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玉米”“人造卷心菜”长辈们被成分表吓得不敢吃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6:45 1

摘要:长辈们纷纷转发科技狠活的一系列避雷贴,看到家里孩子吃外卖就感觉如临大敌,恨不得让孩子立马去洗胃。

文 | 米粒妈

3·15晚会刚看完不久,被惊吓的余波还没有散去。

雪王的的隔夜柠檬和沾满病菌的“翻新”卫生巾放在了同等的程度上被讨论,这个世界越来越魔幻了。

从维修刺客到保水虾仁,从高利放贷到骚扰电话……默默感叹,自己能活到现在,全靠命硬!

当年“科技与狠活”的梗传遍全网的时候,相信大家的家庭群也都没闲着。

长辈们纷纷转发科技狠活的一系列避雷贴,看到家里孩子吃外卖就感觉如临大敌,恨不得让孩子立马去洗胃。

“科技与狠活”这个热词已经存在两年多了,直到现在还持续热度不减,足见我们的食品安全真的非常令人担忧。

但凡事各有利弊,杯弓蛇影的家庭群成员们全都习惯了买东西看成分表,发现成分表有“科技感”,果断不考虑;“成分表干净”,成了对一种食品最大的褒奖。

但坏的一面是,长辈们太怕吃到科技狠活,以至于过分紧张,追求成分干净成了一种执念。

最经典的就是,买盐的时候发现成分表里有氯化钠,就觉得那是科技盐,吓得不敢吃。

而嗅觉灵敏的奸商们,迅速嗅出了这又是一片“忽悠”蓝海,于是新一轮的诈骗思路应运而生。

各种谣言满天飞,为了卖自己的产品,他们“没活儿硬整”,编造出很多闻所未闻的新词,把本来没问题的东西说成有问题,收割目标正是草木皆兵的家庭群长辈们。

反正只要你说这个东西是科技狠活要避雷,他们就会惊慌失措地转发,并帮忙宣传。

殊不知,自己已经进入了大忽悠套娃的楚门世界。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成了滋生狠词的温床。“僵尸玉米”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

之前有一条视频爆火,一个博主在视频中揭露了“僵尸玉米”的食品安全问题,说僵尸玉米全是科技与狠活、多年冷冻,刷过小甜水。

他说所谓“僵尸玉米”,就是指“经过多年冷冻、二次加工并添加化学物质(如甜蜜素、香精等)的玉米”,这些玉米被包装成新鲜玉米出售,非常危害健康,甚至可能致癌。

而且他的视频真的氛围感拉满,义愤填膺,完全站在受害者立场,说让制造“僵尸玉米”的无良商家:“做个人吧!”“良心不会痛吗?”极具煽动性。

相信只要你是身处“相亲相爱一家人”群聊中的资深潜水选手,都能懂这类视频对于长辈的含金量。

他们把这些危言耸听的视频奉为圭臬,到处转发,直到@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官方号发视频辟谣,说这是典型的食品谣言、毫无根据。疯狂的传播才告一段落。

在辟谣视频中,官方号说他唱衰我们的食品安全完全是凭空想象,事实上,除了愤怒的煽动外,他也确实没有任何真凭实据证明他口中的“僵尸玉米”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如果觉得食品有问题,他应该向市场监管举报啊,但他也没有,他就是直接在自己的视频里硬喷。

没过多久答案揭晓了,他开了直播,卖的正是自家的玉米。

好家伙,苦苦造势、贩卖食品安全焦虑,原来就是为了拉踩,引出自己的玉米,卖自己的玉米。

他还说人家的玉米是僵尸玉米,告诫人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的钱能挣有的钱不能挣”,俨然成了正义的化身了。

但其实最取财无道的就是他自己,不仅凭空捏造食品安全问题,还自造新词,我怀疑他的灵感是不是来源于这个:

“食品安全”一向都是流量密码,除了僵尸玉米,还有层出不穷的“狠词”出现。

塑料大米、人造红薯、人造鸡腿、人造卷心菜、死猪火腿肠馅料……每个词都非常吸睛,感觉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满满的预制品世界,简直多活一天都算赚的。

但当这些东西被一一辟谣,你会发现这竟然全是假的。

他们很会偷换概念,还记得之前很火的人造卷心菜视频吗?

