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要求增加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以及要标示致敏物质信息等,都回应了舆论关切。
邱 风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要求增加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以及要标示致敏物质信息等,都回应了舆论关切。
此次发布的标准,称得上亮点纷呈。以禁用“零添加”为例。当前很多食品都标榜“零添加”,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来促销,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溢价”买单。实际上,这是一种商业“话术”,也是一种营销噱头,不仅误导消费者,还涉嫌构成欺骗,因为所谓的“零添加”并不属实。
再以食品标签将“可听”“可播”为例。一些食品标签,字体过小,生产企业故意玩“躲迷藏”,让消费者看不清、找不到关键信息。对此,新标准提出,食品标签将正式开始向数字化升级,消费者可以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多种功能了解食品信息。这一规定,既适应了食品监管数字化的趋势,也更好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国家一直从原料准入、供应链和末端监管方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此次新标准的发布,为食品生产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踩,边界不能逾越、标准不能挑战。惟有认真遵循,才能行稳致远。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标准修改单的发布,不仅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规范从过程到产品各环节,还从制度设计上提醒大家更加关注自身健康。比如,引导消费者减盐、减油、减糖,提醒青少年、儿童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标准修改单已经发布,关键看如何落实。有一个细节是,发布该标准的中央部委是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这意味着新标准不仅聚焦民生关切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标准之间相互衔接,还包含协同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的刚性要求。
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标准修改单,是为了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但从以往教训看,总有一些食品生产者无视标准,乃至无视法律规定,在食品安全上动手脚,为此,既需要严查,也需要严防,不让问题食品流入市场,进入公众的餐桌。说到底,严防、严管、严控,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
食品安全无小事。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焦点话题,食品安全新标准备受期待。维护食品安全,不能失“焦”,更不能失“准”,对问题必须始终秉承零容忍姿态。随着食品安全体系越加丰富、治理实践越加精准,舌尖上的安全将更有保障,健康中国建设将更有支撑。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