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来不是让干部先富!这才是真正的初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0 13:48 1

摘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听着耳熟吧?可这些年,有些干部把自己当成了"先富"的头一份,拿着权力换好处,把政策初衷都给跑偏了。前阵子在村里调研,一位种果树的老党员说得透彻:"政策是让咱老百姓甩开膀子挣钱,干部得是帮咱抬轿子的,不是自己先坐上去的。"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听着耳熟吧?可这些年,有些干部把自己当成了"先富"的头一份,拿着权力换好处,把政策初衷都给跑偏了。前阵子在村里调研,一位种果树的老党员说得透彻:"政策是让咱老百姓甩开膀子挣钱,干部得是帮咱抬轿子的,不是自己先坐上去的。"

当初说好的"先富",本来就没干部的份

改革开放刚开始那阵子,干部们想的不是自己怎么富。深圳国贸大厦墙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是给敢闯敢试的老百姓鼓劲的。那时候的干部,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跑遍全乡,帮农民找蔬菜销路,帮小作坊办营业执照,自己却住着单位分的老平房,墙皮掉了都舍不得修。

浙江义乌"鸡毛换糖"的故事里,县委书记谢高华顶着"投机倒把"的帽子,硬是把小商品市场开了起来。有人劝他:"书记,先给自己留个最好的摊位吧。"他眼一瞪:"我是来帮老百姓挣钱的,不是来占老百姓便宜的!"后来义乌成了"世界超市",谢高华退休后还住老小区,家里最值钱的,是群众送的那尊"鸡毛换糖"瓷像。

可现在呢?有的干部把"先富"当成了特权:扶贫项目下来,先给亲戚留个名额;拆迁分房,自己家的面积总能多算几平米;更有甚者,把低保户的补助款都敢往兜里塞。这些事,老百姓看在眼里,心里跟明镜似的。

干部的"家底",该藏在群众的好日子里

江苏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住的房子几十年没翻新过,家具还是八十年代的样式。可他常说:"家有黄金一吨,一天也吃三顿饭;房子百间,晚上就睡一张床。"他领着村民把泥土地变成了工厂,让全村人住上了别墅,自己的"财富",全在村民的笑脸里。

云南独龙江乡的党委书记余金成,在雪山里修了8年路。手上的冻疮烂了又好,好的又烂,终于让独龙族人家家通了公路。老百姓说:"余书记黑得像炭,可我们的钱袋子鼓得像皮球。"这种干部,就算穿得朴素,老百姓也打心眼里敬他。

反观有些干部,群众还住着漏雨的土房,他先盖起了三层小楼;村民还在为孩子学费发愁,他却换了辆几十万的车。要知道,干部的工资福利,都是老百姓纳税的钱。群众的日子没过好,干部自己先富起来,那不成了"喝群众的血,肥自己的肉"?

新时代的"致富经",干部该念好"责任账"

现在讲共同富裕,更得说清楚:谁该先富?怎么富?干部的任务,从来不是自己带头富,而是带着群众富。

福建宁德的干部有个老传统:"四下基层"。不管山路多险,都骑着摩托车去村里,帮畲族老乡种茶叶、开民宿。袖口磨破了,就用胶布粘一粘;鞋子烂了,就在山里采点茅草垫上。等群众的茶园连成了片,民宿游客排起了队,他们比自己挣钱还高兴。

山西右玉县,20任县委书记像传接力棒似的种树。70年下来,把沙漠变成了绿洲。他们没给自己留过一亩林地,可老百姓靠着种树、卖果,人均年收入过了万。这种"富了百姓,绿了山河"的政绩,比银行存折上的数字金贵多了。

群众心里那杆秤,称得出谁真谁假

贵州遵义有个"民情日记"制度,干部下乡必须记:谁家的辣椒卖不出去,谁家的孩子上学路难走。有个镇长在日记里写:"王大爷的辣椒熟了,联系超市明天来收。"半年后,王大爷盖了新房,提着一篮子新摘的辣椒送到镇政府,非要给镇长尝尝。

可有的干部,台上说"要带领群众致富",台下却把扶贫款拿去买了辆越野车。群众编了段顺口溜:"局长的车换得勤,我们的路还是坑;局长的表金灿灿,我们的日子还是难。"这种干部,最后多半要栽跟头。

其实老百姓很简单:你帮他把滞销的苹果卖出去,他记你一辈子;你帮他修通门前的土路,他逢人就夸你好。干部的"财富",从来不在银行卡里,而在群众的口碑里。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本就是让敢干的老百姓先闯出路子,让有担当的干部做好帮手。干部把"人民不富我脸红,群众有难我心慌"刻在心里,才对得起这份差事。毕竟,衡量一个干部的价值,不是看他自己住多大的房子,而是看他让多少老百姓住进了好房子;不是看他银行存款有多少,而是看他让多少群众的钱包鼓了起来。这才是"先富"政策最该有的样子。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