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南京后多禽兽,1937年,英国记者写下了日军糟蹋妇女暴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9:36 2

摘要:南京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滋味?1937年,冷风吹满街巷,你要说冷吧,是的,可这里的寒冷却混杂着硝烟和血腥,让人透不过气。城头炮声远去,可黑暗还没收场。说来怪,英国记者田伯烈,一个外人,却在这动荡之际成了南京寥寥几位“见证者”之一。他不是战士,却偏偏卷入了战争最脏的

南京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滋味?1937年,冷风吹满街巷,你要说冷吧,是的,可这里的寒冷却混杂着硝烟和血腥,让人透不过气。城头炮声远去,可黑暗还没收场。说来怪,英国记者田伯烈,一个外人,却在这动荡之际成了南京寥寥几位“见证者”之一。他不是战士,却偏偏卷入了战争最脏的一角——你说他是幸运还是倒霉?

12月13日,南京城落了——很多人还叫不过来反应,昨天还是撤离的慌乱,今天已经成了日军的地盘。有人说只要没拿枪,就还有命;可这个逻辑很快就碎了。新进来的日军见惯了勋章和命令,突然被指挥官下令,给他们“放假一周”,你听着像度假,其实就是任性妄为、无法无天的意思。于是,这城市里,普通人的生活像瓷碗摔碎在地,谁都捡不回原样。

田伯烈站在窗边,听见远处传来喊杀声。有时候人就是这样,自以为可以旁观,到了事情发生时才发现自己没法置身事外。他那天夜里翻来覆去,一面是记者的冷静,一面是人心的焦灼。他打开笔记本,用手指努力记下那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但说真的,有些东西,纸笔记录起来,远比眼前景象干瘪。

黑夜包裹着南京,12月14日,刚过子时,城里的人疯了一样地寻找藏身之地。妇女、孩子、老人,哪里能避风头就往哪儿钻。那时候,金陵女子学院成了避难所,不管什么身份,大家都认“外国人管得住日本兵”这条路。田伯烈和一群洋面孔成了守夜人,有时候不得不跟日军当面对峙,硬着头皮陪着几百个惊魂未定的中国女子过夜。

太阳出来,事情没好转。医院和学校,不再是庇护所。田伯烈眼睁睁看见鼓楼医院被冲进去抢劫,医生的钱财、衣物被一股脑卷走。你可以说,有些东西丢了算了,可当中午那家人四个姑娘被日军拖走,在两小时折磨后回来的时候——有些伤,是没办法说出口也没法治的。

那晚上,田伯烈几乎是僵住了。日军又回到那一家,变本加厉。妇女为了逃,一位竟然选择了自尽。结果,日军暴怒,对那一家人老少一个不放过。这个世界居然到了谁也救不了、连自杀都是一种抗争的地步。

隔天更凶:田伯烈得到消息,汉口路那家人被闯了门,一家两个男人求情,直接被日军当场打死。细节大概没人敢细想,剩下的女人甚至顾不上哭,只能捂着嘴悄悄溜进金陵大学的收容所;可这地方也不安全。一晚上,图书馆里七个女学生被拖走,三人当场遭受耻辱。另一处校舍,数十名妇女相继被欺凌,有几个再没回来。

田伯烈有时候会抱怨——“怎么难得几个洋人,反而变成全城最忙的消防栓?”三条巷里的暴力就靠他和几个外国人出声干预,困兽一般的日军才会有所收敛。但收容所终究不是铜墙铁壁,外面更大的疯狂,只不过是在夜色下没有人看得见。

时间就像哗啦啦的流水,没有一点停下来给人回气的意思。12月16日凌晨,军队踹开校门,田伯烈看到校职员拦着门,被日本兵当场刺伤。妇女们似乎已经不再哭叫了,只是默默用身体去承受,偶尔听见一声闷响、一句日语咒骂。田伯烈心里装着火,但外人毕竟有界限,最多写到笔记里。他有时候也恨自己没本事送几百个人逃出生天,干着急,偏偏又不能放弃。

有一回,离田伯烈住处不远,有个女人被日军伤得快没气了;他疯了一样把人送去了医院,总算捡回来一条命。可就算这样,田伯烈也知道,自己救得了一人,救不下整座城。连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都没能全身而退。十一名妇女被劫走——每一件事,他都只能记在日记上,心里憋着哑火,想骂,又骂不出来。

你问田伯烈为什么要记这么多?大概是愧疚,也是坚持。有人见过他和那位日本少佐永井搭话,田伯烈本来只是想打探消息,谁知道隔壁屋子传来女人的哭声。永井一听,大声呵斥自己的属下,还动手扇了耳光,那一刻田伯烈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这世界疯了,但还有几个人没疯。

可是,一个少佐再怎么打手下,也救不了南京,田伯烈的日记终于变成了一本“证物”,文字里流的不是墨水,是血和屈辱。大院小巷每天晚上都有女人被拖走,第二天回来,眼神变了,人都塌了。他偶尔也会想,自己这点文人力气,不过是在黑夜里点一只火柴,根本挡不住风。

后来,事情没有马上停。南京城里的收容所,变成了又一个残酷的场所。日军每天拽走三十多个妇女,第二天荒唐地送回来。你猜这些女人的家人是什么滋味?南京的夜,大历劫之后,一直没睡过。

田伯烈有时候会端着咖啡,看着外面的灰天,一边写一边自问:这样记下去有用吗?或许只能让后人别忘了这段黑暗——毕竟,记忆比子弹强。

说到底,南京那些冬夜里,被光照过的只有一小块。剩下的,太多太多,像他日记里没有写完的最后一页。田伯烈到底能救下多少人?到底能给世界留下一点什么?没人能答得上来。我们看着这些故事,一边愤怒、一边怀疑,一边又忍不住想,这世上是不是总有那么几个人,在最坏的时代里,为人性点一盏小灯。

也许,历史的夜太长,我们每个人都曾在黑暗里擦亮一点火光。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