我承认看完这个视频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直视卷心菜了。

看到市面上夹在汉堡、大饼里的卷心菜,我都会怀疑它是不是科技卷心菜。

后来才知道,那段视频其实是日本综艺探访一位爱做食物模型的老爷爷的节目片段。

但如果是咱们的长辈看到这样的视频,又并没有及时看到辟谣帖呢?

之前还有过一个很火的“假鸡蛋”视频,说是用乳酸钙、海藻酸钠、面粉和色素等化学物质,就可以制作出看似真实的鸡蛋。

视频中的人还煞有介事地说这种“人造蛋生产线”每天能生产高达八十万颗蛋,而且成本极低,每颗只需要一毛钱。

但央视出来辟谣,人们才知道这种说法有多荒谬。

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看,制造一个可食用的人造蛋的成本远远超过了自然鸡蛋。

央视还给大家做了实验,最终发现,制作人造鸡蛋的成本是真鸡蛋的4倍。

因为互联网时代人均剪辑大师,所以张冠李戴的招数被他们玩得明明白白。

把灰白色塑料颗粒的制作过程移花接木,硬说那是塑料大米;把工人做鸡翅包饭的视频硬说成是他们在做人造鸡翅。

正所谓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传播范围广,煽动性强,即使辟谣了,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一旦崩塌,又要怎么重建?

所以甄别谣言,真的很重要。

移花接木的谣言之所以能形成一个产业链,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有人真的信。

做这些视频的人,会以“天都塌了”、“非死不可”、“死得快”“这种食品会导致性早熟”、“吃了就会得癌症”等极端词汇吸引人们的注意,把事情说得极其严重,来制造恐慌。

而且这类造谣视频还特别喜欢冠“专家”的名头,家里的长辈们但凡一看到“专家”二字,再看到一些唬人的头衔,就对这些谣言深信不疑。

殊不知,连权威头衔加身的专家,也是他们凭空捏造出来的。

相信很多人都见识过家里长辈的固执,当他们说这个不能吃、那个是科技的时候,你说那都是谣言,他们甚至会怼你一句:“你懂什么?是你懂还是专家懂?

米粒妈有个朋友的父母就是这样,成天被铺天盖地的食品安全谣言忽悠还不自知。她怎么说那些都是假的,父母都不相信她。

结果她直接自己申请了一个公众号账号,自己写辟谣文章,然后把链接转发给父母,他们才能相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抓住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和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大肆传播谣言,形成产业链。

何其讽刺,连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都能被利用,发展出新的骗术。

正如马克思说的: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每年的3.15都能爆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惊天内幕,尽管卧底记者铤而走险出生入死地深入虎穴调查取证、不断爆料,资本的诱惑依然唤不醒无良商家的良知。

其实制造食品安全谣言,也是另一个维度的食品安全问题,它加剧了信任危机,同时还把媒体的公信力和信息传播功能按在地上摩擦。

当人们既不相信食品安全,更不相信媒体的公信力,信任危机才真的被进一步加剧。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信息茧房很容易让人活在一层层的谎言里。

所以即使说服长辈再困难,这个使命我们也责无旁贷,因为谣言止于智者。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但它的背面是,甄别信息的能力也得跟着增长。

应该让长辈们也明白,看到耸人听闻的食品安全信息,先别急着转发,也别急着扔掉你家的食物,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

现在ai这么发达,查阅权威资料也变得容易。与其一味相信流量博主片面的说辞,不如自己好好整合一下资料,再看看到底哪些才是经过科学论证的。

如果什么信息都照单全收,我们的餐桌将会被谣言绑架。食品安全确实重要,但我们更需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甄别究竟什么信息才是真的。

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可以在网上任意发表见解。但人有局限性,认知也千差万别。再加上一些人为了别有居心的企图刻意贩卖恐慌,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去上网。

因为网络上的人可能说的对,可能有一部分对,可能全错,更有可能就是故意造谣生事端,误导诱导他们早已盯准的韭菜。

我们还得随时提醒老人:“有图未必有真相”。

科技手段飞速发展的时代,AI换脸、伪造截图等技术根本没难度,习惯看到信息多增加一个辨别真伪的思维过程,才是我们未来获取信息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需要过程,但只要我们不断提醒,老人们也总会适应和转变。

要真正提高防骗意识,任重而道远。关键在于,要将警惕和甄别的思考方式融入日常生活,筑牢“相亲相爱一家人”真正的信息防护网。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来源:米粒妈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