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岩岛周边出现的一次突袭行动,竟因几架小小的直升机和预设防线而告终,相关画面一经网络传播迅速发酵。
黄岩岛周边出现的一次突袭行动,竟因几架小小的直升机和预设防线而告终,相关画面一经网络传播迅速发酵。
美方原想在演习开局阶段展示所谓“强大威慑”,却遭遇戏剧性挫败。
菲方海上力量也被迫狼狈离场,引发外界对美菲同盟未来走向的种种猜测。事出有因,值得探究。
2025年3月24日,美菲“盾牌”联合军演正式打响,其亮点原本是一次针对黄岩岛的快速逼近行动。
然而这场临时策划的突袭最终只营造出“闹剧般”的效果,引发全球舆论哗然。
据知情人士透露,菲海岸警卫队配合自家渔业部门,部署多艘公务船及小型飞机,美方则派出P-8A巡逻机从克拉克基地紧急起飞,企图以“海空联动”在黄岩岛潟湖附近形成威慑。
令人意外的是,中方在此区域设置了“三线拦截网”,提前侦测到美菲联合动向,并迅速展开部署。
具体来看,中方海军舰艇与海警船及渔船组成层层拦截阵势,首道防线在距离黄岩岛30至50海里之间。
直-9舰载直升机提前升空警戒,设定缜密巡航路线,实现了对低空接近目标的精准封锁。
美菲方的舰机发现情况后,因担忧“越线”风险而节节后撤。
而最具画面感的,是“武装押送”场景:美军P-8A在直-9持续尾随下匆忙掉头离开,菲律宾舰船也被中方舰艇“请”出相关海域,全程被拍摄到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
许多网民调侃这是“南海版猫鼠游戏”,也有人戏称这堪比“瓮中捉鳖”。
外界普遍认为,美军最值得自信的是先进的巡逻和侦察能力。
然而,本次P-8A的行动却面临难言的尴尬。
由于要低空侦察黄岩岛,P-8A被迫将时速降至200节以下,速度优势几乎丧失,反而在狭小空域被直-9“黏住”尾翼,难施拳脚。
更重要的是,中方舰队布置中远程反舰导弹,令美菲舰机顾忌不已。
054A护卫舰配备的鹰击-83反舰导弹射程覆盖相当范围,歼-11B高空巡航形成强有力威慑。
海警船与渔船则持续封锁海面走廊,迫使菲舰挺进不易、撤离更难。
正因为这些“软硬兼施”的综合运用,美菲只能在开局时就被迫收手,错失在演习中立威的机会。
“临阵脱逃”成为菲律宾国内网民热烈讨论的话题。
P-8A一旦撤离,当地公务船只能在更脆弱的状态下与中方对峙,菲律宾社交平台因此一片斥责声。
一些舆论认为,美国只会在关键时刻保全己方利益,对菲律宾的实际安全保障力度有限。
另一方面,美方退役军人社群也针对“直升机追喷气机”的片段发起评点,称此情景“极其尴尬”。
有人嘲笑美军在南海的介入策略并不稳固,也有人批评菲方协调不力。
这种“互相甩锅”随即引发更多讨论,凸显了美菲之间或仍存在战略裂痕:表面上携手,但在实际行动与利益分配上并不总能一致。
值得关注的是,菲国内政坛对黄岩岛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从2016年阿基诺政府态度到当下的外交路线,都未能彻底统一共识。
不少民众对历史决策耿耿于怀,认为曾有机会稳妥保持海域权益,却在美方协调介入下错失时机。
这些“旧账”又被翻出,进一步动摇民意基础。
此次中方的快速响应与行动,远非一朝一夕之功。
早在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后,中方就逐步强化“海军+海警+民兵”的三位一体防御体系,形成常态化警巡。
期间,舰艇和装备不断升级,055舰2024年开始高频巡航,2025年更引入无人机协同监控,海空联动能力日臻成熟。
除此之外,中方还通过多手段情报预警和区域布局,形成立体化监视网。
不论是大型作战平台还是民用渔船,都在信息共享体系内实现“严丝合缝”的配合。
这就使得任何非计划性突入都难以逃离监控,一旦出现苗头,便能第一时间反制。
综合诸多因素可见,所谓“黄岩岛没有所谓神奇魔法,只是严阵以待、提前布控”。
然而,这份“滴水不漏”的背后,展现的是对南海周边长年研判的系统积累。
比起高调炫耀武力,中方更注重扎实的区域经营与预案。
虽然演习是美菲两国之间的联合行动,但美国在幕后扮演的角色值得推敲。
自2024年美日菲联合军演后,东盟多国对外部军事干预愈发警惕。
印尼智库多次呼吁地区各方通过对话解决争议,而并非将大国冲突引入本区域。
菲律宾近年来则在军购和对日合作方面投入颇多,希望加强装备升级与岸防能力,部分评论将此模式与乌克兰局势相类比。
然而,南海地缘环境和各国关系远比其他地区复杂,简单照搬并非易事。
美菲却在“盾牌”演习中铩羽而归,不仅当下计划被迫调整,更在国际观望下留下“配合度存疑”的印象。
不少观察人士猜测,美方或将重新审视在南海的战略布局,试图联络更多盟友或伙伴,而菲律宾也会衡量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维持自身利益。
结语正如外界说的“红线就是红线,碰了必有回应”,这种不断上演却无果而终的突袭行动更像是一面镜子,让各方看清区域安全的脆弱性。
黄岩岛于中国而言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主权和尊严;对美菲则是区域影响力的试验场。
彼此如何在可控范围内找到新的平衡点,依然是接下来亟待回答的问题。
来源:楠医师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