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四野部队横渡长江后,一路势如破竹,将国民党军后期最强大的战略力量——中南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一一击败。他们成功解放武汉后,继续高歌猛进,在长沙、衡宝以及桂北的多次战役中,将桂系军队的主力部队歼灭了30多万,并将战斗锋芒直接指向了白崇禧的故乡—
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四野部队横渡长江后,一路势如破竹,将国民党军后期最强大的战略力量——中南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一一击败。他们成功解放武汉后,继续高歌猛进,在长沙、衡宝以及桂北的多次战役中,将桂系军队的主力部队歼灭了30多万,并将战斗锋芒直接指向了白崇禧的故乡——广西。
这时候,明摆着的事实是,我军占领两广只是迟早的事,就连被誉为国军战神的白崇禧也深知这一点。
所以,为了保住桂系的战斗力,他正在盘算怎样从广西撤离。
而白崇禧当时面临着两个实际可行的选择:
一条路径是守住雷州半岛,之后慢慢向海南岛方向撤离;另一条则是经由广西逃往越南。
其实一开始,白崇禧也有意撤到越南,但后来他改变了主意,决定退到雷州半岛。然而,历史证明了他的这个决定并不明智,因为我军早已看穿了他的计划,结果导致他的部队最终全军覆没。
那么,白崇禧为何要选择冒险退至雷州半岛,却对退到越南的方案不感兴趣呢?
【陈赓抄底,白崇禧雷州战略失败】
首先,咱们来分析一下,白崇禧为何会在四野军队逼近的关头,选择把希望寄托在雷州半岛上呢?
1949年11月上旬,当我军筹划广西战役之际,白崇禧手中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由于国军败势已显露无遗,李宗仁选择出国避难,这意味着李白桂系长达20多年的双领袖时代落下帷幕,白崇禧从此独自挑起大梁。与此同时,蒋介石为了抵御我军攻势,也拼尽全力想要争取白崇禧的支持。
所以,在这个时刻,白崇禧的职业生涯也步入了一个“小高潮”……
当时在广西,国军部署了五个兵团,它们分别是
黄杰率领的第一支中央军兵团、张淦带领的第三支桂军兵团、徐启明指挥的第十桂军兵团、由多支部队混合编成的鲁道源第十一兵团,以及刘嘉树统率的第十七支中央军兵团。
加上余汉谋从广东撤退至广州绥靖公署的13个团,大约2万人马,整体的兵力就攀升到了17万之众。要是再把桂系的地方武装和民团算上,总人数差不多能有30万左右。
为了根除白崇禧集团,我军调集了陈赓指挥的第4兵团、程子华统率的第13兵团以及邓华领导的第15兵团,这三个精锐部队合计近40万兵力,全力投入到广西战场的作战行动中。
面对我军第四野战军强大的兵力,白崇禧心里清楚,硬碰硬是没有胜算的,所以逃跑成了他的必然选择,但关键问题在于,他要往哪里逃窜呢?
那时,他的地图上标有三条可选路径:
1、胡宗南和那些地方上的小头目们,一股脑儿地向西逃窜,最终在云贵和西南地区聚到了一起。2、另一部分人则选择往东南方向逃跑,他们途经钦州等地,一路奔向茂名、雷州半岛,最后逃到海南岛。3、还有的往南狂奔,越过边境,直接跑进了越南境内。
其实,往西边跑是最没希望的。早在战斗打响之前,咱们的13兵团就已经在黔桂边界地区绕道了,二野的刘邓将军率领的第3、5兵团也动手了,他们在川黔地区发起了战役,特别是第10军,已经占领了玉屏和锦屏,拿下贵阳和遵义也只是迟早的事,所以往西逃跑的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另外,白崇禧私下里其实并不情愿前往云贵地区,因为他心里也清楚,西南那片地方是守不住的。
所以,要选逃跑路线的话,只能在雷州半岛和越南之间挑一个。
1949年11月20日,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白崇禧唤来了秘书,并指示他通知桂系核心部队的两名指挥官张淦和徐启明,一同到南宁的竹筏上举行会议。会上,他们共同商讨起了退路的问题。
简单聊了几句往事之后,白崇禧宣布了他的打算,那就是向南撤退到雷州半岛。
白崇禧,自诩为“南线进攻行动……”
详细来说就是
黄杰与刘嘉树的两支部队,仍在桂北一带忙着毁坏道路,意图绊住我军前进的脚步,说白了就是当垫脚石和牺牲品的命;另一边,张淦和鲁道源的兵团在粤桂边界集结,准备在南线发起主攻。鲁道源兵团被安置在信宜以北,扮演着引诱我军主力的角色(林总的战术往往是先挑软骨头下手),而张淦兵团作为真正的杀手锏,目标直指廉江和茂名。
徐启明兵团被部署在阳朔一带,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准备向桂北和粤桂地区的两个兵团提供支援。
可以讲,白崇禧发动的这次进攻,其实是在给张淦的第3兵团铺路。要是他们能成功拿下茂名,那对白崇禧而言,整个战局就能被彻底扭转过来。
话说回来,当时白崇禧为什么会选择去雷州半岛和海南岛那边呢?
