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床垫躺上去软硬刚好,护脊效果明显,算上国补和厂补,比商场便宜一半还多!”日前,市民朱女士在嘉兴蝶想智能家居工厂店看中一款2000多元的床垫,果断让店员开票。这款原价5000多元的护脊床垫,她准备买给发育期的孩子使用。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蒋彧淼
“这床垫躺上去软硬刚好,护脊效果明显,算上国补和厂补,比商场便宜一半还多!”日前,市民朱女士在嘉兴蝶想智能家居工厂店看中一款2000多元的床垫,果断让店员开票。这款原价5000多元的护脊床垫,她准备买给发育期的孩子使用。
同样的消费场景也出现在浙江鸿启智能家居的展厅。市民赵先生准备给家中老人挑一款适老化沙发,他试用了一款助站沙发,按下按钮后,随着一丝细微的声响,机械装置平稳抬升,“网上看了十几种,还是得亲手试才放心。”他的选择,道出了当下消费者对体验感的执着——这正是秀洲工厂店近年来精准捕捉的消费新需求。
展厅里,适老化沙发的机械臂移动声、智能床垫的压力测试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拿着检测仪现场展示甲醛含量:“这些出口欧美的品控标准,咱本地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据工作人员介绍,上个月,该展厅适老化家居销量同比翻番,不少上海、苏州的顾客专程赶来采购。
从“卖产品”到“卖场景”,秀洲商家的转型逻辑清晰可见。在雅莹集团大雅家工厂店,“前店后仓”的布局打破了传统零售的边界:前区陈列着当季新款服饰,消费者能触摸面料质感、试穿版型;后区车间里,裁缝师傅正将江南水乡的刺绣元素融入西装内衬,直观的生产流程成了最好的“品牌说明书”。
这种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源头直供带来的性价比与信任感。“省去中间商加价,品质却一样,我每年换季都来淘货。”该店常客赵女士手里拎着刚选的5件衣服说道。得益于“前店后仓”模式,同款风衣价格比商场低30%至50%,而体验感更足,这让门店不少消费者都变成了回头客。
消费活力的迸发,更源于对个性与参与感的深度挖掘。在浙江嘉欣丝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市民杨女士和闺蜜一起跟着绣娘学做丝绸团扇。“原本只想买条丝巾,看到这个还可以DIY,觉得特别有意思,就忍不住体验了。”工作人员介绍,这类DIY体验让不少年轻人愿意为“独一无二”买单,传统丝绸和创意体验结合,让工厂店的销售额有明显提高。
这种“消费+体验”的双重惊喜,在五芳斋工业体验馆体现得尤为鲜明。“粽艺长廊”里,一边是老师傅演示“一折叶、二盛米、三折盖、四扎线”的古法裹粽,另一边是智能生产线每小时产出3000只粽子。“上周带外地朋友来,他们既惊叹机器的效率,也着迷手工的温度。”市民王先生笑着说,朋友临走时购买了两箱“非遗礼盒”。
从满足刚需到创造新需,秀洲工厂店的商业实践不断延伸。老爷车服饰的工厂店推出满额换购活动,用超值附加品刺激消费;艾汇时装的工厂店则聚焦东方美学,将真丝睡袍与刺绣眼罩组合成“睡眠礼盒”,满足年轻人对仪式感生活的向往。
消费活力的背后,是政企协同的精准发力。秀洲区针对智能家居、丝绸等产品推出“国补+厂补+地方补贴”叠加政策,如浙江鸿启智能家居的助站沙发,最高补贴达50%;政府还牵头搭建工厂直供平台,组织企业与机关、社区合作开展“消费进单位”“工厂特卖进社区”等活动,让企业省去渠道成本,消费者获得实在优惠。
当商业逻辑从“我有什么卖什么”转向“你要什么我造什么”,秀洲的工厂店已不再是简单的清库存渠道,而是企业洞察市场、消费者触摸价值的双向平台。在这里,商家通过场景创新破解信息差,消费者通过深度体验建立信任感,政策的护航更让这种良性互动持续升温。
来源:新浪财经