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告慰80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它连接着一个民族从百年屈辱中浴火重生的记忆,是对先烈的致敬,也是对和平的宣誓。每一支受阅方队铿锵有力的步伐,都踏响着对那段苦难辉煌历史的回应。
铁流滚滚,战鹰呼啸——
北京天安门广场刚刚结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盛典。
首先,这是一场庄严的纪念。
为了告慰80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它连接着一个民族从百年屈辱中浴火重生的记忆,是对先烈的致敬,也是对和平的宣誓。每一支受阅方队铿锵有力的步伐,都踏响着对那段苦难辉煌历史的回应。
然而,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剧烈动荡、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浪潮汹涌的今天,这场阅兵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抚今追昔的范畴,与其说它是一次单纯的军事实力的展示,不如说是一份详尽的、面向全球发布的国家能力与未来战略的“技术路演”。
军事作战思想转变
国防黑科技
此次阅兵最大的“干货”,是揭示了解放军作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从追求单个武器平台的先进性,转向构建一个由多域力量融合而成的、智能化、网络化的“体系杀伤网”。
我们看到了三大亮点:
1,高超音速武器的战略价值
此次阅兵最大亮点之一是,首次出现了多型高超音速武器,比如以东风-17和鹰击-21为代表的高超音速武器,其真正的革命性不在于“快”,而在于“不可预测性”。
传统弹道导弹的轨迹遵循抛物线,相对固定,这为反导系统提供了计算和拦截的窗口,而东风-17的乘波体弹头,能在大气层边缘进行“打水漂”式的滑翔,轨迹飘忽不定。这好比一个顶尖橄榄球手扔出的传球,防守方不仅要判断球的速度,更要命的是无法预测其飞行路线。
这使得现有的、基于预测弹道进行拦截的反导体系(如萨德、爱国者)在理论上趋于失效。
鹰击-21则将这种“不可预测的打击”从陆基延伸至海基和空基,实现了多平台通用。它宣告了一种新的海战规则:航母战斗群的防御纵深被极度压缩,过去依赖层层预警和拦截的传统防御模式,正面临“发现即摧毁”的严峻挑战。
2,无人化、智能化的作战单元
如果说高超音速武器是这张“杀伤网”的利刃,那么无人作战集群就是遍布战场的“神经末梢”。
“无侦-7”与“无侦-10”的协同,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它并非简单的1+1,而是实现了“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循环的指数级加速。无侦-7(高空长航时)进行广域扫描,如同“天眼”发现可疑区域;无侦-10(察打一体)则立刻跟进,进行精细化识别和锁定。整个过程通过数据链实时交互,将过去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侦察-打击流程,压缩至分钟级。
而076型“四川舰”的电磁弹射器,预示着一个更激进的未来——
它将不再仅仅是两栖攻击舰,而是一个海上无人作战体系的前沿指挥与母港。它弹射出的,将不只是无人机,而是一个个具备高度自主能力的空中、水面、水下作战节点,形成一个以航母为核心、辐射数百公里的“无人蜂群”作战区域。
3、三大新质兵种的战略支撑
然而,无论是精准的矛头还是敏锐的神经末梢,都离不开一个强大、稳定、智能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这正是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这三支首次亮相的新兵种的历史性意义所在。
1)信息支援部队:
这是“中央数据总线”和“操作系统”。它的核心任务是确保从太空的卫星、空中的无人机、海上的舰船到陆地的传感器所获取的海量数据,能够被实时、高效、无误地传输、处理、分发给最合适的打击单元(如东风-17的发射车)。它让“发现即摧毁”从概念变为现实。
2)网络空间部队:
这相当于是“免疫系统”与“进攻性病毒”。
它的任务是双重的:一方面,保护我方的“操作系统”不受病毒、黑客、电磁干扰的攻击;另一方面,瘫痪、欺骗、致盲敌方的网络与指挥系统,为我方物理打击创造条件。阅兵中提及的“幽灵舰队”诱骗技术,就是其能力的冰山一角。
3)军事航天部队:
这赋予我军“上帝视角”,它提供无所不在的侦察、监视、定位、授时和通信能力。没有它提供的精确坐标,高超音速导弹就是“瞎子”;没有它的全球通信,海外的无人节点就是“风筝”。它确保了这张网的全球覆盖与全时段运作。
本次阅兵揭示的,是一个由太空、网络、信息链路所支撑,以无人化节点为感知,以高超音速武器为打击手段的全新作战闭环。
这标志着解放军的战争范式,已从“平台中心战”彻底转向“网络中心战”,实现了质的飞跃。
从“军事威慑”
到“资本引力”
如此强大的军事体系,其意义绝不止于战场。它正在深刻地改写大国博弈的规则,尤其是在经济与金融领域。
一、 军事实力:
地缘视角下的大国博弈
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美国试图构建“西太平洋军事前沿+全球供应链脱钩”的双重绞索下,单纯的经济发展已不足以提供安全感,最终还是要依靠一个国家的军力,尤其是能够有效拒止外部干预的军力。
