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将失眠称为“不寐”,《黄帝内经》言:“阳不入阴则目不瞑。”当夜幕降临,本该沉入黑暗的“阳气”仍在躁动,如同被风吹乱的烛火,让心神不得安宁。
古人将失眠称为“不寐”,《黄帝内经》言:“阳不入阴则目不瞑。”当夜幕降临,本该沉入黑暗的“阳气”仍在躁动,如同被风吹乱的烛火,让心神不得安宁。
现代中老年人的睡眠困境尤甚:夜半辗转反侧,晨起疲惫如旧。
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近半数存在睡眠障碍。
而传统安眠药虽见效快,却伴随依赖风险,宛如“借酒消愁”,终非长久之计。
乌灵菌,生于地下深穴,形如墨玉,古称“乌金”。
乌灵菌,又称乌灵参
刚挖出的乌灵菌
乌灵菌又名乌苓参、乌丽参、鸡茯苓、吊金钟、雷震子;
它是一种生长在地下2~50米深处的废弃土栖白蚁蚁巢中的珍稀药用真菌。
乌灵菌菌丝体形成的菌核,形如无患子的果实和或地瓜。
被世界药用真菌研究、应用领域均视为珍稀、名贵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本草拾遗》记载其“安魂魄,益智宁心”。
明代医家李时珍曾用乌灵菌配伍治疗“虚烦不眠”,但因其稀有,仅王公贵族可得。
1999年,现代生物技术让乌灵菌走出深穴——通过深层发酵提取菌丝精华,制成乌灵胶囊。
这一剂型革新,让千年古方“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灵胶囊并非简单“催眠”,而是通过多靶点修复睡眠生态:
重建神经天平它像一位精妙的调琴师:增加大脑对γ-氨基丁酸(GABA,天然镇静剂)的合成,同时调节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平衡,让过度活跃的脑细胞归于平静。熄灭炎症之火
2024年复旦大学研究发现:乌灵胶囊能抑制下丘脑nesfatin-1/NF-κB通路——这条“神经炎症高速公路”正是慢性失眠的元凶之一。犹如在燥热的夏夜降下一场甘霖。滋养心肾之桥
《景岳全书》云:“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现代研究证实,乌灵胶囊能改善心肾不交型失眠,其含有的5-甲基蜂蜜曲霉素可调节单胺氧化酶活性,兼具抗抑郁之效。快速入眠:服用1-2周后,入睡时间平均缩短40%,深度睡眠比例提升整体改善:在包含212人的随机对照试验中,86%患者报告晨起疲惫感减轻,记忆力回升。安全之选:与苯二氮䓬类药物相比,其不良反应率低至10.1%,且无成瘾风险。
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典型症状包括:夜梦纷扰、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若伴面色苍白、心悸乏力,需配伍归脾汤等补益方剂。时间哲学
不同于西药“立竿见影”,乌灵胶囊需持续服用14-28天,如同春雨润物,渐显其效。生活协奏
忌浓茶咖啡,宜饮茯苓百合粥(《饮膳正要》养生方);
辅以“引阳入阴”按摩法:睡前按压神门、三阴交穴各3分钟。
乌灵胶囊的智慧,暗合《周易》阴阳之道:不强行镇压亢阳,而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正如宋代文豪苏轼在《睡乡记》中所绘:“其政甚简,其俗甚安。”
现代药理学揭示,这种“整体调节”模式恰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相契,当西方医学在“精准靶点”中跋涉时,东方智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以系统之药,治系统之疾。
每个辗转难眠的夜晚,都是生命在与时光角力。
乌灵胶囊如同一位穿越千年的守夜人,手持菌丝编织的灯笼,照亮中老年人重返安眠之乡的小径。
然需谨记:天然非万能,辨证施治方为根本。
愿天下长者,皆得“目闭而魂藏,神安而魄宁”之福。
来源:胃肠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