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十里村,是个以与金州城区相隔距离命名的村子。交通便利,果业、乡镇工业和商业都曾享誉大连。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这里却走了段弯路:主导产业不清、新兴业态不明……集体经济资源没能有效开发利用,还背上了1600多万元的债务。一时间,村民忧心忡忡。
从“负担”到“富蛋”从“流人”到“留人” 从“立规”到“有爱”(主题)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杜迈
四十里村,是个以与金州城区相隔距离命名的村子。交通便利,果业、乡镇工业和商业都曾享誉大连。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这里却走了段弯路:主导产业不清、新兴业态不明……集体经济资源没能有效开发利用,还背上了1600多万元的债务。一时间,村民忧心忡忡。
2010年,43岁的曹华虹接任四十里村居民委员会主任,2013年当选村党委书记。从金鼎石化的“金领”转身成村里的“当家人”,曹华虹面对的是乡亲们的期待,也是“债如山,人流失”的困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一句话,曹华虹咀嚼了15年。
如今的四十里村,经济持续发展,党群紧密和谐,社会稳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集体可支配财力和农民收入都在稳步增长,各项发展指标在三十里堡街道都名列前茅,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典范村。
做到这一步,曹华虹用了“三部曲”。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一句话,曹华虹咀嚼了十五年。王贵洲 摄
从“负担”到“富蛋”
闲置资产变成活收益
从企业走进村委办公室的曹华虹,上来就面对艰难选择:十余处闲置厂房,留还是卖?“要不卖掉吧。”当时很多人建议,趁着这些厂房还有点价值赶紧出手,一方面可以把债务还上些,另一方面也不用再为这些“鸡肋”操心。“可是卖掉之后余下的债务和未来的收益要靠什么?”曹华虹坚持认为,“一卖了之”不是最佳选择。既然做了“当家人”,就不能只图眼前舒服,更重要的是得让大伙儿有长久安居乐业的本钱。“农村人不懂高深的经营理念,但‘养鸡下蛋’的道理都懂,留着资源就有翻身的机会。”
在曹华虹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找伙伴、谈合作。半年后,引进8家企业,盘活了闲置的存量资产,集体经济也因此有了源源不断的收益——“负担”变成了“富蛋”。如今,外债不仅基本持平,集体每年还有200余万元的收入。
从“流人”到“留人”
樱桃产业开启富裕门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留不住人,就是空壳村。但在四十里村,这个问题却几乎没有。“我们这儿基本上没有外出打工的,40来岁的青壮年都很多。”是什么留住了这1150多户人家呢?
走进四十里村,3000余个大棚很壮观。大棚里的大樱桃就是“流人”变“留人”的宝贝。从上任起,曹华虹就带着“如何让群众致富”的思考,到田间地头,与大家交心,向群众问计。“一次我看到村里有几个大棚从桃子改种成了樱桃,一下子豁然开朗——樱桃产业或许就是带领大家走向富裕的金光大道。”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曹华虹开始引导大伙儿对零散的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从低端迈向高端,从无序走向有序。他从解决浇灌难题入手,在与“两委”成员反复商量后,筹钱修建地下管道给家家户户的大棚提供灌溉支持。这下,人们没有了后顾之忧,纷纷改种起附加值更高的品种。不负所望,樱桃为大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村妇女主任李丹说:“咱村家家户户基本都有樱桃大棚,多的人家有十来个,忙不过来还得雇人帮忙。”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富足的日子,谁还愿意在外漂泊?这3000余个樱桃大棚,就是四十里村人幸福生活的根基,更是他们扎根家乡的底气。
除了蓬勃发展的樱桃产业,曹华虹还带领班子成员,全方位为村民的生活品质“加码”。他们修建了文化广场、组建文艺队伍、完善村综合服务站和农家书屋、升级改造了村卫生所……从丰富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到夯实基本医疗保障,桩桩件件,让人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
从“立规”到“有爱”
“金普好人”带动“全村福气”
“家”,有了物质基础、硬件条件还不够,就像人要有精气神儿,村也得有自己的“魂儿”。刚一上任,曹华虹就拉着大伙一起定村规民约,定期搞民主评议。为了让好家风在村里扎下根,他又出宣传栏、办文化活动,还通过大喇叭广播,想尽办法让家家户户都重视家风。慢慢地,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还出了不少先进典型:辽宁省妇联的先进工作者、金普新区的五好家庭、美丽示范庭院和文明家园示范村……这些都成了大家伙儿的骄傲。
而曾被评为“金普好人”的曹华虹,也在用行动去帮助和感染更多人。他加入了“五老”志愿服务、残疾人帮扶等多个公益组织,还是辽宁省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协会的一员。不仅如此,他还拉着一群企业家,组建了“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看望敬老院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帮扶特困户……曹华虹的这些举动,不仅温暖了整个村,也将村民们紧紧相连。村民们感慨:“有这样的好书记,真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
【专家说】
让乡村振兴落地为百姓的获得感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赵宇
曹华虹的乡村振兴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智慧与担当。从盘活闲置资产的“养鸡生蛋”思维,到发展樱桃产业的长远眼光,再到“制度+温度”的乡村治理创新,他的“三部曲”跳出了传统农村发展的路径依赖,是市场化思维与乡土情怀的完美结合。尤为可贵的是,他回归乡村,知难而进,汇聚发展要素,以“人的振兴”为核心,通过产业留人、文化聚人、情感暖人,让乡村振兴真正落地为百姓的获得感。这种既算经济账又算民心账的治理逻辑,为空心化村庄的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当更多村干部能像曹华虹一样兼具企业家精神和为民情怀,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必将越走越顺畅。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