阅兵所展示的这些武器具有强大的现实威慑效果,同时发出了一个明晰信号:
中国正瞄准在高超音速打击、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以及无人系统应用等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这些装备是服务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在台海,高超音速导弹形成强大威慑;在南海及西太平洋,巨型无人潜航器则可以打击敌方海底监听网络。
国际社会能明确感受到:
未来战争的发展和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将努力争取在新一轮大国竞争中占据话语权。
二、 战略时机:
展示“安全资产”属性
阅兵选择在美联储酝酿降息周期的前夕,这一时间点极具战略考量。
当美元即将从高息回落,全球数万亿的流动资本将寻找新的“价值洼地”和“避风港”。此时,中国通过阅兵展示无与伦比的区域控制力和内部稳定性,实际上是在向国际资本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
“中国有能力保障其核心经济区、重要航运线的安全与稳定。
这里是全球最安全、最具增长潜力的投资目的地。
你们的资本在这里不仅能增值,更能得到物理安全的保障。”
当你只有实力威胁别人时,你是麻烦制造者;当你实力强大到能提供秩序与安全时,你就成了规则制定者。
这次阅兵,
正是要完成从“被视为威胁”到“被视为秩序提供者”的关键转变。
真正完成了这个转变,全球的权力格局、资本流向、产业链分布都将被重塑。全球资本逐利而动,它们会选择能提供最大确定性和最高回报率的地方。这场阅兵,就是中国在为全球资本的天平,增加一枚重重的、名为“安全与实力”的砝码。
社会意义
阅兵式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展示,更是一场科技民族主义的宏大叙事。
成千上万的民众通过屏幕观看这场展示未来装备的盛会时,心理上获得一种“祖国已跨入高科技时代”的自信自豪感——在家门口坐定,电视屏幕上跳动的是十年后才可能实现的新技术:超音速导弹撕裂天际、机器人洪流奔腾街头、眼前景象充满科幻色彩。
这与20世纪中期美国“登月工程”的民族叙事颇为相似——当年阿波罗计划激发了民众对科学的热情与自豪感,如今中国的“未来科技”在阅兵中亮相,同样强化了国家凝聚力与民族自尊。
首先,阅兵中出现的前沿装备,
背后映射出我国完整的科技产业链协同体系。
以高超音速武器为例,其研制需要高温合金、耐热陶瓷材料、先进燃烧器以及精准制造工艺等多领域突破。中国科学家此前已经在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上取得关键进展:2020年进行的600秒长时间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试车创造纪录,其抗热和燃烧控制能力超过当时的美国基准。这类成果得益于国内在推进技术、材料科学和风洞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和积累。
未来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制导和数据链接也可能刺激相关电子、通信产业链发展。
其二,这种全民参与热情,不仅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信心投射,也间接刺激了科技消费与创业热情。
当下年轻人可能因为看到AI、XR和无人系统的“剧透”,而投身相关创新创业:无人机行业、新能源动力、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等领域的兴趣随之高涨。
可以预见,阅兵式激活的科技想象力将在市场上生根发芽,为VR/AR设备、自动驾驶、无人机等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而当可靠AI、超高速交通和沉浸式XR深入社会生活,
其影响将远超军事领域,例如,
职业结构将发生剧变:自动化在物流、医疗、金融等领域普及后,大量传统岗位会被智能系统取代,这需要劳动力快速转向更需要创造力和高端技能的职位。
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方式将高度数字化:比如,在家戴上轻薄的XR眼镜就能参与虚拟会议、接受教育或参观远方博物馆,线下社交和购物场景被虚拟体验部分替代。
交通方面,千里之外的同城通勤变为可能,人际距离被快速飞行大幅压缩,世界将看似更“扁平”。
当然,这些技术进步也伴生风险与挑战。比如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问题不容忽视。大规模就业冲击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若无妥善应对,会加剧失业和社会焦虑等等。
2025年9月3日的阅兵,不仅仅是一次军事展示,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科技盛宴,以及新的世界格局在加速成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