首先,雷州半岛从地形上来看是个半岛,它的三面都被大海所环绕。
在没有强大海军支援的我军面前,守住半岛变得相对简单,只需把守好廉江和茂名这两处陆地要地,就能稳住整个半岛防线,大大缩减了防御范围。至于之后我军若从海上发起攻击,那也是数月之后的事情了。白崇禧盘算着,到那时,他早已联合余汉谋、薛岳等人,将两广的残余兵力整合起来,成立新的两广部队。
实在不行还能退到海南去,他心想,一旦到了海南,就能和已经撤到那里的陈济棠、薛岳等广东籍将领联手,将海南打造成粤系和桂系军人的又一个根据地。
再者,雷州半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白崇禧而言,把控雷州半岛至关重要,他能以此为跳板,策划反击,并向蒋介石和美国军队争取美式武器装备。
其实,那时候老蒋承诺,只要他还在继续抗战,就会支援他10个师的美式装备。同时,美军方面也表示愿意提供30个师的美式装备。白崇禧天真地以为,有了这40个美式装备师的力量,他就能重振旗鼓。所以,他极力想要攻下并守住雷州半岛,作为自己东山再起的基石。
因此,在白崇禧看来,一旦雷州半岛被攻克,他便能够着手进行反击。
其实,那时候的我军正希望白崇禧能往南逃到雷州半岛,因为我军早已在那里布下了一个陷阱,就等着他自投罗网。陈赓兵团在广州表面上像是休整,实际上却在悄悄给士兵们发放冬装。一听说白崇禧打算偷袭我军4兵团的突出部位,陈赓立刻带着3个军出击,和南下的邓华14兵团联手,把张淦和鲁道源兵团给包围歼灭了,这样一来,白崇禧的南线作战计划也就彻底泡汤了。
在广西地区的其他三支部队,同样遭到了我军的严重打击,最后只有黄杰和刘嘉树指挥的不足三万人马,撤退到了越南境内。
最终,白崇禧只能灰溜溜地离开广西,慌忙中跳上海军军舰,逃往海南岛避难……
【越南只是白崇禧的B计划】
假如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1月20日那一天,设想一下,要是白崇禧采取了B方案,把他手下的5个兵团全部撤到越南去,情况又会怎样呢?
首先,去越南有着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
那时候,越南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仍是法国的殖民地。同时,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不太融洽。要是白崇禧麾下的五个兵团全跑去了越南,考虑到国际上的种种影响,我军是绝不可能跨过边境去作战的(就好比后来黄杰逃到了越南,我军也没有越境去追赶他)。
所以,一旦白崇禧撤到越南,他就会暂时脱离危险。他可以借助越南作为反击的起点,不断联合留在国内的桂军残余力量,与我军进行周旋和战斗(17兵团的刘嘉树,在被我军抓住前,曾多次跨境与我军交锋)。
1949年12月至1952年期间,江西地区展开了剿匪行动,面对数万之众的桂系残兵,我军要将其彻底消灭实属不易。
要是再让白崇禧集团那三十万人在边境趁机捣乱,那后果可真是不敢想象。
当然,有人或许会疑惑,法国人能容忍30万如狼似虎的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驻扎,那白崇禧率军入境时,他们难道就不会加以阻拦吗?
