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0日,一架专机降落在天津。没有大张旗鼓地铺排,也没有冗长的仪式,镜头对准舱门口,走下来的是莫迪。他七年没来中国了,这次来很干脆。第二天中午,莫迪和中方领导人在迎宾馆会面,谈了大概40分钟。外界觉得时间不长,但该说的都说到了:边境要稳定,直航要恢复,经贸要
8月30日,一架专机降落在天津。没有大张旗鼓地铺排,也没有冗长的仪式,镜头对准舱门口,走下来的是莫迪。他七年没来中国了,这次来很干脆。第二天中午,莫迪和中方领导人在迎宾馆会面,谈了大概40分钟。外界觉得时间不长,但该说的都说到了:边境要稳定,直航要恢复,经贸要扩大,分歧先管控好,合作要多做点实事。
会后,莫迪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感谢信息,感谢中国政府成功举办上合峰会,还说这趟访问“很有成效”。话不多,但态度到位。
这场会面选在上合峰会这个节点,意义重大,上合组织这次峰会规格很高,有二十多个国家和机构参加,天津成了几天的“外交客厅”。莫迪一来,外界自然会问:中印关系怎么突然升温了?答案其实不难理解,先看看印度的外部环境。美国从8月27日开始正式对印度加征关税,两道行政令一加,税率提到了50%。这可不是普通的“象征性”动作,而是狠狠给了印度出口一记重击。受影响最大的是印度的支柱产业,像纺织、宝石、珠宝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这一下子,企业马上就感受到压力了。
之前,莫迪在关税问题上和特朗普谈崩了,之后还四次没接特朗普的电话。原本美国计划秋天访问印度,参加“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后来这个行程也取消了。说白了,美印这段时间在外交、贸易、地缘政治等方面越来越不对付。双方都很强势,一个要对方彻底开放市场,一个要保住国内的支持,矛盾不断,耐心耗尽。最后,只剩下关税、通牒和不愉快。
这时候,沙利文说了句刺耳的话。他是前任拜登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对美国对待盟友的那套做法比较了解。他在节目里直接说,特朗普这波贸易大动作,把美国多年来拉拢印度的努力差不多都毁了,相当于在帮中国的忙。更狠的是,他说“在盟友眼里,美国成了最大的破坏者”,很多国家现在不再说“对华去风险”,反而开始考虑“对美去风险”。这不是在帮谁说话,而是把当前的形势说清楚了。
莫迪这次来,态度明显缓和了,他说印中是伙伴,不是对手,边境要“和平稳定”,直航“即将恢复”。这些话,在过去几年可不容易听到。外界关注的几个问题,也有了回应。在边境问题上,双方已经在采取“降温”措施:对峙少了,会谈常态化了,朝拜通道继续开放,边境贸易线也重新启动了。
在经贸方面,中方在一些关键品类上给了空间,比如稀土、化肥、隧道掘进机这些敏感但重要的东西,放开了出口限制。这些措施听起来不显眼,但对印度经济来说,作用很实际。稀土关系到新能源和电机电控,化肥关系到农业和物价,掘进机关系到基建速度。再加上直航恢复,货流、人流、商流都会更顺畅,新一轮合作的基础就更牢固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不是印度“倒向中国”了?别急着下结论。更现实的说法是,印度在进行“纠偏”和“对冲”。印度这几年一直强调“战略自主”,意思就是不被任何一方束缚。美国这次大幅提高关税,把不确定性摆在了明面上。企业怕不确定性,市场怕不确定性,政府也怕。那怎么办呢?自然是往更确定的方向靠一靠。中国这边给出的方案很明确:边境继续管控好,贸易开放一些,谈判留出空间,在多边场合多一些配合。这种做法不张扬,但能走得长远。
有些声音喜欢把中印关系简单地归结为“非黑即白”,动不动就说“翻脸”“靠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其实,社交媒体上的情绪和政府的实际方案是两回事。莫迪这次公开说印中是“伙伴”,发文感谢,外界看到的都是他收敛锋芒、放下身段的表现。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回归务实”的思路。边境争议该处理处理,市场准入该谈就谈,多边合作该做就做,谁也不用把话说死。
再看沙利文那句“帮了大忙”,就更像是一个注解了。美国这次真的把自己的“变数”公开化了。对印度来说,和中国合作不意味着要和美国作对;对中国来说,给印度提供稳定的合作选项,也不意味着指望印度“站队”。大家心里都清楚,都是在做加法,而不是极端的减法。事情越往这个方向发展,就越不容易被一时的波动影响。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中印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全球南方的重要力量。两国都在追求现代化,都希望在多边场合有更大的话语权。在这个阶段,越需要“把握好节奏”。上合峰会这次规模大、议程务实,十个国家签署了《天津宣言》,没有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印度没有“另搞一套”,这就说明现场气氛是积极的。文件这东西,外人看着枯燥,但实际上很重要。文件上落了字,风向就稳了一些。
此外,边境问题也绕不开,大家都清楚,情绪一激动,风险就会升高。过去这一两年,双方都在采取“降噪”措施:会谈机制不间断,摩擦点及时处理,敏感时期加强沟通。这些措施看起来不引人注目,也不够“火爆”,但它们是防止风险升级的关键。只要这套机制能正常运转,就不太容易出现大的波动。边境越稳定,就越能把注意力放在发展和合作上。
这波中印关系回暖能不能持续呢?说实话,没人能打包票。边境问题还有历史遗留的包袱,贸易逆差问题也会被反复提及,美国的政策也不稳定。但从目前来看,双方都在努力“把不稳定的因素变得稳定”。文件签署了,通航恢复了,合作清单也在逐步推进,不求一下子取得巨大突破,只求一件件事情都能办成。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慢,但其实更稳。只要不出大的意外,发展趋势会比一时的情绪更可靠。
这次中印关系的改善,美国把关税提高到50%的动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不是说印度就“倒向”中国了,而是面对这么大的不确定性,印度需要更稳定的选择。中国恰好在这个时候给出了“可预期”的合作路径。这就是沙利文那句“帮了中国的大忙”的具体含义。话虽然直白,但道理很清楚,看懂了这一点,就明白了最近这几天的形势变化。
这一次,桥搭好了,路也通了。谁在制造障碍,谁在促进合作,大家心里都有数。
来源:蔡孟軒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