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的硝烟记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1:36 2

摘要:今天(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一起跟随广西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记者走进广西抗战名村——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的屯茂村和六虾村,聆听民间抗战的壮烈回响。

锄头在抗争中磨出锋芒,

扁担在拼杀中化作利刃

今天(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一起跟随广西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记者走进广西抗战名村——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的屯茂村和六虾村,聆听民间抗战的壮烈回响。

1938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战火持续蔓延。10月,广州沦陷,中国由香港到内地的主要国际交通线被切断。经越南到达南宁的供应线成为中国获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线。1939年11月,日本侵略军为截断这条供应线,动摇抗战大后方,策划指挥了所谓的“南宁作战”,钦州湾登陆是日军此战的第一步。

1939年11月15日,日军突破中国守军的防御阵地,在钦州湾的企沙和龙门港登陆。

那一天,风雨大作,炮声震碎了港湾的宁静,也点燃了钦州儿女保家卫国的怒火。在这片烽火连天的土地上,钦北区的 “广西民间抗日第一村”屯茂村与“谱写以弱胜强传奇”的六虾村,如同两颗璀璨明珠,闪耀着民间抗战的不屈光芒。

【记者采访屯茂村抗战亲历者的后人】

当侵华日军的铁蹄踏入屯茂村的那一刻,短短时间,这片曾经平静的土地化为人间炼狱。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挨家挨户搜查,刺耳的枪声如疯癫的野兽般在村巷间嘶吼,从清晨到日暮没停歇过。房屋的木梁被火焰吞噬时发出噼啪的爆裂声,混着村民的哭喊与日军的狂吠,在整个村子上空盘旋。即便几十年过去,今年 90 岁的罗佩怀老人仍记得那些被血与火浸染的岁月,他回忆道:“我当时只有4岁。那个枪声从早到晚没有停过,我家墙壁上留下了很多弹孔。当时整个屯茂村被烧光了,我家的稻谷全变成了炭。”

【90岁的罗佩怀站在爷爷罗华国的事迹展板前】

【罗佩怀接受记者采访】

日军的暴行罄竹难书: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屯茂村被日寇的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房屋化为废墟,村民罗士初被日寇用刺刀捅死,罗相南被飞机炸死,罗永管被火烧死……侵略者的暴行,激发了村民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曾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的村民罗华国迅速召集群众,提出“有枪出枪,有粮出粮,有人出人,坚决抗日”的号召,成立了屯茂抗日义勇壮丁团。

1939年11月21日,日军挑着抢来的鸡鸭,拉着牛,大摇大摆地准备离开屯茂村。当敌人走到伏击点时,罗华国一声令下,罗桂香向着走在前头的日军小队长扣动了扳机。屯茂村石破天惊的一枪,不仅打响了广西民间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更点燃了八桂大地同仇敌忾的燎原星火。

在屯茂村的带动下,周边村庄民众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战”的号召,支持革命,抗击日本侵略者。屯茂抗日义勇壮丁团的人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成为当时钦县范围之内拥有武装力量最强大的一个革命村庄。

【屯茂村村史室讲解员陈梅玲接受记者采访】

【屯茂村村史室展品】

在村史室展台上,一个不起眼的菜篮记录了一个普通村民的抗战故事。当时,屯茂村一个叫罗二婆老人,将情报放在菜篮的底部,利用到镇上卖菜的机会,多次为壮丁团传递情报。

【当年罗二婆用来传递情报的菜篮】

1939年冬到1940年11月,屯茂抗日义勇壮丁团与日本侵略军作战30多次,巧妙运用防御战、偷袭战、伏击战、堡垒战、游击战等战术,机动灵活地有效打击来犯之敌。屯茂抗日义勇壮丁团战功卓著,远近闻名。当时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专门送来了“忠义可风”的牌匾。

【“忠义可风”的牌匾】

同样获得表彰牌匾的还有与屯茂村相隔10多里远的六虾村。牌匾上的题字和“忠义可风”仅一字之差——“忠勇可风”。那里,也流传着一段民间抗战的传奇。

1939年至1940年,六虾抗日自卫队凭借智慧,利用纵横的地道,以一村之力,抵抗日军1000多人的进攻,创造了“六虾村保卫战”“火烧鸡德岭”“夜袭小董马棚”“那花岭伏击战”等一系列以弱胜强的抗战传奇!

在虾村韦氏祠堂的正中间,挂着“忠勇可风”的牌匾,六虾村村支书韦侣源说:“‘忠勇可风’这四个字是六虾村抗战荣光,是六虾村那个民众用生命和鲜血所换取来的!”

