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涟水 | 从“半文盲”到文学巨匠:陈登科的传奇人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10:43 2

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陈登科(1919-1998)的成长轨迹堪称传奇。他从一个只读了一年私塾的“半文盲”,到成长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留下了《风雷》《杜大嫂》《活人塘》等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从“半文盲”到文学巨匠:陈登科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陈登科(1919-1998)的成长轨迹堪称传奇。他从一个只读了一年私塾的“半文盲”,到成长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留下了《风雷》《杜大嫂》《活人塘》等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这位文学巨匠有着怎样非凡的人生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登科的故事。

寒门顽童,投身革命

1919年4月3日,陈登科出生于江苏涟水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因家境贫寒,他直到12岁才进私塾读书,且仅读了一年多便辍学回家。

年轻时的陈登科虽不爱读书,却喜欢听当地老人讲故事,这些民间叙事在他心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1937年,陈登科的父母相继去世。1938年,他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40年,陈登科参加涟水县抗日游击队,在游击队里摸爬滚打,很快成长为一名作战勇敢、能双枪连发的神枪手。

文化启蒙,笔耕不辍

在革命工作中,陈登科深刻感受到自己文化知识的欠缺。他恳求毕业于扬州师范的赵静尘教他认字。

这一次,陈登科学习异常认真,一有时间就不停地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慢慢掌握了很多汉字。后来,赵静尘又教他记日记、写墙报。由于经常写墙报,报社的记者让他把墙报稿子抄下来寄给报社。

凭借惊人的毅力,陈登科从一个只读了一年私塾的“半文盲”,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1946年,他开始在解放区的报纸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1948年,他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杜大嫂》,以白描的手法、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农村妇女成长为革命战士的过程。

文学成就,声名远播

1949年,陈登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1年,他入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在著名作家丁玲的亲自指导下,他创作出版了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

陈登科1951年出版的中篇小说《活人塘》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歌颂了军民血肉关系,轰动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文坛。

1953年春,陈登科从中央文学研究所毕业,深入群众,创作出版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移山记》,这标志着他从工农作家到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的转化。

1964年,陈登科出版了长篇小说《风雷》(第一部),这部60余万字的巨著通过共产党员、复员军人祝永康领导群众改变黄泥乡落后面貌的故事,展现了50年代中期淮北农村富于时代气息与地方色彩的生活风貌。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继《创业史》后风靡全国的又一部优秀长篇小说。

“文革”中,陈登科被迫搁笔。1976年后重返文坛,写成长篇小说《赤龙与丹凤》,该部小说以2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军阀混战为背景,描写了波澜壮阔的农民斗争。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农村,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很受读者欢迎。他曾被认为是个“土”作家,但随着阅历的加深,他的作品不仅土气依存,而且更加厚实,更加深化,更趋成熟。

坎坷岁月,矢志不渝

在“文化大革命”中,陈登科因长篇小说《风雷》被江青点名,挨批判遭斗争,戴上了许多莫须有罪名的黑帽子。“铁窗”生活达5年之久。

即使在狱中,他仍以香烟纸写提纲,构思《赤龙与丹凤》等四部小说。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虽然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症状;,医院曾3次下病危通知书,但他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硬是挺过来了。

粉碎“四人帮”后,陈登科获得平反,被恢复了党籍和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等职务。《人民日报》也重新为小说《风雷》正名。

笔耕不辍,贡献卓越

陈登科一生共出版文学著作16部,加起来有600多万字。他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电影文学剧本等。

在他的作品中,有他“半文盲”时学写稿的百十字小通讯、小报道,也有出版的长篇小说;有他的成名作《活人塘》《杜大嫂》,也有被“四人帮”诬陷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风雷》;还有他在监狱里构思,后来写成的《赤龙与丹风》《破壁记》(与肖马合作)。

陈登科认为,成为作家的推动力是意志加毅力。他在与肖马的通信中曾写道:“但愿能留下几部后人多年之后还想翻翻的小说,就算对得起一生了。”

除了文学创作,陈登科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曾提议恢复原国歌歌词,该提议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他还提出过“著作权法案”,发表过《繁荣文艺创作》等颇有见地的文章。

传奇人生,永续传承

1998年10月12日,陈登科走完了自己颇富传奇色彩的80个春秋。他虽然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仍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从一名战士到著名作家,陈登科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意志和毅力的力量。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乡土气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留下了宝贵财富。

他的一生,是从烽火中走来的战士之路,是从文盲逆袭成文学大家的励志之路,更是用笔记录时代、为人民写作的良心之路。

来源:涟水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