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09:00 1

摘要:1945年12月26日凌晨,江苏高邮城内阴雨初歇,颐和巷70号的公园礼堂内却灯火通明。日军指挥官岩崎学大佐缓缓解下随身佩刀,双手捧着花名册和军械登记册,向新四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鞠躬投降。

1945年12月26日凌晨,江苏高邮城内阴雨初歇,颐和巷70号的公园礼堂内却灯火通明。日军指挥官岩崎学大佐缓缓解下随身佩刀,双手捧着花名册和军械登记册,向新四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鞠躬投降。

这场受降仪式标志着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的胜利结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距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然而,在苏中运河畔的高邮城,盘踞在此的日伪军却仍受国民党顽固派指使,拒绝向新四军投降。

这座城,一时成了扎在华中解放区南线的一颗“毒钉”——城内龟缩着日军1100多人、伪军5000多人。他们凭借坚固工事,企图负隅顽抗。

高邮坐落于苏中运河线中部,南通扬州,北接两淮,西临运河与高邮湖,东、北、南三面均为水网地带。唯倚一条运河大堤公路南北贯通,易守难攻,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素有“运河大门的铁锁”之称。

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和国民党“借刀杀人”的阴谋,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果断拍板:集中15个团,打一场漂亮的高邮攻坚战!

粟裕将军亲笔起草电报力陈利弊。新四军军部原计划调走六、八两个纵队前往津浦路执行作战任务,粟裕却以千字电文力陈利弊,最终获准发动高邮战役。

“整个战役分两步走:先收复邵伯、扫清外围,把高邮围成铁桶;再发起总攻,全歼守敌!”高邮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张雪莹介绍。

1945年12月19日晚7时,新四军在南北40公里、东西20公里的广阔战线上同时发起猛攻。不到一天,高邮城外据点几乎全部拿下——只剩东门那座巍然矗立的净土寺塔,仍在敌军手中。

为什么这座古塔这么难打?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讲解员韦玮解释:“这塔位置太关键——正卡在城门外,塔高47.46米,是全城制高点。日军把它变成了瞭望塔和火力点。”

原新四军八纵68团参谋邢继刚生前回忆过当时的情况:“我们用湿棉被裹着方桌做的‘土坦克’当掩护,越过开阔地带,一步步逼近净土寺塔,切断塔内和高邮城之间的供给,还用炮轰。最终,塔内的敌人投降了。”

肃清外围后,新四军双管齐下:一边紧锣密鼓准备攻城,一边发起“心理战”。他们用话筒喊话、循环播放日本乡愁歌曲、挂起劝降标语。

12月25日晚,冷雨淅沥。突然,三枚绿色信号弹撕裂夜幕——总攻开始!

“总攻时,以猛烈炮火轰击位于城东的日军司令部,并以一部佯攻城东门,造成敌人错觉,牵制日军主力。”《新四军战史》这样记载。

时任新华社兼苏中《人民报》派驻新四军的随军记者甄为民曾提及当年战斗的激烈,“我军登城的竹梯子只有电线杆子粗,一次只能几个人一起冲,城墙上的日军和伪军用钩镰枪戳中梯子,不少战士连人带梯跌落下来,还是不停向上冲,登上去的就跟敌人拼刺刀。”

各攻击部队突进城内,新四军与敌军展开激烈的巷战,一间房、一条街地逐次争夺,最终把残余日军死死压进“洪部”大院。眼看山穷水尽,日军驻高邮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只得低头投降。

12月26日凌晨,岩崎学将日军花名册和军械清册呈交给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高邮,迎来曙光!

韩念龙代表新四军主持受降仪式,命令日军立即解除武装,无条件投降。驻高邮日军最高指挥官岩崎学缓缓解下指挥刀放在桌上。

在仪式上,韩念龙还宣布了新四军优待俘虏条例。而粟裕本人则在华中野战军作战科长严振衡及警卫员的陪同下,默不作声地加入观礼士兵的队列。

“一向不爱张扬的粟裕司令,就挤在战士中间,微笑着看完受降全程,然后悄悄离开。”韦玮说。

至12月29日,高邮战役大获全胜,累计歼灭日军1200余人、伪军8000余人。这场战役,不仅拔除了华中日伪最后一个据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利用日伪、抢夺地盘”的阴谋。

更让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

高邮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独占受降果实的企图,为新四军建立起稳固的战略屏障,遏制了国民党军沿运河北上的攻势,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2015年,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在传承、保护和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高邮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农业增效、文旅融合、交通飞跃和民生提质,实现从贫困县城到全国百强县的历史性跨越,以红色精神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祁州校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