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百科】碑记上的‘元朝微博’:白话圣旨碑里的汉语变革密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15:47 1

摘要:在云居寺北塔东侧,静静伫立着一块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石碑——白话圣旨碑。这块石碑以其质朴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成为我们窥探元代社会风貌和白话文发展历程的一扇窗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这块白话圣旨碑,揭开白话文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文学形式。

在云居寺北塔东侧,静静伫立着一块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石碑——白话圣旨碑。这块石碑以其质朴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成为我们窥探元代社会风貌和白话文发展历程的一扇窗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这块白话圣旨碑,揭开白话文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文学形式。

云居寺北塔东侧的白话圣旨碑,质地为白石,方首圆角,首身一体,通高2米。碑文记录了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的两道白话圣旨。这些圣旨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还为我们展示了元代白话文的独特魅力。圣旨中语言简练,较少修饰,十分口语化,如“军官每”意为“军官们”“圣旨俺每底”意为“圣旨是俺们的”,这样的表达方式已经非常接近近代白话文。

白话圣旨碑采用的不是我们常见的年号、干支纪年法,而是蒙古早期的十二生肖纪年法,这是在历代的圣旨中比较少见的,如“龙儿年”“兔儿年”等,这种纪年方式也体现了元代社会的独特风情。碑文的书写方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使得圣旨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成为元代白话文应用的一个缩影。

白话文与古文相对,虽都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文体,但却有不同。古文通常指使用古老的文字和语言风格的文学作品。而白话文是指以流畅明白的语言表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学形式。白话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向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向发展。

那么白话文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这可以追溯到唐末甚至更早的时期。在元代以前,中国书面表达体系始终遵循文言文传统。这种凝练典雅的文体系统,严格遵循声韵格律与辞章规范,与俚俗直白的民间口语形成鲜明分野。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与语言生态的变革,口语体系渐次突破传统书面范式的桎梏,这种语体演化至元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历史轨迹。

作为多民族文化深度交融的特殊历史阶段,元代社会呈现出独特的文明景观: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催生新型文化生态,南北商路的贯通促进商品经济勃兴,市民阶层的壮大构建起鲜活的城市文化空间。在此历史语境下,白话文体的萌芽既是对传统书面语权威的突破,亦是新兴社会力量寻求文化表达的自然选择。

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白话文体,依托其作为政治中心语言的地缘优势,迅速突破地域限制形成跨区域传播态势。元杂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载体,其宾白部分大量采用鲜活的白话表达,如《西厢记》中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等曲词,既保留诗词意境,又融入俚俗词汇,开创了雅俗交融的新型语体范式。

值得注意的是,白话文体的渗透已突破民间创作场域,开始向官方话语体系延伸。御制诏书中 "各衙门照依此例"等口语化表述的出现,地方官府文牍中简化程式的尝试,昭示着传统公文系统对白话元素的有限接纳。这种自上而下的文体改良,与民间自发的语言革新形成历史性共振。

元代白话碑的出现,就是白话文在碑刻领域应用的一个例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向广大民众传递了统治者的意志和法规。更深刻影响了近代汉语书面语体系的建构。其发展轨迹折射出语言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在中华文化由雅入俗的转型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