和“智能代理平台”……上网,似乎正在从“探索”变成“被总结”,从“主动”变成“被动”。
然而,近日有一家浏览器厂商选择站出来与 AI “逆行”——那就是 Vivaldi。
本周,Vivaldi 联合创始人兼 CEO Jon von Tetzchner(也是 Opera 联合创始人、前 CEO)在官方博客中直言,反对在浏览器中添加 AI 功能,并承诺:“我们选择人类而不是炒作,我们不会把探索的乐趣变成被动的旁观。”
过去十多年,浏览器大战的焦点一直围绕性能、速度、兼容性、插件生态。谁的页面加载更快,谁的扩展更丰富,谁的标签页管理更高效——这是 Chrome、Firefox、Edge、Safari 长期角逐的战场。
但进入 2025 年后,战场突然转向:如开头所说,AI 正在占据浏览器的核心入口。
Google Chrome:在地址栏和侧边栏整合 Gemini,可以直接总结页面内容。未来,Gemini 甚至能跨标签工作,帮用户自动跳转、浏览网站。Microsoft Edge:定义自己为“AI 浏览器”,集成 Copilot,支持“读取屏幕内容、预测操作”,甚至能代替用户执行一些网页交互。新兴创业公司:像 Arc、Perplexity AI 等都在尝试构建“AI 原生浏览器”,用智能代理替代传统搜索和导航。在这种趋势下,浏览器的地址栏不再只是输入网址的地方,而是变成了 AI 助手的提示框。用户从“探索者”变成“旁观者”,上网被简化为“看机器怎么总结”。
这听上去很方便,但背后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多项独立研究表明:当 AI 总结出现在页面时,用户点击原始内容的几率大幅下降。
例如,Pew Research 的最新报告指出:当 AI 摘要位于搜索结果之上时,用户点击传统链接的次数减少了近一半;多家媒体与内容创作者也警告:如果 AI 摘要直接展示在链接之上,他们将面临流量骤减的风险。
Vivaldi 官方认为,这意味着支撑 Web 多样性的创作者、媒体、开发者社区,都可能因为流量锐减而失去生存空间:流量被 AI“拦截”,广告收入减少,独立网站难以维系——长此以往,Web 将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只剩下大平台和 AI 生成内容,失去原本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Vivaldi 选择走一条与行业主流完全不同的道路:
“不会在浏览器里内置 AI 聊天机器人”“不会用 AI 自动总结网页内容”“不会用 AI 来代替用户填表或做决定”与其说 Vivaldi 在反对 AI,不如说它在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上网哲学”:
“如果 AI 技术能够在不侵犯知识产权、不损害隐私、不破坏开放网络的前提下,帮助人们探索,我们会使用它;但如果它让人变成被动的消费者,我们就不会。”
在博文中,Vivaldi 强调其理念:浏览器不是一个“能代替思考的 AI 工具”,而是一个探索世界的入口。Vivaldi 希望把这些选择权留给用户,而不是交给算法:“我们专注于构建一个强大、私密、个性化的浏览器,让你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网络,而不是被动消费内容。”
一条路:以 Google、微软为代表,让 AI 主导用户的上网方式,浏览器变成“答案生成器”。另一条路:以 Vivaldi 为代表,坚持探索与主动思考,坚持把浏览器当作“人类工具”而非“AI 助手”。谁对谁错?目前答案还未揭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随着 AI 渗入浏览器,Web 的未来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关于谁掌握信息分发权、谁定义用户行为的深层博弈。
在这个背景下,Vivaldi 的“逆行”,或许显得孤独,却也极具警醒意义:因为一旦人类放弃探索,只剩下机器替我们“总结世界”,那么 Web 的多样性、开放性、好奇心,可能会被一点点抽干。
从网友的舆论来看,支持 Vivaldi 这一决定的人不在少数:
但也有部分人考虑到 Vivaldi 是基于 Chrome,并推荐了其他浏览器:
那么,你目前最常用的浏览器是什么?又是否看好 AI 浏览器呢?
参考链接:
来源:不秃头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