这儿有个小故事想跟大家分享。
抗战结束后,卢汉国军团接令前往越南,接收日军38军的投降。然而,二战刚一落幕,法国便跳出来声称应由他们来主导日军的投降事宜(毕竟法国自视甚高)。为此,双方围绕受降问题多次产生争执。法国人哪里瞧得上东方国家在自己面前据理力争,一怒之下,迅速集结三万多名精锐雇佣兵,向越南的国军发起进攻。那时,驻守越南的国军兵力薄弱,仅有滇军60军的一个师和东北军53军的一个师。
战斗结束后,仅仅一天时间就见了分晓。结果如何呢?法军三万大军折损了三千人,而国军伤亡人数不足百人,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两个师的兵力就让法军束手无策了,那三十万精兵在手,岂不是更让法军无计可施?
所以,基于这种考虑,白崇禧在11月初,也就是我军尚未深入其领地之时,就有了将主力部队转移到越南的念头,并把越南视为自己的最终避难所。
那时候,他特地请来了第48军的军长张文鸿(桂系中的一位杰出将领)来当面布置任务。
你在龙州(现今的崇左,往西边走就是越南的高平省)呆了许久,也结识了挺多同学和朋友。我安排你带领第四十八军前往龙州提前做好安排,你在那儿多物色些有能力的年轻人,最好是那些会讲越语,并且对越南的地形、风俗习惯了如指掌的青年,等将来要是进军越南,就把这批青年分配到各个连队中去发挥作用。到时候自然会有人引荐越南建国军总司令武鸿卿与你见面交流,关于日后进入越南的路线、补给等一系列问题,也都能得到解决。
因此,白崇禧当时觉得,只要我军尚未完成包围,广西那三十万国军撤退到越南易如反掌,就算战事不利,至少也能带走十几万人,所以他把越南视为自己的后路。
作为一张底牌,它肯定不会轻易就被展示出来。
另外,早早撤退到越南绝对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一方面,尽管白崇禧拥有战胜法军的实力,但这并不代表他能毫无顾忌地侵入越南。一旦踏入越南,就等于和法军彻底翻脸。而他白崇禧与美军的关系,显然不如人家那么牢固。如果真的翻脸,美军很可能会支持法军,或者至少不会伸出援手(就像黄杰在越南时,因为考虑到美军的关系,最终被迫上缴了武器)。
如果美军对白崇禧产生不满,那么他期盼的美援(包括物资与武器)必然会化为泡影……
其实,说实话,要是我们军队没打一仗就直接撤到越南,这种丢人的战绩,白崇禧恐怕也很难厚着脸皮去向美军请求物资支援……
另一方面,他在雷州半岛有更为理想的选择。
白某人心里清楚自己的斤两,他一向不甘心被天命所限,明白一旦撤退到越南,想要再反攻回来简直是难上加难。但要是退到雷州半岛,他就能联合粤系的老前辈,召集两广地区的残余势力,展示自己仍在抗争。这样不仅能保留反攻的希望,还能在雷州半岛与宝岛上的老蒋遥相呼应。
所以,说回最初的问题,对白崇禧而言,前往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是争取最佳选择的策略,而去越南则是他心中留的退路,即保底方案。
然而,尽管白崇禧计谋周密,却也未曾料到我军早已洞察了他的先机,将他的打算提前一步看穿。
白崇禧的精锐第3兵团,在粤桂边境的战斗中迅速崩溃瓦解,而鲁道源率领的兵团则全军覆没。至于黄杰、刘嘉树和徐启明带领的原本剩下的3个兵团,虽然尚有一定战斗力,但局势也不容乐观。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在我军四野和二野的穿插部队成功占据镇南关后,那支敌军只能被迫分散突围,最终仅有约三万人成功逃往越南。
失去了赖以起家的第3兵团,即便是白某人逃到越南,也难以有所建树(因为越南境内大多是黄杰和刘嘉树率领的中央军)。
他最终决定独自去往海南岛,而不是去越南。
因此,白崇禧没有选择越南的理由很简单:起初,他更倾心于雷州半岛作为退路,越南只是他的次要考虑;到后来,由于被我军重创,部队损失惨重,想去越南也已力不从心……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