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整治行动也迅速形成全国联动格局:广东、甘肃、福建、河北、山东、湖南、广西、内蒙古等多地广播电视局积极跟进响应,推动整治工作从国家层面落地至地方执行。
近日,广播电视行业迎来新一轮整治行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牵头部署,将监管“利剑”直指虚假宣传医药广告,旨在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净化广播电视传播环境。
此次整治行动也迅速形成全国联动格局:广东、甘肃、福建、河北、山东、湖南、广西、内蒙古等多地广播电视局积极跟进响应,推动整治工作从国家层面落地至地方执行。
作为国家重要宣传思想阵地,广播电视行业的官方背书属性和公信力优势,既是其区别其他传播平台的显著特征,也是支撑其持续发展的最主要优势。然而,近年来虚假广告传播导致媒体多年积累的信任资产面临损耗风险。
流媒体网观察到,“黑猫投诉”平台有一些用户针对电视台医药广告发起投诉,反映相关广告存在虚假宣传、夸大药效问题,不仅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还存在借专家讲课形式售卖药品,并以患者亲身讲述“服用后见效”的方式,误导消费者购买的现象。
而这些乱象,正是广电总局此次专项整治的核心动因,也深刻凸显开展此次整治行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整治活动力度空前、目标清晰、节点明确,释放出规范行业生态的强烈信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明确要求,各级广播电视局健全完善监测排查、督促整改、约谈通报、严肃问责等工作机制;各级广播电视台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坚决纠正违规行为;同时还建立了虚假宣传医药广告投诉举报机制,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此次整治活动中。从监管机制、主体责任、社会监督三大维度构建整治体系,切实推动整治工作落地见效。
在时间节点上,整治工作也划定明确目标:要求2026年6月底前,以省级台地面频道、地市级台和县级台为重点,全面清除虚假宣传医药广告,同时防止省级卫视频道问题反弹。
从各地的响应来看,“全面清除”、“防止反弹”成为普遍强调的关键词,部分省份还推出具有针对性的“硬举措”以落实整治要求。
如广西广电局表示将成立集中整治专班并建立会商机制,采取日常监测排查与投诉举报受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本次工作;甘肃广电局则表示,责任到人、确保监测工作不留死角,落到实处。
这一整治行动正全面铺开,也将对整个广播电视行业带来深层次、多维度的影响。
需注意的是,近年来受新媒体冲击,广播电视行业整体面临严峻挑战,县市级广播电视机构尤为艰难。尤其是,广告作为部分基层广播电视机构的核心营收来源,收益缩水直接加剧了生存压力,这也成为虚假宣传医药广告滋生的重要现实诱因——部分机构为缓解经营困境,对违规广告的审核把关出现松动,导致违规宣传问题蔓延。
而这次整治短期影响直接冲击依赖虚假医药广告盈利的广电机构,进一步切断其违规营收路径,行业将面临阵痛。
从长期来看,此次整治将是行业“刮骨疗毒”的关键契机。一方面,有助于行业清除虚假医药广告这一行业“毒瘤”,净化广告传播环境,重塑观众对于电视媒体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将倒逼电视台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实际上,面对传统广告收入下滑,不少广播电视机构已经在探索更多盈利方式。如,探索“媒体+政务”、“媒体+服务”模式,承接本地政务宣传、公共服务项目拓展营收;还有的布局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赛道,构建“大屏+小屏”联动的融媒营销体系;另外还有开发IP运营与文创衍生品,通过孵化新媒体矩阵、授权开发等形式,推动优质IP价值延伸与商业化变现等等。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打造网络IP“曙光狮”
此次整治将进一步引导行业资源向合规与创新领域倾斜,推动广播电视机构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当然,这一过程也对各方的革新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以及生态整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行业各方而言,若能主动求变、持续深耕合规与创新,将更有可能在行业新生态中占据主动,进而推动用户利益与行业发展的长期共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规范发展,并以用户为中心的变革逻辑,正在广电更多领域中得到印证。
目前整个大屏渠道领域都在经历一场“回归用户”的价值重构。伴随“双治理”延伸出的一系列优化与规范举措,如“重温经典”、“开机进入直播”、“一个遥控器看电视”等,正让电视大屏重新回归服务的本质,实现有序发展。
而这些变革背后,藏着清晰且深刻的行业逻辑:市场竞争的硝烟越是浓烈,行业越应坚守核心、规范发展。而向“用户”靠拢,不仅有助于在复杂竞争中找到可持续的突破路径,也更符合媒体变革的长远趋势,为行业开拓真正健康、共赢的发展空间。
来源:流媒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