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成英团队NatureCommunications|基于光子级微腔孤子的纳米精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04:51 2

摘要:从纳米技术到卫星编队的广泛应用中,迫切需要具有低回波功率、高速、高精度及强抗干扰能力的小型化激光测距系统。微腔光频梳的出现,为在光子集成芯片上实现高性能的双光梳测距(DCR)系统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微腔光频梳具有大梳齿间距( f

导读

从纳米技术到卫星编队的广泛应用中,迫切需要具有低回波功率、高速、高精度及强抗干扰能力的小型化激光测距系统。微腔光频梳的出现,为在光子集成芯片上实现高性能的双光梳测距(DCR)系统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微腔光频梳具有大梳齿间距( f r )和高单梳齿功率等独特优势,能显著提升DCR的综合性能。然而,基于微梳的DCR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精度提升至纳米级面临互相干性不足的瓶颈,且缺乏定量模型指导系统优化。近日,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杨昌喜和鲍成英团队 ,联合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刘骏秋团队 以“ Nanometric dual-comb ranging using photon-level microcavity solitons ”为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文章。该工作利用晶圆级制造的氮化硅(Si 3 4 )微腔来产生高互相干的相向传播(CP)孤子对,成功实现了精度高达1 nm的绝对距离测量,并首次在理论上建立了DCR精度与频谱信噪比(rSNR)的定量模型。该系统可在极低接收功率(7 pW,单脉冲仅含约5.5×10 -4 个光子)和高强度噪声条件下保持高精度测距能力,并演示了近兆赫兹频段的高速振动测量。这项工作不仅为优化DCR系统提供了普适性原则,更将高性能测距与代工制造的光子芯片平台紧密结合,为未来应用提供了极具前景的芯片级解决方案。研究团队搭建了 基于 CP 孤子游标频率锁定 (VFL) 状态的双光梳测距 (DCR) 系统 。在VFL状态下满足关系式 δf r = δν / n ( n 是一个整数),这意味着相对重复频率和相对载波偏移频率保持稳定(氮化硅CP孤子的产生参见Phys. Rev. X 15, 011061 (2025))。本系统基于高精度相位解算得到时间延迟,实现 飞行时间法 (ToF) 测距,在0.2 s积分时间实现了1 nm的测距精度,较此前的DCR工作 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以上 ,归一化测距精度达到0.5 nm·s 1/2 (图1)。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精度是在未使用载波频率干涉相位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仅通过纯 ToF的 光谱相位拟合 达到的。

图1:基于相向传播(CP)孤子的高相干双光梳测距(DCR)

DCR领域尚缺乏指导系统精度优化的定量模型。研究团队证明了相位波动与射频谱功率信噪比(rSNR)成平方根反比关系;同时团队推导出了DCR精度的理论公式,实验测得的归一化测距精度与理论预测值高度吻合(图2)。

图2:DCR精度理论公式

研究团队通过调节信号路损耗,测量了不同接收功率下的DCR精度。当接收功率降至 7 pW(衰减 67 dB)时,双光梳干涉信号已完全淹没于噪声中。然而,得益于双光梳优异的相干性,经过0.5 s相干平均后,仍能获得rSNR超过10 dB的射频谱线,并实现百nm精度的测距(图3)。与其它基于微腔光梳的测距系统相比,本系统的接收功率至少低 60 dB,适用于漫反射等非合作目标的测距。

图3:低接收功率和强强度噪声条件下的DCR

高信噪比特性还使得本系统能够在无需任何光梳放大的情况下,以 δf =1.83 MHz的速率进行单周期干涉图测距,这意味着系统能测量近兆赫兹频段(δ f r /2)的快速振动,测量的归一化灵敏度高达 0.4 nm/√Hz;此外,nW级的接收功率可以测量数十kHz的振动(图4)。单次测量所需的总信号光子数仅为0.9 M,这比除了时间可编程光梳(TPFC)方案外的所有DCR工作低至少3个数量级。

图4:近兆赫兹频段的双光梳振动(DCV)测量

总结与展望

综上,相比于其他基于光纤光梳、微腔光梳、电光梳组成的双光梳测距系统,本系统以更低的接收功率达到了更高的测距精度(图5)。尽管系统目前的性能尚未达到基于TPFC的DCR系统的量子极限,但其优势在于无需复杂的锁定控制系统,且测距模块具备光子集成潜力。此外,本研究建立的DCR普适理论模型填补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空白,并揭示了微梳大梳齿间距对提升测距精度的量化优势。未来,通过优化微腔设计与芯片集成工艺,有望在卫星编队、纳米器件监测等场景实现便携式高精度传感。

图5:与其他双光梳测距系统的性能比较

来源:博识雅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