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发现唐太子李建成墓,墓志却只有55个字,李世民究竟干了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15:30 2

摘要:古代的皇权传承,一直都在沿用“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大概是指:皇后为皇帝生的孩子叫“嫡子”,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这个孩子大概率就是未来的太子、皇权继承人。

今天再看历史,和睡前故事差不多,既然是“故事”,难以理解、不能明说的地方太多了。

三千多年来,古代皇权最忌“废长立幼”,唐朝却是一个例外:明明有长子“李建成”,做皇帝的却是次子“李世民”,为啥?

古代的皇权传承,一直都在沿用“嫡长子继承制”,所谓“嫡长子”大概是指:皇后为皇帝生的孩子叫“嫡子”,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这个孩子大概率就是未来的太子、皇权继承人。

请注意词汇,这里用的是“大概”,因为:皇后生的孩子未必全都是皇帝的、“嫡长子”也未必一定能当上皇帝,历朝历代,为争当皇帝而兄弟相残、庶出篡位、权臣夺朝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里单说“皇子夺嫡”,皇帝的孩子多了,即便嫡子之间的竞争也是难免的,夺嫡又分情况:一种是孩子足够优秀,深得老皇帝的偏爱,类似曹冲,如果他不被曹丕害死,很可能会是他称帝。

再有就是暴力夺权,或逼太子退位,或迫老皇帝禅让,“李世民”就是典型案例。

当然,今天看“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对天下、对历史、对老百姓有益就好,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了危及性命的无奈之举。

但是,如果从“小家”的角度去看,李世民就不那么完美了,他事先派尉迟恭软禁老皇帝、率兵突袭玄武门、迅雷不及掩耳除掉他的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亲弟弟(齐王李元吉)。

如果只是这些,李世民不会有太多争议,毕竟皇权太诱人,为利益“囚父杀兄”尚能理解,但以后的他诛杀10侄、为淡化影响,故意不让李建成进史书,这就过分了吧?

正因为“故意淡化”,使得今人对李建成的印象大多停留在隋唐演义、小说中,总结下来,演义中的李建成既无能又残暴,行事阴暗卑鄙,与雄才大略、战无不胜的李世民反差极大。

这就怪了,既然无能、残暴、阴暗、卑鄙的这么明显,身为父亲的唐高祖李渊,难道不清楚儿子的这些缺点吗,“知子莫如父”是假的?

这里强调一下,唐朝历史模糊,不仅一般人理解不了,就是各路学者也有异议,好在随着考古发掘的史料越来越多,唐朝历史逐渐完善、清晰起来。

史料中的这位“李建成”并不昏庸,更与无能不搭边,之所以被李渊册立,不仅因为他是嫡长子,更多是他确实有诸多过人之处。

乍一看,唐朝江山有一多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身边又有秦琼、尉迟恭等勇将猛人,再与李建成比较,“太子”压根不配当皇帝。

这也是关键所在,论军事对比,李世民强于李建成,但那时的李世民是“王”、是“将”,他的作用就是攻城略地,为李渊打江山。

李建成呢,自晋阳起兵始,他的身份就是“准太子”,以后要陪在李渊身边学习当皇帝、要监国理政实习做皇帝,哪有时间带兵打仗?

尽管如此,李建成也有不少军功,战西河、攻霍邑、夺潼关、克长安,这些都是赫赫威名,李唐建国后,他又多次抵御突厥、斩杀刘黑闼、平定山东。

李建成的军功虽多,似乎比常年带兵打仗的李世民黯淡了不少,但两人分工不同,不能以偏概全的说“李建成不如李世民”,只能说:李渊的失误。

说到底,李渊太在乎自家儿子们了,为了让太子(李建成)省心,李渊刻意将“打仗活计”安排给二儿子,老皇帝原以为打仗劳身费神,又把秦琼、尉迟恭、程咬金这些猛人刺头全给了秦王府,这么一闹腾,李世民该忙不过来了吧?

这是李渊的重大失误,本想让太子(李建成)省心省力,哪料反增强了李世民的实力。

手里有兵,稍有头脑、有野心的人,大概都会想入非非的吧。

真要计较起来,早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发动过一次夺嫡进攻,当时针对的不是皇帝位,而是太子位,李渊犯了一个大错误。

武德七年,李世民制造“杨文干事件”,说太子:(李建成)勾结边关守将,意图借外力谋反。

如果放在其他朝代、其他人头上,“谋反”下场几乎统一:要么诬告得逞,李建成的“太子”被废,要么诬告失败,李世民被诛。

但是,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皇帝的李渊,竟然不舍得惩罚任何一个儿子,处理结果是“各打五十大板”,这种和稀泥的态度还能好?

老皇帝和稀泥,这对李建成非常不公平,“有错不罚”更加助长了李世民的野心。

话说回来,如果李渊惩罚李世民诬告,或许就没有之后的“玄武门之变”了,但这只是“如果”,李渊对儿子放水,李世民可不心善。

借机登上皇位后,李世民马上杀光(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家人,尤其对待10个侄子,务必斩尽杀绝,这还不算,还要故意淡化李建成,之前的事能不提就不提,就连“太子墓”中的墓志铭,也只刻55个字了事。

今天,西安发现了李建成的墓,出土的墓志铭上只写: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说白了,出土的墓志铭只讲了李建成的去世、安葬时间。

古人的墓志,大多会将生平总结记录,一个小官、地主都要将墓志铭写的满满当当,李建成贵为唐朝太子,他的墓志上居然没有记载任何生平事迹,这显然不合理。

不用多想,李建成的墓志铭应该出自李世民之手,即便不是他纂写,也该是他钦定的,目的无外乎淡化李建成存在过。

章太炎就说: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之所以这么说,意思摆明:新、旧唐书的记载不可信,这两本书把功劳全给了李世民,对李建成尽量隐晦,甚至还要列举出“李建成谋害李世民”的种种细节。

老话讲“一将功成万骨枯”,今人嘴里的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开创盛世的明君,他为人如何、有无删改史料,如今已经不重要了,李建成的55字墓志铭又能代表什么呢?

来源:律令9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