【“忠勇可风”的牌匾】

【六虾村村史展览馆的展品】

走进六虾村展览馆,时光仿佛在此处慢下脚步。展柜中,泛黄、残破的手稿,玻璃展柜里自卫队的大砍刀、猎枪等武器,缴获的日本军刀、钢盔等战利品,墙上详尽记录六虾抗战历史的展板……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 抗日英雄当年穿越战火、奔赴前线的岁月。其中一份由抗战领队韦调元撰写的呈文稿,尤为感人。纸页虽已斑驳,字迹却依旧遒劲有力:“对于日本鬼子入侵,六虾村各民众义愤填膺、始终不肯认贼作父,一直坚决抵抗、肝脑涂地、视死如归。”

【村支书韦侣源介绍抗战领队韦调元写的呈文稿】

1940年1月,日军援兵沿钦邕公路由小董向灵山县太平镇方向行进,企图驰援昆仑关被困日军,被我方守军在灵山泗峡坳阻击。1月11日和14日,六虾抗日自卫队接到命令,两度在村边的那花山 阻击增援敌军,歼敌十多人,伤敌数十人,迫使敌军改变行军路线。

而对敌人震慑最大、“以少胜多”最有名的战役当属“六虾村保卫战”。当时,日军出动了1000多人,把六虾村团团围住。而六虾村自卫队员只有130多人。经过一天一夜激战,六虾村4位村民壮烈牺牲,而倒在六虾村自卫队员的枪杆下的日军有73人!六虾村不认输、不怕死,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把日本打的狼狈不堪!

当时,六虾村还创作了一首抗战歌——《六虾村大勇》:

我们六虾村大勇,见到日本鬼

进犯我钦邕,兄弟们拿起枪

卫国保家乡,我们的游击队

勇敢抵抗它,四0五二五打了一昼村

炮火连天冲锋杀敌,个个好英勇。

这滚烫的歌词里,藏着八桂大地最沉痛的记忆。山河破碎之际,屯茂、六虾等村庄的普通百姓,面对装备悬殊的日军,拿起锄头、扁担,凭血肉之躯与无畏勇气,用生命延缓了侵略者进犯南宁的脚步。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 它藏在驱逐外敌的每一寸前线,燃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它是每一颗为家国滚烫跳动的心脏,是每一滴热血浇铸成的民族脊梁!这股永不屈服的力量,穿越八十载岁月,至今仍在我们血脉中激荡。

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庾新顺说:“屯茂、六虾民众浴血抗日杀敌的壮举,向世人证明:抗日战争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奋起反抗,这是中国人民经过持久战,能够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决定性因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铭记昆仑关战役、桂林保卫战等正面战场的惊天动地,也不要忘记八桂各族民众奋起抗日保家卫国的绝死拼杀。14年的抗战,亿万民众的鲜血,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这段浸润着热血的红色记忆,滋养着土地的新生,融入后人的血液,激励着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 2006 年到 2024年,屯茂村与六虾村先后走出了500 多名大学生,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还有海外留学学子。

【六虾村表彰的大学生】

近年来,屯茂村和六虾村重新修缮革命遗址,新建抗战文物展馆,打造了厚福堂、叭塘炮楼、江角大榕树等一批红色景点,开展主题党日、“党课开讲啦”、红色歌曲大家唱等活动,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2019年9月,屯茂村经专家组初步论证为“广西民间抗日第一村”,2020年12月,六虾村抗战及中共钦县地下党活动旧址(韦氏祠堂)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革命文物。2019年7月以来,屯茂村村史馆和六虾村抗战及中共钦县地下党活动旧址已接待参观者超3万多人次。

屯茂村在当年召开作战会议的古榕树旁,建起一个名为“忆苦思甜”的餐厅,餐厅促进了村民农产品的销售,还成为屯茂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2023年为村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9.8万元,2024年带来的集体经济是10.5万元

【屯茂村的古榕树】

【六虾村抗战及中共钦县地下党活动旧址(韦氏祠堂)】

屯茂村墙上冰凉的弹孔,六虾村祠堂牌匾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口中传唱的战歌……它们,就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当你伸出手,仍然可以触摸到八十多年前从未冷却的温度。今天,青年一代发奋图强,红色旅游蒸蒸日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当年日军登陆钦州湾的龙门港,已建成广西最长的跨海大桥——龙门大桥。这座气势恢宏的大桥 起于钦南区龙门港镇,横跨茅尾海和平陆运河出海口,直达钦州港区,成为北部湾跨海交通网络的重要枢纽。

昔日的战场,早已蜕变成今日的发展热土,一代人用热血守住的家园,正被另一代人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更蓬勃的模样。这样的繁华与安宁,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心底最真切的期盼,也是这片土地历经风雨却始终向前的不竭动力。

来源:970女主播电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